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本草纲目》:“散热*痈肿,疮痔脱肛。”
《本草经疏》:“味辛气温,入手阴肺经。能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肺主气,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湿热盛,则为痔疮,得辛温之气,则大肠清宁,故又为痔疮必须之药。”
《滇南本草》:“味苦、辛,性寒平。治肺痈咳嗽成痨带脓血者,痰有腥臭。亦治治肺痈吐脓、吐血。”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辛,微温。主治蠷螋溺疮,多事令人气喘。
二、.现代研究
成分:主含挥发油、阿福豆苷、金丝桃苷、生物碱、氯化钾等。
作用:本品有抗病原微主物、抗病*、解热、抗炎、镇痛、镇咳、抗肿瘤、抗辐射、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药理:鱼腥草素对金*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则较差;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1株及孤儿病*有抑制作用;从鱼腥草提取的油状物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特别对酵母菌和霉菌;所含钾盐及槲皮素有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抑制浆液分泌、止咳、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临床报导:
(1)疗肺脓疡。用鱼腥草干品,先冷水浸泡然后煎一沸即服(不宜久煎)。治疗5例小儿肺脓疡,最短者用药一周,脓疡即吸收,一般均于2周完全吸收,发热于用药后2~8天下降至正常。
(2)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用鱼腥草挥发油饱和水溶液,注入关节腔内(先抽出脓并用生理盐水冲洗),每隔2~3天1次,同时肌肉注射,每日2次。共治疗3例,分别于7、10、12天症状消失,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