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桐梓金丝楠木的故乡
TUhjnbcbe - 2023/1/25 23:48:00

●南方有嘉木

树木学分类有“门”“纲”“科”“属”“种”。树木分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有12科71属近种,常见的有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罗汉松科、红豆杉科等。树木多数属于被子植物门,全世界约有25万种,分别隶属于科;中国约科余属3万多种(木本植物约0种,乔木树种约种,重要经济树种约余种)。被子植物门又分为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双子叶植物纲全世界科,约20万种;中国约科,2万多种。常见的有樟科、杨柳科、水青树科、壳斗科、榆科、桑科、杜仲科、梧桐科、茶科、冬青科、胡颓子科、漆树科、夹竹桃科等。单子叶植物纲全世界有69科,约5万种;中国约47科,余种。常见的有棕榈科(如椰子)、禾本科(如竹类)。

年9月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年第15号公告,公布了年8月7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中樟科(Lauraceae)类的二级保护植物,有润楠(Machilusnanmu)、闽楠(Phoebebournei)、浙江楠(Phoebechekiangensis)、细叶楠(Phoebehui)、楠木(Phoebezhennan)、孔药楠(Sinoporahongkongensis,或表示为Syndiclishongkongensis)六种。各种楠树生长于南方地区,多属名贵之木,在《博物要览》中称为“百木之长”。

金丝楠木是一些材质中有金丝和类似绸缎光泽现象的楠木(包括桢楠、紫楠、闽楠、润楠等)的泛称。相传在明末就已经濒临灭绝。金丝楠木按古代专业界说法是指紫楠、桢楠、闽楠,相传以紫楠为最,但紫楠已绝迹,国家公布名录中已无此品种。人称最好的金丝楠树叶最小、最细、最薄,木质最为细腻。根据桐梓县现存标称楠木(Phoebezhennan)的树叶形状,就是典型的小叶型(民众喻其叶为“海椒叶”),应属于国家公布名录中的细叶楠(Phoebehui)或楠木(Phoebezhennan)品种。楠木学名Phoebezhennan,中间含有古代所称“桢楠”的拼音。桐梓县过去原产之楠木旧料,与现存楠木树为同一类型,均属于金丝楠木之上品。

●价值贵如金

金丝楠木坚硬耐腐,自古有“水不能浸,蚁不能穴”之说。金丝楠木埋入地中几千年不腐烂,皇帝棺木多用此木。金丝楠木具有防虫保鲜、百虫不侵的特性。将食物存放在楠木箱柜中,高温下食物不馊不臭。用其制作木箱柜存放衣物书籍字画可以避虫,皇家书箱书柜都用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木质坚硬细腻,温润柔和,纹理细密瑰丽,耐磨不易变形,很少翘裂,手感沉重,触摸细腻舒滑,有如婴儿之肌肤,制作床榻,冬天触之不凉,夏天触之不热,不伤身体。夏天其木质会分泌出一种油性物,自然保持光亮,不用刷任何油漆和清漆。木质与人体、衣物等之间的摩擦足以使它表面光亮,人体的油脂也可使其光亮。金丝楠木家具温润如玉、璀璨如金、美丽多变,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金丝楠木普遍都是浅*色(或*中带浅绿),偶尔的老料子会呈现出金*色,最外层有淡紫色。新切面为*褐色带浅绿色,在阳光下会折射出丝丝金光,就是所谓的金丝。经过氧化后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有金*色、淡*色、绿色、紫红色和黑色等。金丝楠木中的结晶体明显多于普通楠木,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被誉为国木。金丝楠木中的“金丝”,实际上是树的胶质经过氧化后形成的,只有上好的桢楠老料经过百年以上的氧化过程,才有机会生出*金般的条纹,概率很小。有作者说根据清朝内务府造办处的选料标准,整块木头上的“金丝”覆盖率必须达到80%以上,在光照下有步移景换、一步一景的奇幻效果。此外,金丝楠木花纹还必须具有祥瑞之相,譬如有虎皮纹、凤纹、山峰、云海、波涛形状等。

