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系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主要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另含少量维生素B。
粳米,首载于《别录》云:“粳米,味甘苦平,无*,主益气,止烦、止泄。”粳米应为甘平之品,功善补养脾胃。《灵枢·五味篇》云:“脾病者,宜食秔米(即粳米)饭”,即此意义。《七卷食经》说粳米“味甘,微寒”,故本品对脾胃阴分不足者尤为对症之药,但对寒证,亦可应用,取其补养正气也。
(一)用于热证
在经方中用粳米治疗热证的方剂有六首,主要用于下列几种请况:
首先,用于治疗阳明胃热之证,这样的方剂有三,它们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三方以白虎汤为基础,皆取粳米益气养胃之功,它既能协助石膏、知母清热润燥,又能伍甘草防止大寒伤胃。气阴两伤者加人参,即白虎加人参汤;兼表寒体痛者加桂枝,即白虎加桂枝汤。
另外,竹叶石膏汤仲景用于热病余热未清,而见“虚赢少气,气逆欲吐”之证,其用粳米的目的与上三方基本相仿。
其次,用于治疗肺胃阴虚火逆证,方如麦门冬汤。方用麦门冬养胃阴清虚火,用粳米配合人参、甘草、大枣养胃益气,中焦气旺,气能生津,津液充沛,虚火自敛,另加半夏下气降火。
此外,百合病篇中有一方百合洗方,其方后云:“洗己,食煮饼”。尤在泾认为“煮饼”即粳米或小麦制成,其意义在于“除热止渴”。
可见,粳米用于热证,既可用于实热证,亦可用于虚热证,粳米所起的作用,就是益气生津,补阴以和阳,即《别录》说的“益气止烦”之意。
(二)用于脾肾虚寒证
在经方中使用粳米治疗脾肾虚寒证的方剂有二首,一是附子粳米汤,适用于脾肾虚寒,水湿内停的寒疝腹满痛证,方由粳米配附子、半夏、甘草、大枣所组成,附子助阳驱寒,半夏降逆化湿,其使用粳米的目的是与甘草、大枣相配健脾和中,兼可缓急止痛;二是桃花汤,适用于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证,方用粳米配赤石脂与干姜所组成,共奏温中涩肠固脱之效,其用梗米的目的是益气补中,并可加强涩肠止利之效,此即《别录》之“益气………止泄”之意。
此外,猪肤汤之用粳米与桃花汤相属,亦为益气止泄,不过此证兼有浮火上冲,故另配猪肤滋肺肾之阴而敛浮火,白蜜润肺而治咽痛。
(三)用于蛔虫腹痛证
《金匮》云:“蛔虫之为病,令人吐诞,心痛发作有时,*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甘草粉蜜汤即以梗米粉配合甘草,蜂蜜所组成,三药皆为甘平安胃之品,取其“甘以缓之”之意,缓解蛔虫扰动引起的腹痛。
(四)其它;首先,粳米粉在经方中还被用作粘合剂。《金匮》蛇床子散方云:“蛇床子仁,右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裏纳之,自然温。”程林在云:“白粉,即米粉,借之以和合也。”
其次,经方中还有五方(散剂)明确提出要求,用白饮和服。丹波元简云,“白饮,诸家无注,医垒元戌作白米饮,始为明晰。”白米即粳米。这五方是:三物白散、牡蛎泽泻散、五苓散、四逆散、半夏散。另外,还有十六种丸、散剂提出“饮和服”或“饮服”,它们是:蜘蛛散、已椒苈*丸、猪苓散、百合滑石散、当归贝母苦参丸、滑石白鱼散、蒲灰散、半夏麻*丸、栝蒌瞿麦丸、竹皮大丸、葵子茯苓散、乌梅丸、干姜人参半夏丸、麻子仁丸、栝蒌牡蛎散、排脓散。饮究指何物,注家无注,笔者以为应当是指粳米或粟米饮,因为两者大体相似。
为什么要用它送服呢?笔者总括前人之说,大体有二个原因:《纲目》云:“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故经方中通利小便之方,用粳米送服,可起协同作用,方如五苓散等,此一也;丹波元简云:“白饮服,取其适胃”,故药物峻烈,易伤脾胃之气的丸散剂,用粳米饮送服,方如三物白散等,此二也。
经方用粳米入煎剂之量,最多者为一升,有人考据约折今之172克。现代一般用量为一撮,约30克左右。
整理自《经方用药研究》,王永庆、吴凤全主编,另有部分来源公开文献资料。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青囊学社"河洛与中医"系列文章推荐: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来源之谜河洛与中医系列丨《内经》中那些无法用五行生克解释的问题根在河洛丨介绍一下河图洛书“河图”“洛书”与传统天学河洛文化与中医学“图书派”易学与中医河图与传统方位四时时空观《*帝内经》中的“河图”五行“四象”起源及其相关内容介绍河图五行模式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藏气升降与河图五行河图五行与脾胃学说“河图五行”是读通东垣脾胃学说的关键所在读懂*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大小阴阳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河图五行模式下的糖尿病治疗河图与针灸“开四关”河图洛书与针灸取穴法(开四关、脾胃升降、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