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林甸往事ll陈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一一文
TUhjnbcbe - 2021/6/20 20:36:00

编者:文末有往期链接

翠木苍苍文圃山,东鸣岭下紫香燃。

阶梯新石健康路,慈济青礁百草园。

观壁摩崖垂万古,悬壶济世度千年。

医仙药圣今何在?遥指浮云朗月间。

文圃山又名龙池岩。山上有南北朝时宋武帝永初年间修建的古寺。相传唐武宗时太子李忱随高僧断济禅师云游至此。喜此间山幽林密,石棱泉冽,因解衣入桥下畅浴,暑气全消,起而赋诗云:

惟爱禅林秋月空

谁能归去宿龙宫

夜深闻法餐甘露

喜进莲花世界中

因唐太子入浴,故后世称之此地为“龙池”。山中还有唐朝土地公庙及古遗址,是一处风景秀丽的旅游景区。在文圃山脉的东南一侧的(厦门海沧青礁村)岐山东鸣岭下,南宋时建有一青礁慈济祖宫,称之为青礁宫(东宫)。毗邻五公里处(漳州龙海市的白礁村)建有白礁慈济祖宫,称之为白礁宫。两宫均为供奉奠拜号称为保生大帝的宋时名医吴道人吴夲(夲音tao)的场所。(据说有关专家的课题研究组已经将吴夲正名为“吴本”)现今这两宫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方人大多不知吴夲是何许人也,而在闽台地区,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人人敬仰的先祖,神医。封号为保生大帝,足以与佛祖同列庙堂朝拜,近千年间其香火不断,时至今日尤其是在传统的祭奠之日,人山人海,鼓乐齐鸣,爆竹声声。我在厦漳小住时,踞青礁宫景区不远,只有二站地之遥,有空时常去游玩。也曾耳闻目睹当地的人们数万之众朝拜之盛况,令人叹为观止。青礁宫的景区除青宫外,还有很多可供游人游览之地。大都与保生大帝生前悬壶济世相关。与其它寺庙不同的是,多有弘扬中医药文化之内容。引人注目的是青礁慈济祖宫一侧的“海峡两岸中医药文化展示馆”,就是专门介绍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在馆的二楼长廊,悬挂着一个个精致的“药盘”,上面是真真实实的各类常见或不常见的草药标本。狗尾草、玄参、地*、鹅掌揪、扶桑、*连、大狼把草、野菊花、红枫、红叶小檗、鱼腥草、肥皂草、千斤拔、茅莓、凌霄、虎杖、茜草、绣线菊、地*……每一药盘上都有文字。如“狗尾草,祛风明目,清热利湿。”参观的人们看过之后,往往一笑,没有想到,路边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狗尾草,居然也是一味好中药!在循着悠悠的草药香味,会顺其宫侧走到另一游园处,这有一处“百草园”。还记得小时候读书时节,课文中有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一段话尚有印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髙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他的百草园中就有人形的何首乌,据说吃了可以“成仙”,所以年少的他时常去拔,还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只是终未成仙。而这一处的“百草园”占地约有四千平方米。据说是福建省首个中草药公园。园内有多种、0多盆神奇的中草药。每一味药都可以讲出自己独特的故事。说到中草药,所有的炎*子孙都晓得神农尝百草,说到济世于民,人人皆知《*帝内经》国之宝典,千载奇书。说到中医药文化流传下来的故事,更是浩如烟海,无比神奇。据相关文献记载:宋景祐三年(年),农历初二,时年58岁的医者吴夲,刚刚外出医救完一个病人,天色尚早,他便习惯性的绕道到文圃山龙池岩采药。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数十年。龙池岩这里生长不少金线莲,正当可采季节,夏季到来正好入药。金线莲,民间又称金丝线、金耳环、金线草等。其叶圆盾形,根茎较细,叶柄细长,棕褐色,全草均可入药,其味平、甘,有清热凉血、祛风平川湿、解*、止痛、镇咳等功效。吴夲看到峭壁上的金线莲长势甚好,抓住旁边的麻藤,脚蹬石岩一步步向上攀登,小心翼翼的靠近,然而一时手滑,重心失衡,跌落悬崖。吴夲撒手人寰,乡人为此大恸,远近乡民挥泪置香案叩送。后来,人们在岐山脚下他的修炼处建起了一座“龙湫庵”。供奉其像而祀之,乞求身体健康,添福增寿。吴夲至此从医成“神”。宋、明朝代对其封号不断。在数多封号之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慈济真人”,二是“保生大帝”。近千年来这两个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泅过,衍生出了中医传统的文化中最为独特的“慈济文化”和保生大帝信仰。漫步行走在青礁慈济祖宫景区,景区依山傍水建设,亭阁搂台不多,以自然景观为主,原汁原味,生机盎然。沿山行小路拾阶上下,溪水孱孱。尤可见当年的采药捣药问诊之场地。然其最令人赞叹和必行的还是近些年修建完成的从山门直上岐山东鸣岭上的健康步道,也称之为“中医药文化长廓。”该步道上千级台阶,步道很宽,两侧设有扶手,直上山巅,其陡峭处不亚于泰山十八盘。踏上石阶,向前望,保生大帝的巨大石雕塑像髙伫山巅,仪态悠然,目向远方,气定神闲。登至山巅,回首山下,来时的路尤如碧水行船划出的一条直线。万类青葱,尽收眼底。远眺群山,层峦叠翠,无限风光。轻风拂面,擦去额上的汗水,顿觉心肺沁畅。我曾数次登攀过青礁景区这的健康步道,最大的收益不仅是爬山登顶付出了汗水得到了锻练,不仅是游历山水进入了画中欣赏到了美景,而是感受到了这个步道上中医药文化的浓浓气息。步道两侧时见牌匾上刻有字迹,弘扬中医养生知识。如*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以上虽为古文,但并不诲涩难懂。不仅如此,拾阶直上,级石阶,每在缓台之中都伫立有历朝历代中医药先贤之雕像,计32尊。每尊雕像的底座都有其出生年代,生平从医成就或所突出贡献的简介,现摘抄其要如下:吴尚先:为清代外治大师。所著《理论骈文》是中国最早记录外治法的专著,色括药帖、温热、水疗、蜡疗等等。王清任:清代医家。所著《医林改错》是继宋代《洗冤录》以来又一部以实体解剖绘制人体脏腑图形的书。吴有性:明代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温疫论》,首次提出“疠气"是从“口鼻传入体内",一种疠气只与“一种疫病有关”。