年7月15日,秋瑾跨出牢房,从容走向了刑场。在赴难前,她向李钟岳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请作书别亲友,二、临行前不能脱衣带,三、死后不枭首示众。李钟岳答应了她后两条。
《申报》这样描述秋瑾遇害的情景:女士身穿白色汗衫,外穿元色生纱衫裤,脚穿皮鞋,钉有铁镣,两手反缚,由山阴县署至轩亭口,一路有兵防护。
天刚蒙蒙亮,刑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民众,他们不知道秋瑾是谁,所犯何罪,只是知道她革命*人的身份,但是从未表现出对一个将死之人该有的同情,他们更不知道这个革命*人是为何而死,为谁而死。而鲁迅先生的《药》便以夏瑜来隐喻革命烈士秋瑾,烈士的鲜血,在他们看来只是被愚昧的群众当作来救命的药引子,这在当时绝对不死道听途说的事情,更体现了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劣根性。
而秋瑾却不知道,生在当时的中国人是麻木的,是愚昧的,她只是抱着强烈的革命诉求,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唤醒国人,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每个人的爱国之心,让无情麻木的人,可以有一点感情,让有爱国之心的人更加愤慨。
彼时的中国早已经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清*府是如此腐败,而此时的中国人却仍旧在醉生梦死,他们不知道有这种危机感,即使内忧外患,他们仍旧麻木无知。
秋瑾在回国之初便曾对湖南志士写过信:
吾自庚子以来,已置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自唐才常以后,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
很明显,秋瑾从回国伊始,便抱了为革命死而后已的决心。
年11月8日,秋瑾生于祖父秋嘉禾在厦门的官邸,此时,他在福建厦门一带作知县,儿子和儿媳就在自己的身边,秋瑾出生的时候,父亲给她取名为秋闺瑾,乳名玉姑。父亲给她取名,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像美玉一样,品行高洁,而一闺字,则看出其局限性,他们都希望秋瑾作为大家闺秀,深藏闺阁之中。而在秋瑾成年后,则和长辈们希望的大不相同,她把名字里的闺字去掉,取号旦吾,自号鉴湖女侠。
秋瑾祖籍在浙江绍兴,自其高祖开始,秋家后人都饱读诗书,为人做官都深得百姓爱戴。秋瑾父亲秋寿男,自考中举人,任过多地的地方官,但是因为没有贿赂上级,而屡次仕途不顺,但是在*务上也从不懈怠。秋瑾的母亲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善诗属文。
秋家自其祖辈以来皆功名及身,虽然几代人都在官场,但是都是两袖清风,刚正不阿,勤*爱民,这样的家族风气,对秋瑾的刚正不阿的性格长成也有很大的关系。
秋瑾
小时候的秋瑾备受宠爱,在家境还算富裕的家庭里长大,无论是环境还是教育都备受熏陶,所以她善女工,工诗书。
更值得一提的是,秋瑾自小就萌发了女权思想,小时候读到女性传奇故事的时候,她便对里面的女侠特别佩服,特别向往。本来在父母的教育下应该是一个大家闺秀,而与众不同的是,秋瑾更加喜欢击剑骑马,舞刀弄棒。
诗酒的熏陶,武术的影响,秋瑾也逐渐养成了豪放不羁的性格。
到了年,此时的秋瑾已经19岁,祖父去世,她跟随父亲去绍兴老家奔丧,再回去的时候,已经是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早就内忧外患,而每次战争的爆发,几乎都对中国不利,秋瑾也是忧心忡忡,只是自己是个女子,不得不最后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21岁那一年,父母做主,她嫁给了富商王黻臣的儿子王廷钧。
当时秋瑾才女之名已经远扬,加上王家曾经和秋瑾有过几面之缘,秋瑾长相俊秀,加上彼时的秋家还算是财权兼备,而王家,王廷钧长相帅气,通八股,善文墨,门当户对,很快便结下了亲事。但是对于秋瑾而言,这桩婚姻,成为后来困住她的牢笼。
在结婚伊始,夫妻二人算是相敬如宾,比较恩爱,结婚第二年,秋瑾便生子沅德,作为王家的长孙,公婆也很开心,王家对秋瑾很满意,丈夫也很喜欢这个才女,经常向朋友炫耀妻子懂得诗词。
只是,外人看来幸福无比的家庭,只有自己才知道其中的苦楚。
王家,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大家庭,有着封建大家庭的各种条条框框的礼数,婆婆家教颇严,每天三次请安,不得延误,并且喜欢鸡蛋里面挑骨头,思想闭塞,秋瑾偶有闪失,就会被斥责。
