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绿萝聊三农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是水稻起源国,也是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占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27.1%,占世界的18.3%,居世界第二位。总产量2.0亿吨,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3.8%,占世界的27.3%,居世界第一位。年全国平均亩产.8千克,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
(一)起源与传播
目前世界上种植的水稻几乎都为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过去国外学者曾认为野生稻被驯化栽培起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和我国的云南一带。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年前稻作遗址,早于印度发现的炭化稻。年湖南灃县的彭头山发现距今年前的稻作遗址,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距今年前的稻作遗址,同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距今年前稻作遗址,年在江苏泗洪韩井遗址内发现距今多年的人工水稻田遗迹等,这些考古证明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南方稻作通过长江流域向北进入*河流域,还向南方和西南等地传播。在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种植北传朝鲜、日本,南传越南。汉代,我国粳稻传到菲律宾。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大陆被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致广布全世界。古代中国水稻北路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中路由江浙渡过*海或东海进入朝鲜半岛再进入日本;南路经我国台湾和琉球群岛进入日本,从台湾传入菲律宾并扩散到爪哇、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此后向西到达马达加斯加,向东到达夏威夷和伊斯特岛。中南方面,由中国东南和南方逐渐扩散到越南北部及南部等;西南方面由云南传入缅甸北部、再传入印度等国,再由印度传入欧洲、美洲。
(二)生产与应用
水稻在植物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目前稻属植物有20多个种,但栽培的只有两个种,即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按亚种分为籼亚种和粳亚种,籼、粳稻在特征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别,籼稻谷粒狭长、叶片弯长,粳稻谷粒短圆、叶片短直。按熟期和季节分布,可分为晚稻和早稻;按耐旱性,分为水稻和陆稻;按胚乳淀粉性质,分为黏稻和糯稻。
水稻种植分布于世界五大洲,亚洲种植面积占世界的90%以上,被称为“亚洲人的粮食”;美洲约占4%,非洲约占3%,欧洲与大洋洲各占近1%。世界水稻产区集中,大约90%的面积和产量,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日本等国。我国水稻分布广泛,北自寒冷的黑龙江漠河地区,南至海南岛,东至台湾省,西达*,低自东南沿海的潮田,高至海拔米的西南高原,都有水稻栽培。既有夏播、又有春播,既有单季种植、又有双季种植,既有籼稻、又有粳稻,是我国粮食结构的主体作物。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区域以南方为主,近年来水稻生产越来越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等优势产区集中。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湖南、江西、黑龙江、江苏、安徽、湖北、广西、四川、广东、云南、浙江、福建、吉林、重庆、贵州等,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2%以上。
水稻的主要用途是供人类食用。现在仅在亚洲,就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制品中摄取60%70%的热量和20%的蛋白质。稻谷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组成,其中糙米由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组成,胚乳细胞贮藏大量淀粉和少量蛋白质,其重量占糙米重的90%以上。大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和赖氨酸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大米磨成粉后可制成年糕、汤圆、粽子、米饼等各种食品;大米是啤酒、酒精、味精等生产的原料;米糠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开发出50多种深加工产品,如米糠油、米糠营养素、营养饮料等稻壳可以开发利用为环保的快餐盒,稻秆可作为牛羊的粗饲料,也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还可作为造纸原料。
年全球稻米贸易量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4.亿吨的8.9%。年我国稻米出口量为万吨,进口量为24万吨,而到年出口仅为47.8万吨,进口却上升到.4万吨。我国已成为继尼日利亚之后世界第二大大米进口国。
(三)衍生的文化现象及其价值长期以来,水稻的起源与传播、生产与消费等伴有神话传说色彩。神农尝百草辨五谷:神农不仅发明五谷也发明原始的农具耒耜,所谓“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古来传说话广州,羊城(穗城)别称有因由,五位仙人携稻穗,骑羊驾雾到此游”,就是有关水稻传入广州的传说。
