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王宇飞研究组与王国宏研究员合作,以亚洲内陆荒漠生态系统为例,依托亚洲内陆荒漠区东段长约公里的东西样带上的45个样方地表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分析数据,计算了荒漠植被的优势和建群类群的R值及Rrel值调节系数,并针对决定亚洲内陆温带荒漠植被类型的优势与建群植物类群的花粉丰度与地表植被类群丰度之间的偏差校正问题研究,提出了花粉R值调节中位数解决方案。
图(a)基于六个荒漠植被类型中表土花粉相对丰度值的聚类分析;(b)地表植被重要值与表土花粉相对丰度对比;(c)六个荒漠植被类型中优势类群的Rrel值;(d)六个植被类型的景观图。I:温带灌木荒漠;II:温带半灌木矮灌木荒漠;III:温带草原花灌木荒漠;IV:温带一年生草本荒漠;V:温带多汁盐生矮半灌木荒漠;VI:温带矮半乔木荒漠。
研究中还发现以白刺属为参考类群,藜科、蒿属和麻*属表现为超代表性特征(R),而柽柳科、蒺藜科、菊科(除蒿属外)、沙拐枣属和禾本科表现为低代表性特征(R);植物的传粉类型制约着花粉的代表性,如风媒传粉的植物多为超代表性(R),如麻*属、蒿属和藜科;而虫媒传粉的类群为低代表性(R),如白刺属、柽柳科、蒺藜科、沙拐枣属。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亚洲内陆荒漠区深时植被及其演替的目标开辟了新途径,不仅有助于对温带荒漠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解,也为其它生态系统深时植被的定量化重建树立了研究范例。
该研究成果以“PollenR-valuesinaridcentralAsiaforquantitativepalaeo-vegetationreconstruction”为题,发表于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期刊。详见文末“阅读原文”。植物所博士研究生汪强,副研究员李金锋,已毕业博士研究生陆开清、谢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姚轶锋和研究员王宇飞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和B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及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计划的共同资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