秋瑾自小也是被宠爱的,不受约束习惯了,在这样牢笼一般的家庭里生活,心里自然是有苦难言。
而丈夫更是让人失望,生在富庶之家,从小被溺爱,缺乏阳刚之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更是胆小如鼠。
秋瑾比较关心时事,而丈夫听闻便斥责秋瑾,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秋瑾怎么可能是平常人家的女孩子呢?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百日的维新变法拉开了序幕,而秋瑾所在的湖南更是变法比较活跃的地方,虽身处深宅大院,但是她无时无刻不关心变法的事情,但是维新变法失败,秋瑾深受打击。
年,八国联*侵华,沿海的北方城市遭杀戮,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秋瑾身在南方,却十分关心北方的局势,只是一介女流,空有报国之心。
但是反观王廷钧,却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可见当时中国大多数人都像王廷钧一样的想法,国家的兴亡与自己无关,只要不要影响到自己,而面对丈夫的这种态度,秋瑾更加失望,没有共同语言,三观不一致的两个人也是注定走不长远的。
一年后,秋瑾生下女儿,不久父亲病逝,秋家移居湖南,并与王家合资开了钱庄,不久人财两空,秋家开始家道中落,世态炎凉,公婆对秋瑾也不似以前一样热络。
处在这样的家庭里,公婆是封建大家长的形象,丈夫胆小如鼠,思想狭隘,胸无大志,这完全和秋瑾是两个世界的人,逐渐,他们的婚姻关系也名存实亡。
年,秋瑾随夫北上,和丈夫在北京的日子,使秋瑾看到了官场的腐败,社会的贫穷以及外国人的飞扬跋扈,自己能做什么呢?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在这里她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闺中密友吴芝英和后来的徐自华。她也不再拘泥于做家庭妇女,全职太太,经吴芝英的介绍,秋瑾还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她也对*治的事情愈发有兴趣。
秋瑾闺蜜吴芝英
秋瑾从小外向,洒脱不羁的性格,终于突破了束缚,她经常穿着一身男装,戴着一顶鸭舌帽,走在大街小巷,而婚后生活的苦闷,愈发让她觉得苦闷和不幸,她是如此,中国有多少个像她一样的女性呢,她们可能也有满腹热血,只是封建礼教的压制,她们只能被当作玩物。她要作出反抗,穿一身男装出去,使自己变得更加洒脱,不受束缚,这便是秋瑾反抗的第一步,也因此惹来丈夫的不满,导致了秋瑾的第一次离家出走。
第一次的矛盾只是个开始,后来会有千千万万个矛盾,最大的矛盾便是秋瑾出国的事情,彼时,陈静斋带来了一本《留学公函》,秋瑾对这件事情很感兴趣,学习日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王廷钧对于这种行为,自然是坚决反对,为了阻止妻子出国,他想尽办法,藏起了秋瑾陪嫁的首饰,此举导致他们夫妻关系更加恶化,后来秋瑾在《精卫石》中将王廷钧写成一个不堪的人物。
王廷钧看妻子去意已定,只能达成协议:王廷钧给秋瑾万元作留学费用,从此二人行动各不相干,秋瑾从家中搬离,子女由男方抚养。
搬出王家,秋瑾别无去处,只能住在吴芝英家,年正月初七,二人交换同心兰谱,结为姐妹。
吴芝英不仅仅对秋瑾有知遇之恩,更是在秋瑾落魄之时将她收留,出资帮助秋瑾办《中国女报,秋瑾牺牲之后,为她埋骨西冷的愿望而东奔西走。
年,秋瑾与服部繁子一起启程,前往东京,从此,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留学生的生活。秋瑾先参加日语讲习所,学习之余,她还会抽出时间参加同乡会,认识了当时的留学生王时泽,他在秋瑾就义后撰写过《回忆秋瑾》成为研究秋瑾的重要史料,是年秋,二人参加了革命团体三合会,秋瑾成为三合会的*师。
秋瑾此次留学日本的目的就是学习如何救国救民,而找到了革命团体,对于秋瑾而言便是找到了救国的途径,更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而在这段时间里,她和宋教仁,周树人,陈毅,欧阳予倩等人交往甚密,宋教仁更是与秋瑾多次促膝长谈,关于革命的策略和理想在秋瑾的心里也逐渐明晰起来。
年8月2日,孙中山召集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的萌芽在此开始逐渐茂盛起来,九月份,经过宋教仁的推荐,秋瑾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并宣誓加入同盟会,秋瑾此刻开始成为一名正式的革命*人,成为正式的一名革命战士。
此外,她更是参与了妇女解放的额各种社会活动,创建妇女团体,呼吁兴办女学。