金丝楠有淡淡的樟木气味,新料香味清淡如药材,老料则多为幽香,若隐若现,而阴沉料多为沉香味,有时带有浓郁的花香和果香味。

清代皇宫修建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太和殿时,举全国之力,已难以备齐楠木大材,只能选用东北地区松木拼接,作为大殿柱材之用。现代专家学者发现,在慈禧太后和极少数皇帝的陵寝殿阁中,使用了数百年来积存的金丝楠木。

●史籍传美名

在正史和相关地方志中,对明清两代朝廷在桐梓县采伐金丝楠木都有记载。桐梓的金丝楠木,尤以明清两代采伐用作宫殿用材最为著名。

《明史·吕坤传》记载,官至刑部左、右侍郎的吕坤向万历皇帝上疏说,皇宫“大兴土木所需的木材,一丈八的身围,不是年能长成的。深山荒谷,*蛇猛虎杂居,*雾很多,人烟稀少,由于寒冷酷热饥渴各种传染病等,导致采伐木材的人员伤亡很大。一根木材被砍倒,一千个人都难以搬运。蜀地(明朝时桐梓属于四川管辖)的老百姓有句话叫‘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说明采木工人死亡率之高。至于像那种极大的木材,官价虽然一根一千两,等到运输到京城,需要的费用何止一万两。我遇到楚、蜀的人,说起采伐木材,没有不痛哭流涕的。采伐木材已经成为四川、贵州、湖广民众的沉重负担了”。明朝交纳皇粮的折银价格为2石/两,每两白银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元,有人测算每两白银实际购买力可能达到-元。由此可见,金丝楠木出产之稀缺,加上高昂的采伐运输成本,身价自然暴涨百倍千倍,是名符其实的木中“*金”。

雍正《四川通志·木*》、道光《遵义府志》和民国《桐梓县志》等多部地方志和明清工部营造档案中,详细记载了朝廷在桐梓等各地采木的情况。明清朝廷多次安排巨资并派出二三品大员负责采办皇木。“惟山有木,工则度之,所以备栋梁之用也”“蜀产楠杉,多在深山丛箐,即有合抱良材,往往运送维艰”。

明永乐四年(年)诏建京师行宫,派工部尚书宋礼督办,前后五次入蜀,监察御史顾佐、少监谢安参与采办更多。正德六年(年),建乾清宫,工部侍郎刘昺负责采办营建。正德十一年(年),郎中李寅催督采木。嘉靖五年(年),工部右侍郎*衷督办采木。嘉靖九年(年),巡抚宋沧兼督木。嘉靖十九年(年),议建献庙,右副都御史戴金督木,后由潘鉴替补。嘉靖三十二年(年),采办枋板,以巡抚、都御史张某兼督木。嘉靖三十六年(年),建三殿,工部右侍郎刘伯跃督木,后由李宪卿代之。嘉靖四十五年(年),修建承天等殿,巡抚、都御史谭纶兼督木。万历十一年(年),建慈宁、慈庆宫,巡抚、都御史雒遵兼督木。万历二十四年(年),建三殿,巡抚、都御史兼督木。万历三十五年(年),再建三殿,巡抚、都御史乔壁星兼督木。清朝康熙六年(年),建造太和殿,巡抚、都御史张德地督木,至八年(年)奉旨停止采取。康熙二十四年(年),建造太和殿,工部郎中齐穑入蜀采木。由于战乱,蜀地人烟稀少,康熙二十五年(年)松茂道王骘上奏后,停止采办。雍正四年(年),建造皇陵,令四川总督巡抚安排专项钱粮,办理采木事宜,具体由川东道参议陆赐书督木。

明清时代在蜀地采办金丝楠木,桐梓县是其中的重要采伐地之一(桐梓县在雍正六年[年]以前属于四川管辖),采木之役成为地方官民难以承受的负担。地方官从万历三十五年起就开始向朝廷上奏采办之难。“楠杉大木采办于林箐深麓之中,挽运于长江大河之内,万里间关,委难卒至。当兹民穷财尽之时,应得量减”。“鸿材巨木之产,多在土夷深山之中,不先探踏,则去向靡定;不先给银,则空令难行”。“查得万历二十四年佑计规则共约用银三百六十三万余两”。四川“通省实征税粮共九十七万六千五百余石”“人丁八十八万一千七百余人”。“巨木世所罕有,即或间有一二,亦在夷方瘴疠之乡,深山穷谷之内,寻求甚苦,伐运甚难”。“合式之材,不知其在山在水,非有神输*运之术,何以卒办。且川省去京极远,奉文最迟,即水运之程,越历江河,逶迤万里,由蜀抵京”。从四川运木到京师,需要1-2年时间。“无米之粥,巧妇难炊”,一次采办需费银余万两。

