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工艺历史文化
草编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品。其原料生长地域广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编工艺在我国民间十分普及。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有年之久。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扇、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外,还有蒲草编制的蒲帆。
长江流域地区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荐草、竹壳等,适用于草编的用草,草茎光华,节少,质细而柔韧,有较强的拉力和耐折性;采割来的草料先要挑选,梳理整齐,进行初加工后,方可编制。长江流域的草编以草席、草鞋和其它日用品类最具特色,分布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其中浙江为中国的草编生产基地,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已远销国外。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种机械制品和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充斥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使草编工艺品遇到了挑战,又面临着发展的重大契机,因为一方面是机制品、人工合成材料制品在某些领域取代草制品;另一方面,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人民对机械制品普遍感到厌倦,对于应用自然原料的手工艺品的兴趣越来越浓,有的提出“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使草编工艺品的身价倍增,并且日益广泛地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更多方面。山东草编这一富有深厚的历史和民间传统的工艺品,在富有创造性的山东人民的手里,将会成为富有时代风采的现代民间手工艺品,会为全人类的现代生活编织出幸福,和谐,美满。
乡村农民利用农闲时间,以蒲草、芦苇、麦秸、高粱杆、玉米皮等作原料,手工编结蒲鞋、门帘、蒲团、斗笠、凉席等。或自编自用,或就近集市交易。年,南洋华侨商人在平度等地组织草编生产,使草编业开始兴盛起来。其产品有麦秆草编、劈草辩、花样草辩等。不久,又从国外运送金丝草在当地加工草帽,少数在国内市场销售,大部分产品销往德国、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地区。如今,草编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通过非遗扶贫能够激发乡土文化创造力,是文化扶贫的着力点。也正如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修建桥所言,扶贫好方法是利用自我熟悉的文化和技艺来改变生活。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