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杭州博物馆藏金银首饰赏析
TUhjnbcbe - 2021/2/28 6:2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根治 http://m.39.net/pf/a_4633629.html

图一

自唐中叶以后,杭州日益兴盛,至北末时已成为东南形胜之地了。北宋词家柳永《望海潮》一阕词,生动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宋室南迁之时,数以万计的贵族、官员和富商巨贾南迁避祸,他们携带家眷仆佣涌入杭城,产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使得杭州的物质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激进的发展。《梦粱录》卷十三《两赤县市镇》云:“杭州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往来辐辏,非他郡比”,即是对昔日杭州城繁华的写照。宋代城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并且商业化,不仅皇室宫廷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享用大量金银器,较富裕的百姓及酒肆、妓馆也使用金银器。为了适应商品化、社会化,金银器在造型、纹饰、制作等方面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造型上,适应宋人的审美追求,以朴实、优美见长;在纹饰上,一反唐代的富丽之风,变得素雅而富有生活气息;在制作上,创造了夹层技法、捶揲、镂雕等新工艺。这一系列的变化,造就了宋代金银器的新风格。此外,从宋代开始,带铭款的金银器逐渐增多,金银店铺或工匠把自己的名号以及标明银子成色的印记都砸印在自己制作的器物上。这种做法后来便成了常规,并对后世的金银器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二

元代的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经济上仍是全国和世界上的大都会,“城宽、地阔、人烟稠集”。元朝中叶,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杭州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金银、铜钱、铁器、丝织品、瓷器、茶叶等各种货物由此输往海外,世界各国的香料和各种宝物也由此散及全国,杭州成为商贾辐辏、物阜民丰之地,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明清时期,杭州依然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成化《杭州府志》序:“吾杭为东南江海重藩,会区土地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富贵,贡赋之重,山川清淑,人物英明,宫屋城池之壮,商贾货财之聚,为列郡雄。”这一时期的金银首饰除了早期流行的花鸟翎毛等取法自然的纹样,更增添了人物故事和吉祥寓意的题材,尤其是将几种纹样的吉祥寓意取其谐音组合成新的纹样的做法广泛流行,总之明代金银首饰商品化、世俗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在工艺方面,除了前代流行的捶揲工艺,明清时期,金银首饰制作主要有打制、累丝、镶嵌等工艺,使得金银首饰的面貌更趋华丽繁复。

图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市考古所发掘了多座宋代墓葬,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宋代金银器;与此同时,随着杭州的城市建设逐步加快,在配合基建施工的考古发掘中也出土了多件金银首饰。这些考古出土的金银首饰构成了杭州博物馆金银首饰收藏的基础。进入21世纪,杭州博物馆又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征集到多件珍贵的宋代金银首饰,使得杭州博物馆的金银器收藏序列日趋完整。目前杭州博物馆藏有金银首饰、器皿件(套),其中饰品有钗、簪、戒指、耳环、臂钏、佩饰等,基本涵盖了历代金银饰品的主要类别。本文将拣选馆藏金银首饰精品作简要赏析,以资参考。

戒饰

南宋嵌宝石金戒指(图一),重约4克,三托戒面,呈一字排列,中间镶嵌绿松石,另两边失宝,戒托周围以炸珠装饰卷草纹。

南宋嵌宝石金戒指(图二),重约3克,四托戒面,嵌宝均脱失,戒托周围以炸珠饰有三角形纹,戒圈近戒托处以炸珠饰卷草纹。戒圈有錾刻铭文。

南宋嵌宝石金戒指(图三),单托戒面,镶嵌绿松石,戒托周围以炸珠饰三角形纹,戒圈以炸珠满饰卷草纹。

图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12世纪塞尔柱王朝嵌宝石金戒指

浙大宋墓出土的三件金戒指戒托处均有三角形炸珠装饰,这种装饰风格可能源于与宋朝同时期的中亚塞尔柱王朝(图四)。戒身装饰的卷草纹与可以自由开合的指镯设计,则是汉地流行的做法,显示这一时期的技术交流与融合。

宋代对外贸易兴盛,朝廷设置了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税务机关“市舶司”。宋室南渡后,于临安府、明州、温州、广州、泉州设市舶务,具体管理对外贸易。当时在华从事贸易的番商主要在广州活动,居住在特别划定的“藩坊”内,有专人管理。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记:“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其人手指皆带宝石,嵌以金锡,视其贫富,谓之指环子。”这几件镶宝金戒指很可能是当时工匠根据广州、泉州等地活动的番商佩戴的戒指模仿制作的。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图五)、松阳县西屏镇云龙山宋墓有同类器物出土。

图五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嵌宝石金戒指

清“凤祥裕记”款嵌翡翠金戒指(图六),四爪戒托镶嵌橄榄形翡翠戒面,戒身内侧有“壬凤祥裕记”戳记。

上海老凤祥银楼的前身“凤祥裕记银楼”创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年),是19世纪中叶上海最早的一批银楼之一,坐落在上海老城隍庙前被称为“银楼街”的方溪路上,创始者是慈溪开钱庄的费氏,后来迁到上海大马路(即南京路),与杨庆机、裘天宝等九家信誉良好的银楼联手,于年在上海大东门建造了银楼公所,称作“大同行”,这是旧上海最早的银楼同业公会。在清光绪三十四年()迁址南京东路(现南京东路号)后延续至今,这一旧址便是现今的老凤祥总店。老凤祥就在这号称“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原店原址上发展至今,已有了多年的历史,称得上是中国原店原址历史最为悠久的银楼老字号。

