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爵,夏代(公元前~前年),通高14.5厘米,新郑望京楼出土。酒器,用于温酒饮酒。常见形制为深腹,前有流,后有尾,侧有把手,下有三足。展于国博的那件二里头青铜爵,国之重器,已被定义为夏代,即使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未有结论。新郑望京楼遗址,考古界视为夏商城址,具体年代未定。这件铜爵,也就这么定位于夏代啦?▲黑陶盉,夏代,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黑陶制成,长流,圈足,口沿至腹部有半圆形鋬。夏代的陶器中,有一种常见的封口盉如昂首的雄鸡,是夏人祭祀时用的重要礼器。灌礼祭器的认定,是夏史有力的物证之一。以上是说明牌的内容,“灌礼祭器的认定,是夏史有力的物证之一",这句话,实在没明白。▲兽面纹铜斝,商代(公元前年~前年),通高28.5厘米,年郑州市白家庄出土。▲弦纹铜卣,商代,通高26厘米。盖隆起,上有六瓣状花形捉手。器盖、颈部、器身有细弦纹。▲云雷纹铜提梁卣,商代,固始县出土。▲玉璋(牙璋)及铜内玉戈,商代。▲铜刀,西周,长23.6厘米,年鹿邑县长子口墓出土。长条形,直背直刃,首上卷,背上有四个椭圆形,内遗有朽木。▲“父乙”铜角,西周,通高28厘米,年信阳市出土。角为温酒器,流行时间较短,仅见于商周之际,与爵相似而有尾流,一定程度上课替代爵使用。该角盖顶有半环钮,器口呈橄榄形,三棱锥足,器腹一侧有兽首状鋬。一级文物。仅在我国商代末期和西周早期流行过青铜角,又因其流行时间过短,故而“父乙”角在文物界和考古界都十分珍贵,更何况是这种带着盖子的角,如此体量在全国也不多见。▲“妇好”铜方斝,商代,通高67.6厘米,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么个大家伙,煞是扎眼,还是妇好系列的明星之作,惊诧人也!斝中之王。口部长方形,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足呈四棱锥尖形外撇,一侧有鋬,颈部和腹部分别饰夔纹和兽面纹,腹内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只有高级贵族使用的,才能是方形斝。▲九鼎八簋九鬲,年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出土。这组礼器,包括九鼎、九鬲、八簋、三壶、一鉴、一豆共31件。从这组器物造型上可看出,一改过去的那种雄浑凝重的艺术风格,而趋向秀丽轻灵。纹饰也从过去奔放的粗纹改为工整的细纹,像这些青铜鼎上的蟠虺纹,两条或多条虺龙纹相互缠绕在一起,连续反复穿透盘旋,颇具华美繁缛的艺术效果,生动而纤细地附在器物的表面,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潮流。郑韩故城,是文物圣地。那对稀世珍宝“青铜莲鹤方壶”(国博、豫博各收藏一件),即是出自于年在县城南街李家楼发现的郑国君子婴大墓。▲蟠龙纹铜方壶,高约65厘米,即是上文所述三壶中的一对。▲“*夫人”甗形铜盉,高18.2厘米,年光山县宝相寺孟姬墓出土。▲“樊夫人”铜匜、铜盘。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垂鳞纹铜升鼎,春秋,高63厘米,淅川下寺春秋楚墓1号墓出土。典型的楚式青铜鼎。繁复纠缠的蟠螭纹,精美且贵气。升鼎即形制一样、大小相次的列鼎。▲淅川下寺,如雷贯耳的地方。河南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那件青铜禁,即出自于此。青铜禁,如今全世界存世不超过四件。豫博的这件,似乎从未离开过河南.必须找机会再去看看。第一次见,还是在年,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豫博现在全面开放了吗?好像一直在装修,够神叨的。▲金缕玉衣,年永城市芒砀山僖山1号汉墓出土。西汉晚期某位梁王之墓。由块青玉组成。不管是金缕还是银缕、丝缕,这类玉衣看多了,你就会觉得,也就那么回事,没点技术含量,费时费事而已……▲玉环与玉璧,出处同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鎏金铜牌饰,年永城芒砀山保安山2号墓出土。此类青铜牌饰,多饰于车與板上或者组合镶嵌于车窗上,内容题材多为历史故事、神怪传说等。▲绿釉三层陶水榭,汉代,通高厘米,灵宝张湾汉墓出土。基座为一方形池塘,墙上有陶俑9个,其中一人持弩机。池中矗立三层楼,四角有45度挑梁,屋顶正中立一朱雀。▲夏朝至宋朝的都城所谓中原,最早不就是指河南和陕西这一带吗。这张表,很详细列出了历代历朝的建都之地,值得收藏。补充,五代时的后唐,建都于洛阳。▲“父乙”铜觥,商代,年鹿邑县长子口墓出土。