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和送灶节等,人们有做年糕、糯饼、糍粑、煮粥等习俗。如元宵节吃元宵,有祭祀仙人及期待圆满之意;端午节吃粽子,主要祭奠诗人屈原等。长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水稻节日食俗。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重农乃历代国策。上至皇帝下到县令,都要亲自祈谷躬耕,或亲临稻田以示关心水稻生产。我国至今还保存着不少皇帝祈谷或躬耕的建筑如太庙、社稷坛、祈年殿、方泽坛、先农坛等,均体现了“王者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治国理念。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秦代的“黔首自实田”两汉的轻税*策、秦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北宋《农田水利约束》的颁布和实施、隋朝大运河的开凿等,都为水稻种植和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南宋开始,稻米开始作为战备物资,囤在全国各地粮仓。
稻米从田间生产到收获、加工、蒸煮等,每个环节在特定时期伴有特定的工具,形成了特定的工具文化。史前稻作农业,大致经历了火耕一锄耕一犁耕3个阶段,所用生产工具有石斧、木棒、铁斧、耒耜、耕犁等;收获上,从最初的用手捊到用石刀、蚌刀、石镰等,再到机械收获;稻米的初加工经历了“春、磨、碾、选”等过程,所用工具有石臼、木槌、石锤,以及碾子石磨盘等;烹饪上由石烹、陶烹、铁烹,直至现代的电器烹制。
稻米食品由满足温饱逐渐向营养健康及多元化方向发展。药治不如食疗,中医认为五谷养颜,《*帝内经素问》中有“五谷为养”的说法,认为稻米作为五谷之首,具有良好的养生作用。《本草求真》中记载:“粳米味甘性平,人非此物不能养生。”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以及稻米产业链的优化组合与延伸,我国水稻产业现已形成系列米制食品,主要包括大米及留胚米、发芽米等特种米,方便米饭、方便米粉等方便米食,速冻汤圆、速冻粽子等速冻米食,雪米饼、小米锅巴等膨化米食,米发糕、甜米酒等发酵米食,米发糕专用粉和汤圆专用粉等米食专用粉,以及米醋、味精、淀粉糖、变性淀粉等其他产品。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以稻米为题材的诗歌、谚语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朝*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等悯农诗,反映了古代种植谷物特别是种稻的艰辛;“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稻花花中王,桑花花中后”等,描写了稻花之美。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要想谷满仓,首先培壮秧”“稻打苞,水齐腰等农谚,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水稻生产的规律。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稻作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如开化苏庄舞草龙、青田鱼灯表演、桐乡高桥灶画、温州的米塑和以稻草为材料的草编工艺品等,均以稻作文化为内涵,丰富了民间工艺的门类。
稻作融入自然山水,融入人文和历史,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和独有的观赏性、历史性与趣味性,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耕景观。梯田早在1世纪,前汉后期的《氾胜之书》中就已有相关记载。与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科尔迪莱拉水稻梯田相比,被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稻作梯田更具特色。中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列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贵州从江侗乡的稻鱼鸭共生系统已经绵延了上千年,年被FAO列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杭州南宋的八卦田以及云和梅源梯田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稻作农耕景观。年,浙江江山市农业局采用紫色、*绿色和草绿色3种不同颜色水稻绘制的彩色稻田创意图案,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东区金奖。这些现代稻作项目试点。杭州南宋的八卦田以及云和梅源梯田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稻作农耕景观。年,浙江江山市农业局采用紫色、*绿色和草绿色3种不同颜色水稻绘制的彩色稻田创意图案,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东区金奖。这些现代稻作景观拓展了农业休闲观光功能,促进了农业和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地方打造魅力稻田,拓展水稻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发展创意农业和旅游服务,为市民提供体验生活和观光旅游休闲场所,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围绕稻作的创意主要有:在播种栽插季节举办农耕文化展,普及农业知识,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在水稻收获期组织机械化收割现场演示、趣味劳动竞赛,让市民触摸现代化农业脉搏;全程邀请作家采风及有奖摄影、征文,创作文学作品,塑造现代农业整体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绿萝聊三农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