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区生物
1.1森林资源
全省有森林地多万公顷,森林复盖率达63.21%,居全国第一位,木本植物多,森林资源丰富,主要为杉木林、竹林、马尾松林、阔叶林、经济林,灌木林。其森林植被按区域划分,按水平方向上大致以闽中大山带为界(即西起永安下洋、沿博平岭山脉,经戴云山、宁德、飞鸾、至三沙湾入海线),分为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和西北部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1.1.1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
福建省东南部地带内的原生植物群落,除个别地方保存较为完好外,大多已破坏殆尽。主要森林类型有:(1)季风常绿阔叶林:小片零星分布于海拔~米以下的丘陵或谷地。(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小块状星散分布于海拔~米以上至1米以下的深山大岭。现有森林多为栽培的马尾松林、杉木林、桉树、福建柏林,沿海防风林如相思树、木麻*等。油茶、油桐、竹林及果树等经济林,小块状分布于丘陵、台地及平原。
1.1.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福建省西北部地带内的相对隐定的森林植被有:(1)常绿阔叶林:分布于海拔~米的丘陵中山,以壳斗科为主。(2)常绿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杉木林和*山松林,千米以上*山松林。(3)竹林:主要是毛竹,处于半自然状态,部分为人工。(4)灌木林:常绿阔叶林多见于山地丘陵,北部高海拔有落叶灌木林,以包树或水亚木占优势[6]。
1.2野生动物
福建省地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丘陵山地,有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丘陵平原亚区和华南区闽粤沿海亚区交错地带,有多样的生物类型,孕育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脊椎动物超过种(包括亚种),约占全国种类的30%,其中哺乳类种、鸟类超过种,爬行类种、两栖类46种、鱼类种。鸟类中有85种是在福建首先发现并命名的。特有的脊椎野生动物有白背啄木鸟、橙背雅雀,挂墩鸦雀、赤尾噪鹛、*冠绿啄木鸟、小腺蛙等。无脊椎动物物已记录到原生动物约种、腔肠动物等多种,昆虫0多种、棘皮动物约81种、毛颚动物27种。全省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种[6]。
1.3植物资源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物类型丰富,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全省有高等植物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其中蕨类45科,属、种;裸子植物9科、31属、61种和2变种;被子植物种。全省木本植物共有科、属、种(含变种种),约占木本植物科全国的84%、属的55%、种的39%。福建特有植物39科、种。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福建有25科、42属、55种,其中一级保护的8种,二级保护的47种,蕨类植物9种,裸子植物14种,被子植物1种[6]
1.4自然保护区
福建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先后在建瓯万木林、三明莘口天然林(即现在的三明格氏栲)、南靖和溪乐土六斗山和武夷山脉偏北段杳无人烟的深山老林地带划定了4处禁伐区。年7月,正式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即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7年底,全省各地已批建林业自然保护区达85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23处,市县级53处,此外建有自然保护小区(点)处,总保护面积达80.84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65%。同时,全省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7处,其中国家级3处(漳江口、厦门珍稀海洋生物、晋江深沪湾),省级8处(九龙江、泉州湾三十六脚湖、屏南鸳鸯溪、东山珊瑚、长乐海蚌、宁德官井洋大*鱼、闽江河口),市县级16处,另有保护小区20处,总保护面积达20多万公顷,占全省湿地的25%。8年2月2日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确定为国际重要湿地,为福建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
2茶区植被
福建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有十分丰富的植被。植物群落类型是亚热带雨林,照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木、山地草甸等。福建有多种植物,居全国第七位,其中木本植物有余种,芳香植物10种,中草药植物多种,花卉多种。全省有森林地多万公顷,森林复盖率达63.21%,居全国首位,木本植物多,全省的植物植被群多样。名茶区植物种类丰富。
2.1植被类型
2.1.1南亚雨林带
又称季风常绿阔叶林。在闽东南沿海的低丘陵台地,为南亚热带雨林植被,其森林的主要树种有华南栲树、长尔锥粟、米槠、乌来石栎、大叶赤楠等,有较多的绞杀植物和附生植物。雨林下灌木层多属阳性或耐阳性喜热植物,主要有九艾木、罗伞树、朱砂根、百两金、柏拉木等。草木层多属喜热植物,如华里白、观音座莲、山姜及苔属、莎草属的植物等。广大丘陵地带,广泛分布有次生植被及人工植被,主要有旱生性稀疏马尾松幼林——芒箕群落,多见稀少耐旱灌丛草木植被。低丘台地有零散的乌柏、苦栋、相思树、朴树、榕树、桉树等半人工栽培植物。平原台地多为人工植被,如各种热带性农作物、果树等。
2.1.2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又称中亚热带照叶林。南、闽中、闽东北、闽西北及闽东南中、低山地带。地带内次生植物和人工植被均有广泛分布,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毛竹等。尚有灌丛林和草地。农作物、茶树、油茶、油桐及果树等乃本地带主要人工植被。
2.1.3常绿针阔混交林带
在海拔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地带有零星分布。树种主有马尾松、油杉、红豆杉、木荷、甜槠、杨梅等。灌木多为阳性植物,但各地区种类有很大差异。南亚地带以喜热植物为主,分布有桃金娘、野牡丹、东桑子、台湾冬青及小叶赤楠、岗松等植物。中亚地带以机木、野茉莉、杜鹃、马醉木、台道木等植物。草木类,在树郁下以华里白为主,在树稀的山地以芒箕为多,并混生有鲜毛蕨、狗脊、莎草、浅竹等。
2.1.4常绿针叶林带
多分布于海拔米以下的中低山、丘陵,属常绿性乔木,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油杉、柳松和非*杉松、竹柏等。它们以马尾松、杉木分布最广泛。林内杂木较少,灌木等植物不旺盛。
2.1.5灌木丛群落带
分布人类活动频繁的低山丘陵。沿海多为喜热性旱生树种,如桃金娘、东桑子。低山高丘地带,为耐寒阳性植物,系常绿和落叶植物混杂。中山地带为落叶灌木,如白栎、圆锥八仙花、杜鹃、吊钟花等。
2.1.6草木群落带
分布于丘陵低山区,多见于闽东南沿海,为次生植物。有高草植物和中低草植物两种群落。高草植物分布低山谷坡地,如五节芒、营草等混生。中低草植物有鹧鸪草、青香茅、莎草等耐旱性的植物。
2.1.7山地草甸群落带
分布于中山顶部缓坡地带。以禾木科、莎、草科、菊科、龙胆科、金丝桃科等草木植物为主,主要有芒、野古草、知风草属等。沿海在红树林、盐沼植被和沙生植物[7]。
2.2植被种属
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千米以上出现*山松、杉木广布全省、还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成分。
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种、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战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木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种类[6]。
图来自:Pixabay。
文:《闽茶概论》,周玉璠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实习编辑:小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