康熙六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和四川布*司事按察使司李翀霄也同样以《题报遵义属地方楠木疏略》向朝廷上奏采办之难。“今造太和殿,理应需用大楠木”,“由桐梓綦江重庆入江,其陆路之险,奇峰深壑,斜坂侧径,空行之人,攀跻维艰。若拽运重木,动经多人,则寸步难移,倘遇直路,每日尚可挪移一二里,一遇转折曲斜,不能掉转”。“据桐梓县申称,县属芦溪里地名陈头岩后水箐产有楠木,大小共二十二株,除将长短围圆、路程、人夫、钱粮、盐菜等项,备造清册申齐,但桐梓不通水路,必须运至綦江始能上筏入江,万山如悬一线鸟道”。“所产楠木皆在深岭人迹不到之处,至于砍伐,非比平地,木植可以随用,斧斤高箐之中,必须找厢搭架,多用人夫缆索,方可修巅去顶盘根”。“产木处所,尽属危岩峭壁,即空行尚须扳籐拊葛。楠木一株,动须人夫百千,方能拽动。而山路险窄,亦难立足,山势曲折不能并走,势必开山填砌,找厢搭架,所用人夫,非比泛常,拽运工程,难以日计”。“至于上筏之处,必由溪河水道,而山谷一线涸水,皆系乱石填阻,若非天雨旬日,则水不盈尺,势必从下流筑堤,截壅蓄水丈余,方可顺流拽运。……若遇大石阻挡,又必多用石匠凿去,相地形之高下,用转移之权变”。“深山大箐,峭壁悬崖,人迹从来罕到,距水最为隔远,现在踏勘犹号艰难,则将来伐运之费,诚不易为力也”。“其箐之大者,周围有五六百里,其小者亦有一二百里,非一朝一夕可以尽悉”。“如离小溪五十里至百里者犹可采运,若百里之外者,山势愈峻,道路愈险,虽有大木,无可如何矣”。“召募架长看路找厢,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斧手伐树取材,穿鼻找筏;人夫拽运到河;用石匠打当路石;篾匠做缆子;铁匠打斧头与一应使用器具”。“(拽木)每夫日支米一升,雇工银六分;斧手、架长日支米一升,雇工银一钱”。“产木之处,人民无几,即尽其州县之老壮男妇,不过一二百人,即俱充木夫,不能运一木”“四川有土无民”。“木商领银采办,一经人手,任意花销,且于采土地方,动以皇商为名,索取人夫,种种扰害,不一而足,以致里民惊逃,而银归之乌有,究竟并无一木得济实用,虽将奸商监禁追比,徒然株连无辜,终无抵偿。此辈原系亡命棍徒,又无功名可恋、身家可惜,是以断不宜用,恐致糜费钱粮,贻害地方”。康熙八年下令“修造宫殿所用楠木不敷,酌量以松木凑用”。

●山川留踪迹

金丝楠属耐荫树种,在全光照下常生长不良,喜温暖湿润气候及较阴湿环境,深根性、萌芽性强,生长较慢,寿命长。原产地年均温17℃左右,年降雨1-毫米。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冲积土或壤质土上生长最好,干旱瘠薄或排水不良处则长势较差。史籍记载和林学界确认的主要产地在四川、贵州、湖北和湖南。

桐梓县的自然环境,正是适宜金丝楠木生长的地方。桐梓县数十万年的人类史,同时也是金丝楠木的发展史。明清两代的大规模皇家采伐,让桐梓的金丝楠木绽放出异样的光芒。明清两代的金丝楠木采伐运输,与桐梓的山川密切相关。桐梓北部的夜郎河、新站河、小水河(或称为溪,或无名)、羊磴河,桐梓南部的桐梓河,这些是金丝楠木运输的唯一天然通道。南部由桐梓河进入赤水河,再进入长江;北部由綦江河进入长江。全部水运到南京经大运河北上到京师,才完成它漫长的旅程,到达神秘的殿堂。

