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
TUhjnbcbe - 2022/8/5 16:32:00
白癜风皮肤病新技术 http://m.39.net/news/a_5709508.html

一、症状表现


  小麦全蚀病又称死穗病、白穗病,或全蚀型的根腐病,在我省的河西灌区及白银的沿*灌区发生严重。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只侵害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2节部位。苗期,病株表现矮小,下部*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株分蘖少,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为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小麦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


  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条点状黑斑,呈“黑脚”状,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密布黑褐色颗粒。这是识别小麦全蚀病的最主要症状表现,也是区别于其它小麦根腐型病害的主要特征。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属子囊菌类真菌性病害。该菌寄主范围较广,能侵害多种栽培或野生的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该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主要附着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或混在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种子上。引进混有病残体的种子是无病区小麦发病的主要原因。麦收后病根茬上的休眠菌丝体是下茬田间小麦的主要初侵染源。


  在冬麦区,种子萌发后,病菌的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病根内越冬。来年春季,小麦返青后,菌丝体随天气变暖、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病菌可侵害至小麦茎基部的第1~2节,由于茎基部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


  在春麦区,种子萌发后,在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开始侵害幼根,逐渐扩展后,侵害分蘖节和茎基部,最后引起植株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快死亡。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耕作制度、土壤肥力、耕作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土质疏松、肥力低,碱性土壤发病较重。土壤潮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水浇地较旱地发病重。连茬地,氮、磷、钾比例失调,尤其是缺磷地块,病情发生严重。另外,冬小麦播种过早的地块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严禁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疑有带病种子可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份0.15%甲基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2、轮作倒茬小麦与大豆、油菜、蔬菜、马铃薯等轮作倒茬,可明显降低发病程度。


  3、科学施肥施用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根际微生态拮抗作用。


  4、药剂防治


  (1)土壤处理播种前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每亩2~3千克,兑细沙土30千克,均匀施入播种沟内进行土壤处理。


  (2)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2%的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可达90%左右。也可用20%粉锈宁乳剂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克,或25%敌力脱乳油25毫升,兑水2~3公斤,喷拌麦种50公斤,晾干后播种。


  (3)药液灌根春小麦应在3叶期,用上述药剂~克(毫升),兑水60千克,顺垄浇灌麦苗,冬麦田可于小麦返青后浇灌。


  上述这些措施,可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和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

 

来源:云上科普

扫码了解更多科普小知识

巴林右旗科科普巴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麦全蚀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