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学家。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著有《瘟热论》,认为瘟病是“瘟邪上受,内入于肺"是瘟病学奠基人之一。朱震亨:金元四大家之一。认为人常“阳有余,阴不足",故应滋阴降火,称“养阴派"。张景岳:明代医学家。著有《类经》,认为“医易(经)同源",是首位研究与《易经》关系的人。王肯堂:明代医学家。所著《证站准绳》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同为明代医药两大名作。李时珍:明代医学家,撰成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在动植物分类学及其他有关学科也作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其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用药不拘于方,主张“人以胃气为本”,是“补土派"创始人。宋慈:南宋法医学家。认为检验乃关系案件“死生出入”、“幽枉曲坤"的大事,对于狱案皆“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写成世界上最早的法官文著《洗冤集录》。张子和:金元四大家之一。强调病因多为外郭伤正,疾病分风、寒、暑、湿、燥、火六门。主张祛邪以扶正、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著有《儒门事亲》、《三复指迷》、《张氏经验方》等。刘完素:金元四大家代表人物。看病重五运六气,强调火热治病,用药多主寒凉,人称“寒凉派"。刘禹锡: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治家及医学家。治病用药讲究实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于将然之先,而以攻治为后"的预防思想。治病善用单方、验方,并重视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越向上行,愈见耳熟能详的千古圣贤,大国神医。有“儿科之圣”钱乙;注成《素问》的王冰;撰成医学巨著《四部医典》的宇院宁玛.元丹贡布;著有《外台秘要》40卷的王焘;被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的鉴真;著述以《骨蒸病炙矛》的崔知悌;侍御名医张文仲;中国第一部论述疾病和症候《诸病源候论》的巢元方;“药王”孙思邈;隋唐间医学家许胤宗;撰有《针方》、《脉诀赋》、《明堂人形图》、《针经钞》、《药性论》等著作的唐代名医甄权;著有《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的东晋著名练丹家葛洪;整理编辑张仲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并著有《脉经》的汉未太医令王叔和;编撰《*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魏晋医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皇甫谧;著有《伤寒杂病论》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之戏”疗法的东汉医学家华陀;创造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国传统医学之鼻祖扁鹊:著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知人生死的淳于意。一代一代的大国医们,一代一代的中医中药郎中,护佑了数千年的神州生灵,使得华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他们不仅仅是青史留名,更重要的是留下了最宝贵的文化典藉,最灿烂的的人文史料。面对先贤圣哲,我们为之肃然起敬。当游览了青礁祖宫的景区,当走完了健康步道,亦领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脉络。亦了解了中医养生的基本常识,一路之上,备觉敬畏我们的先贤圣达们的聪慧和勤励。当登顶在龙池岩上,俯瞰山河,祖国大地何其辽阔壮观,回首历史,中华文化何其丰厚伟哉。中医几千年不倒,是无数代的中医先贤们用每一滴汗水总结的经验和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现在的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要求我们坚持文化自信,继续传承下去的必需。中华大地,地广物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细思当年战胜非典,于今战胜新冠,中医中药功髙盖世。连我国首个科技诺贝尔奖也是源自于中医中药,青蒿素,拯救了多少生灵,为全世界做出了贡献,为全世界人所赞譽。我们的先祖列宗留给后人的遗产何其珍贵,何其辉煌。作为每一个炎*子孙都当为之而自豪,作为有志于从事中医药文化的后来人都应当努力的传承传播和努力的发扬光大,再创辉煌!随笔如下:健康步道向云天,四季养生问圣贤。博大精深传万载,珍奇独秀越千年。望闻问切能明诊。寒暑阴阳亦关联。草药飘香驱祸害,中医文化得流传。.4.8作者简介:陈良,林甸县住建局的退休职工。喜爱书法,热爱文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尤其退休后练习毛笔微书,有长足的进步,自成一家,堪称一绝。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诗词歌赋散文等作品,受到专业人士的赞誉和肯定。陈良的微书妙处—心跳的声音林甸关东古街陈良微书陈良:从一张扫盲毕业证引起的回忆与思索陈良:消失的辘轳老井还残存在记忆之中林甸往事II陈良:桃李春风自芳香——怀念我们的班主任王连奎老师林甸往事‖陈良:读书札记--笑对人生犹自欢

林甸往事公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甸往事ll陈良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一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