金丝楠木采伐运输之艰难,一切决定于桐梓的山川地形。水源充足的河流,是金丝楠木外运的交通命脉。因此采伐金丝楠木之地,均在河流附近。古代生态环境良好,河流水量充沛,很多地方都具备采伐条件。相反,不能运达河流的地方,金丝楠木得以幸存下来。这也是边远之地普通民众得以轻易享用或无视“皇家之木”的原因,逍遥草民,胜似王侯。

明清两代在桐梓采伐金丝楠木,在山川中留下了很多遗迹。打开各种地图,桐梓县境内冠以“楠木”之名的地名有很多处。在桐梓河流域,有燎原、官仓、茅石、风水等乡镇的楠木村、楠木湾、楠木厂、楠木桥、楠木岩、楠木坝、楠木垭、楠木水库等地名;在綦江河上游流域,有小水、新站、夜郎、*莲、羊磴、水坝塘等乡镇的楠木沟、楠木园、楠木湾、楠木坝、楠木坪等地名。这些地名有的是明清两代的采伐地,有的虽然不一定是采伐地,但是野生金丝楠木生长的地方,以树命名,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数百年来亲身见证或口口相传而保留下来的地名。这些遍布桐梓南北的地名也充分证明,桐梓县境大部都是金丝楠木曾经生长过的地方。

●盛世现身影

桐梓既为金丝楠木之乡,自然留下了诸多的实物。改革开放以前,民众忙于生计,饥者不能食、寒者不能衣的金丝楠木,视如常物。相传某处一座庞大的公共房屋,是解放前富家大户用金丝楠木大料所造,20世纪偶发大火,多数化为灰烬,附近民众从火中抢出一批金丝楠木大材旧料。抢出来的这些旧料,因为耐烧熬火,后来多被群众拿来烘烤粮食或食品。当时烘烤的村民说,旧料燃烧时香味弥漫了很久。孔夫子曾经“三月不知肉味”,这村民应该是一辈子“不知肉味”了。还有极少数的旧料,被村民用在自建的木构住房上,作罗沿、门枋等关键构件,至今仍可见到这些幸存的实物。

21世纪以来,从温饱奔向小康,解决了基本需求的人们,开始向高质量生活迈进,金丝楠木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开始四处搜求旧料。很多边远地区流传着商人欺骗村民低价收购金丝楠木房屋旧料的故事。现在的村民说,至今有的商人仍存放着大量的金丝楠木旧料。市场经济的大潮,更让曾经浑沌的群众愈发精明,逐渐认识到金丝楠木的经济价值,对拥有的金丝楠木旧料非千金不卖,无意中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一部分实物。要想探寻金丝楠木的身影,行走于边远乡村野外,或许会有意外的发现。在人来人往的聚集之地,还有商家加工金丝楠木旧料,制作而成珠串和其他工艺摆件。

野生的金丝楠木,至今难觅踪影,正如典籍所载濒临灭绝了。在遵义境内的绥阳、习水等地,媒体曾经公开报道过发现的金丝楠木。在桐梓县的偏僻乡村,偶尔可见一些樟科类有“楠木”之名的中小型树种,村民也自称不是金丝楠木,或许是水楠、润楠、牛屎楠之类的其他品种,非专业人员无法确认是否属于金丝楠木。即便如此,这些带“楠”字的树种也很稀少。至今也仍有不法商人故意欺骗民众之事,笔者近期在桐梓县境内所见的一株野生金丝楠木(林业部门已确认,并由*府挂牌保护),村民称有专业商人见之而称不是金丝楠木,居心叵测。

据笔者所见的野生金丝楠木,一处自然繁育众多,大树之下多幼苗,数百上千年后发展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而另一处唯独只有孤零零的一株,当地一名年长的村民称自己几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树木结果,也没有幼苗。这些有待专业人员去解秘。或许金丝楠木也有雌雄之分,雌雄同居才能有果,雄者授粉、雌者结果应是大自然的法则。目前所知在四川等地,已有人工繁育金丝楠木幼苗基地,苗价并不昂贵,只是种植这种珍贵名木,数十年难得其用,必须要有百年大计、千年眼光的胸怀和格局。

1
查看完整版本: 桐梓金丝楠木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