同盟会成立,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此时的清*府逐渐有了危机感,要求日本*府驱逐在日本的革命*人,并限制日本留学生的自由。
影视剧里的秋瑾
此时的日本留学生也处在水深火热中,秋瑾等人主张留学生回国,而日本*府却站在清*府一边,不断发文攻击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留学生似乎在这里看到了绝望,甚至有的不堪侮辱,壮烈自尽。此时的日本再也不是留学生能落脚求学的地方,秋瑾等人主张留学生立刻回国,回国后的秋瑾主张创办学校,并见到了自己好姐妹吴芝英。
年,回国以后,秋瑾在绍兴参加了光复会成员会议,向广大青年宣传革命主张和救国方针,还会进行一些*事训练,在这个时候,秋瑾认识了自己生命中第二个好友,徐自华。
在秋瑾的影响下,徐自华,这个因丈夫早逝而哀怨命运的女子,很快觉悟,很快便加入了民主革命的行列,秋瑾就义后,她还参加了光复上海战役,宣传秋瑾的革命事迹。
秋瑾在回国时候的工作,也远比在上海的时候更加有意义,她在日本找到了救国之路,回国后便开始了革命工作,除此之外,秋瑾还担负着振兴女权的另一使命,启蒙中国女性,促进女性的觉醒。她希望我国的女子能像欧美女性一样,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虽然以她一己之力,很难唤醒全国女性,但是自己在浔溪任职期间,她也使很多无辜少女避免了一桩桩不幸的婚姻。
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秋瑾的行为,对于普通的中国民众看来,无异于是一种异端,在他们眼中,秋瑾便是那个祸国殃民的人,尤其是地方上顽固的封建大家庭说秋瑾是穿着男人衣服到处浪荡的坏女人是受到革命*蒙蔽的坏分子,在众人声讨中,秋瑾在这个地方也无法再待下去,她回到了上海,继续为妇女解放事业奔走。
在上海,她开设了《中国女报》,致力于将女权与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紧紧联系在一起,女人只有突破封建的桎梏,才能获得新生,她通过书籍,报纸和杂志进行宣传,用口语化的文字劝告千万的姐妹,那看似富贵的,幸福的生活,其实犹如金丝鸟笼一般,是奴隶一样的生活。
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
可惜的是《中国女报》因为资金短缺而停刊,期间徐自华姐妹仍对秋瑾鼎力相助。
但是《中国女报》的出现,也呼吁了很多中国女性的觉醒,秋瑾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来系统提出争女权的第一人,她为女性的独立描绘了一幅新的蓝图:女子经济独立,在家受到家族的欢迎,在外得到朋友的教益。
秋瑾字
当时革命思想的局限性,秋瑾除了呼吁妇女解放之外,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过这个而达到促进革命的目的。
《中国女报》停办以后,秋瑾返回浙江,开始准备起义的事宜,年3月8日,秋瑾开始组织浙江革命力量准备起义的事宜,浙江的大通学堂便是秋瑾任职的地方,并组织动员学院参加了光复会,开始实行*事化管理。从招生,到加强管理,还号召女性来参加革命,只是所来报名的女性甚少。
随着办学经费越来越紧张,她只能硬着头皮去来湖南向王黻臣所要钱财,王黻臣以为她穷途末路,想要回心转意,于是给力秋瑾大洋,希望她能和王廷钧重新在一起,于是派人跟踪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但是秋瑾仍旧找机会逃跑,自此以后,她和王家再无来往,与王廷钧再也没有再见面。
秋瑾死后两年,王廷钧也一病不起。
秋瑾死后,王廷钧遭大故,奉汤药数月,哀伤过度,体渐消瘦......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三十,葬潭邑三都四甲叶子塘巳山亥向。
这是后话。
年12月,同盟会各处起义均失败,会员殉难的消息也是接踵而至,加上秋瑾母亲去世,自己只能匆忙奔丧,回来接着准备起义的事宜,经过半年,她组织光复会成员余人,扩充革命力量。
年,光复*成立,秋瑾开始拟定光复*的*制,同年6月,秋瑾决定提前放暑假,准备组织起义,安排起义计划,但始料未及的是,武义*人聂李唐保密不慎,消息泄露,革命*人名册被清*府知道,多名革命*人罹难。
徐锡麟到安徽以后,由安徽巡抚恩铭提携,掌管安徽的巡警、治安大权,并自己偷偷发展来一批革命武装力量,但是后来他光汉子的化名也被叛徒出卖,寂静安排,决定7月8日安排毕业典礼,借机邀请省内官员参加,一网打尽。
恩铭得知之后将毕业典礼提前两天,起义*措手不及,只能利用他自己组织的人起义,多个起义*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三十余人,最终在消灭余人之后,全*覆没,当日徐锡麟就被折磨致死。