龙的形象本源于蛇,蛇是最早的氏族图腾之一,其后氏族、部落联合与兼并越演越烈,其他氏族图腾特征不断添加至蛇身,变成有角、有爪、披鳞甲的形象。早期的工商食官制度指导后来独立手工制作的兴起,匠人大多祖辈从事同一职业,技艺也是世代相传,从而奠定匠师制作熟练程度这样一种先天优势;二是文人士大夫在制器工程中直接参与或者给予匠师以指导性意见,使制器在审美意趣上收到知识阶层意识的左右,并使这种单纯的生产活动转化成对美的追求,甚至产生出一种器以载道的功能。饮食器具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也最容易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从材质而论,最早以陶器为主,继之以青铜器、漆器,伴有少量玉器和琉璃器。唐代贵族喜用金银器,流风或及五代。然自宋代以来,瓷器以其秀雅多姿的造型和类似玉器的光泽而为上层贵族所赞赏。尤以两宋五大名窑为首,其中在河南境内的就有钧窑、汝窑及官窑。宋代名窑瓷器以其典雅的造型、纯正匀净的釉色成为后世极力追摹却无法企及的制瓷顶峰。▲鎏金银盏杯及托,唐代,年伊川县齐国太夫人墓出土。此组器物运用了鎏金、錾刻、锤揲等技法,纹饰生动。唐代饮茶之风渐盛,所涉茶具品类众多,次套盏杯、盏托当为饮茶用。▲汝窑青瓷套盒,北宋,年宝丰清凉寺窑址出土。套盒为香灰色胎,天青色釉。子母口,浅盘,直壁,倭角内凹六棱。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因宝丰古属“汝州”而得名。汝窑瓷器釉色以天青色为主,也有粉青、豆绿、青绿、月白等,釉面有细小开片。烧造方法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器物底足常留有细如芝麻状的支钉痕。器型有盘、碟、洗、尊、瓶、盏托、水仙盘等。▲钧窑天蓝釉碗,北宋,年鄢陵县窖藏出土。敛口,曲壁,圈足。通身施天蓝釉,圈足露胎。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县八卦洞、钧台和神垕镇一带,因禹县古称“鈞州”而得名。烧制历史源自晚唐,盛行于宋元时期,明代初期仍有烧造。钧窑瓷器釉层凝厚,釉质乳浊,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不同品种。以花盘居多,盆、托、尊等宫廷用器的底部常刻一个十以内的数字,以标明器物从大到小的型号。▲白釉黑彩“风花雪月”瓷瓶,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窑址在今河北邯郸市磁县和峰峰矿区,因古称“磁州”而得名。磁州窑创烧于北朝,历经隋唐,宋金元时繁荣鼎盛,经明清至今,历千年不衰。磁州窑品种诸多,以白地黑花最为著名,官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官府直接营建。北宋徽宗*和年间设窑址于汴京,称汴京官窑;南宋设官窑于修内司及郊坛下(今浙江杭州)。汴京官窑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官窑瓷器胎体较厚,釉色呈月白、粉青、天青、油灰、灰绿等,并有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在器型、工艺、釉色等方面与汝窑有相似之处。▲金带具,唐代,年宜阳县王沟村出土。带钩之制,属于华夏民族服饰礼仪,带具之制则传自北方游牧民族。战国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变,历秦汉、华夷交融趋多,两者兼而有之。又经十六国时期民族大融合,带具逐渐取代带钩成为服饰的重要内容。该金带22件,由銙、带扣、环等饰件组成。多数组件镌刻花瓣纹、卷云纹、鱼纹,制作精美华丽。▲金饰件,北宋,年洛阳市邙山宋墓出土。由金丝编制而成,四瓣云朵形。边饰连珠,内作卷草纹,嵌水晶石、绿松石、蚌珠。▲青铜圆盖大鼎,战国,通高88厘米,带耳宽厘米,出土于河南上蔡郭庄楚墓。鼎腹内壁有三行铭文,铸有“服共盟祀”等字样。春秋时期盟会频繁,“盟祀”应当指的是会盟杀牲后祀告于神*,可能还伴有一些巫术行为。鼎的主人,应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楚国高级贵族。▲青铜神兽,春秋,年淅川县徐家岭9号墓出土。大名鼎鼎的神兽出土时成对,主题为龙首、虎身、龟足形象,张口吐舌,牙齿犀利。头上以六条蜿蜒纠缠的小龙构成兽角。背部立有一条龙形奔兽,龙凤纹饰遍布全身,镶嵌有翠绿色孔雀石。背部与腹下有钮及方形插孔,可能为某种乐器的器架。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青铜神兽由多个部件组成,头、舌头等都可拆装。神兽的后腿上部,有方形镂空插座,有专家学者认为是放鼓槌的。??感谢您的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