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轺、连翘与连翘(轺)根的药物之间的历史演变,连翘一药始载于《本经》,连招之名始载于仲景“麻杏连翘赤小豆汤”,连翘根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神农本草经》将连翘收载于下品:“连翘,味苦平,主寒热、鼠瘘瘰病、痴肿恶创、瘿瘤结热、虫*。一名翘,一名兰华,一名轵,一名三廉,生山谷。”而将连翘根列为上品:“翘根,味廿寒,平。主下热气,益阴精,令人面悦好,明目。久服轻身耐老。生蒿高平泽。”虽无植物形态描述,但从生境及性味功用应是藤*科金丝桃属植物小连翘类草本植物。
现代药理学研究,金丝桃属植物一连翘类药物具有很强的保肝退*作用。古人认为令人面悦好,久服轻身耐老是有道理的,所以尚氏考证将其列入《本经》上,《救荒本草》(嘉靖四年刊本)载:“连翘一名翘,名菌华,一名折根,一名轵,一名三廉。《尔雅》谓之连,一名连苕。生太山山谷及河中,江宁、泽润、淄兖、鼎岳利州、南康皆有之。今密县梁家冲山谷中亦有种。苗高三四尺,茎杆赤色,叶如榆叶大,面光色青*,边微细锯齿,又似金银花叶,微尖,梢开花,*色可爱,结房状似山栀子,蒴微匾而无棱瓣,蒴中有子如雀舌样,极小。其子折之,间片片相比如翘,以此得名。味苦,性平,无*。叶亦味苦。2从以上详细植物
形态描述和所附药图,应为藤*科金丝桃属植物无疑。有的学者将其考订为小连翘.或云南小连翘,张瑞将连翘编目在湿草类,并提及连招名,“连翘:苦平,无*。根名连轺,甘寒,平,小*。"连翘泻心为疮家之圣药,十二经疮药中不可无此,现代医药界亦认为,连翘确有如此效能。“然苦寒之性不可以治热肿,故痈疽溃后脓清色淡及胃弱食少者禁用。”是指藤*科草本植物小连翘等药物而言,共木樨科连翘之忌。张氏将《本经》“连翘”和仲景所用“连翅”视为同一种药之误。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连翘和连招并非同一种药物,或同一药物不同部位而言。“根寒降,专下热气,治湿热发*,湿热去而面悦好眼目明矣。”
仲景治療热在里发*,“麻*连翘赤小豆汤”方之。“奈何世鲜知此,如无根,以实代之。”2)很显然,从仲景所治之病症,所用药物功效,应是藤*科草本植物小连組(连招)的根或果实,并非本连翘果实。同时,《中药大辞典》明在连翘根项,将连翘根异名为连招。并认为《伤寒论》麻*连招赤小豆汤中之连轺,是木樨科植物连翘.的根误订为古代本草所载之连招根是不够严谨的。古代连轺根应是现今藤*科植物金丝桃属小连翘类多种草本植物的根才是。
王好古将连翘和连轺分别放置于草部收载。)《本草纲目》、《证类本草》等本草文献均将其编目在草本药物类。
《图经本草》载:连翘“南方生者,叶狭小,茎短,才高一二尺,花亦*,实房*黑,内含黑子如粟粒,亦名早莲草。南人用花叶"。以上文字描述和所附药图,
应是藤*科植物红旱莲的植物形态描述。全草、花、叶、根均可药用。结合现代药用植物研究:藤*科金丝桃属草本植物红早莲(湖南连翘)全草入药,有祛风除湿、止痛、止血之效。土连翘果实及根从药用,根参有祛风除湿、收敛止血镇痛、清热、去*疸之效。云南连翘(连招)果实及根入药。2以上几种草药,从古至今,民间均称为小连翘或连翘根,全草、叶、花、根人药,常用于湿热*疸、痈肿疮*、蛇伤和无名肿*及跌打损伤等。综上所述,《伤寒论》汤方中的连轺,非现今木樨科连翘,而是藤*科金丝桃属的多种草本植物连翘草的全草或根,最大可能是小连翘,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伤寒论》[词解]:“连轺现在均代用以连翘。”实为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