秋瑾这一方也因为徐锡麟的失败,决定7月19日在此采取行动,但是,徐锡麟被捕后,秋瑾的诗词文章被清*府拿到,成为日后株连秋瑾的证据,通过叛徒出卖,秋瑾起义也无法进行,清*府决定立即捉拿秋瑾。
7月11日,清*府从绍兴派兵人去抓捕秋瑾,,附近学堂人听到风声以后去通知她,让她尽快离开,秋瑾不为所动,她决定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清*死磕到底,不久清*便攻入来大通学堂,抓走来秋瑾,还有一些诗词,革命文档。
秋瑾被抓以后,当晚便被提审,她镇定自若地回答文稿是我所作,日记、信件也是我所写,革命*之事不必多问。为了让秋瑾屈服,他们多次给秋瑾上酷刑,在冰冷的牢房里,秋瑾充满愤懑不安,自己从小便崇拜侠客,为了去日本留学费尽心思,为了结交革命志士,挽救民族危亡而竭尽全力,如今却身陷囹圄,自己怎能不叹息。在监狱冰冷的墙壁上题《感怀》: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衙门里的人也担心秋瑾手下有众多的革命志士,趁机聚众闹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编造秋瑾供词,逼迫她画押,结案。
年7月15日,李钟岳去监狱提人,赴难前秋瑾提出了几点要求,也算是最后的遗书:第一、请作书别亲友;第二、临刑前不能脱衣带;第三、死后不枭首示众。得到应允后,秋瑾奔赴刑场。
秋瑾死之前,便如前文所说,聚集了很多民众,他们都在一轮纷纷,像讨论八卦一般,但是却没有对秋瑾表现出丝毫的同情。
一个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四万万中国人的未来在和腐败的清*府搏斗的时候,在自己临行前,她所致力于救赎的人却如此冷漠,那时的秋瑾可能是绝望的,人民的劣根性,冷漠到了如此的程度,实在是令人心寒。
秋瑾就义后,因为家人疏散,到处逃亡,无人来认尸,只有大通学堂的人用凉席裹住,草草埋在了卧龙山北麓,这是秋瑾首葬。
年2月,秋瑾被葬在西冷桥畔。她的结拜姐妹吴芝英亲书墓碑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徐自华亲撰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后秋瑾的墓先后被秋瑾夫家出面,迁至湖南与王廷钧合葬。
秋瑾死后若干年内,她的尸骨一共经历了十次迁葬,最后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邓颖超的主持下,秋瑾的墓才正式葬在孤山西麓、西冷桥东。
秋瑾牺牲的噩耗传来,曾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爱国志士和有志青年,遭受了极大的刺痛。
报纸也首次刊登关于秋瑾遇难的消息,《申报》认为她是被栽赃陷害。民间也都议论纷纷,秋瑾被冤死,秋瑾不是强盗,不应该到那里去杀;秋瑾不应该被斩首......
这样的讨论,即使是朝廷,也拿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随之,又开始竞相宣传秋瑾生前的种种事迹,《申报》
闻女士擅口才,每登演说台,雄辩恣肆,往往倾动众耳,掌声如同白日春雷。
秋瑾生前,无论是报社还是平常百姓,都对她的宣传无动于衷,而在秋瑾就义之后,在大家眼里,秋瑾是否是革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是巾帼英雄。
秋瑾的死不仅在社会上引起舆论风暴,在浙江官场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多官员被撤职,很多官员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山阴县令李钟岳在秋瑾就义三月以后,也因良心不安而自缢而死。
虽然,秋瑾没有看到革命成功之日,但是她的精神却一直被人铭记于心,后来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将秋瑾作为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为秋瑾纪念馆题词。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以各种形式来纪念秋瑾,学界也逐渐有秋瑾的传记和年谱问世。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女性,她的豪情,她的民族大义,她为女性追求应有的权利。她慷慨赴死,以她的死,唤醒沉睡千年的中国民众,她的精神,将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