图六

民国“信源”款金戒指章(图七),方形戒面,戒面有“嘉椿”二字反刻印文。戒身内侧有“丁丑信源”戳记。

清同治四年(),上海人方某来杭,在清泰街珠宝巷口开设了信源银楼(金铺),投资大、备货多,成为杭州规模最大的银楼。该店以金银饰物为主,并兼营参燕业务。由于经营不善,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无法维持,因而由胡雪岩的外甥范越丰接办。范整顿内部,广罗技工,以十足赤金、十足纹银夸张标榜,招徕顾客,一时生意鼎盛。但时日一久,质量逐渐下降,更因金银饰品非生活必需品,业务渐见衰退,乃于光绪十六年()为胡雪岩的侄子胡止祥所继盘。胡为了显示质量大有改观,采用民间传统工艺,以*金10两手工打成金叶96张,长3寸、阔2寸,用泥巴、盐将金叶一层一层隔开,泄出杂质,用以确证该银楼生产的金饰品均系赤金。除在首饰背面加盖牌号外,并盖上“叶金”硬印,取信于民。为招徕顾客,广为宣传,在首饰包装纸上刊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本楼开张百有余年,自炼十足条银、金叶,自制金银首饰,经营珠宝玉器,精工镶嵌饰品,顾客售去,如发现成色不足情况,请到本楼调换,退货还洋,来往费用由本楼负责。”由于改善了经营管理,注重质量,银楼信誉日增,远近咸集,经久不衰。

图七

当时,杭州有“信源”“乾源”“义源”三家银楼。“信源”牌子最老,经营最好。它重信誉、讲成色、工艺精、树品牌,早年人们一提起百年老店“信源”,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金银首饰,它几乎成了江浙一带民间对*金首饰的代名词。其他两家的营业额只有“信源”的50%。

这种戒指章既有装饰功能,又有用作印鉴的实际功能,民国时期十分流行。

图七

耳饰

宋金耳环(图八至图九),以一根金材打制而成,一端较粗,弯成月牙形状成为装饰部分,较细的一端弯制为耳环脚,属于宋代比较简单的一种耳饰,流行年代相对较早,北宋刘沆夫妇墓有同类耳饰土。

图八

图九

宋荔枝形耳环(图一〇),短脚花果形耳环。将两片金叶对合,再以炸珠堆焊成荔枝状,以连珠纹金累丝炸珠绞做成荔枝叶,层层叠攒,以金丝系缚,摇曳生姿,造型生动,极富巧思。

荔枝果炸珠装饰可能来源于北宋带銙纹饰“御仙花”,《宋史·舆服志五》:“惟毬路方团銙,馀悉方銙。荔支或为御仙花,束带亦同。”御仙花带是北宋高级金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后人称之为“荔枝带”。其纹饰为立体高浮雕缠枝花果纹,花果顶端錾刻细圆点纹,形似荔枝,枝茎用金薄片卷成,分两层,互相缠绕,连续不断。

图一〇

荔枝果纹用于耳环,除了与仕途升迁有一定联系,也有多子的寓意,至南宋荔枝意象更赋情爱伤别的意味,周紫芝《西江月·席上赋双荔子》:“连理枝头并蒂,同心带上双垂。背灯偷赠语低低,一点浓情先寄。翡翠钗头摘处,鸳鸯枕上醒时。酸甜红颗阿谁知,别是人间滋味。”

同类型器物在南宋墓葬中多有出土,如常德桃源三阳港宋墓、镇江大港一三五工地,但以浙大出土此件工艺更为考究繁复。

宋花叶形金耳环(图一一),用金捶打成薄片,制成花萼三片、花瓣五片,花萼、花瓣上均有刻划细线,做出花朵经络,再将成型的花萼、花瓣焊接在耳环脚上,极富巧思。

图一一

钗饰

南宋花卉纹花筒金钗(图一二),将金料打制成中空的喇叭形筒,再捶揲出花卉纹,取一椭圆形小金片打制出花帽,将两支花筒扣于其上。

图一二

宋竹节纹折股金钗(图一三),宋代常见钗饰,钗上半部近折股处饰弦纹,呈竹节状,钗脚戳记铭文“李□”。

图一三

宋竹节纹银鎏金折股钗(图一四),宋代常见钗饰,钗上半部近折股处饰弦纹,呈竹节状,钗脚錾刻铭文“金裹银”。残断可拼接。

宋代金银首饰常以戳记标记店铺名号、成色、工艺等。“金裹银”戳记比较少见,既表明制作工,又有次真金一等之意。

图一四

簪饰

南宋花卉纹金簪(图一五),宋代常见簪饰,花筒形金簪,用金材打制中空花卉纹簪筒,再扣以花卉纹簪帽,簪身錾刻卷草纹。

图一五

明佛手形金簪(图一六),簪头饰莲瓣、灵芝、佛手,分别象征多子、多福、多寿。与经典的“桃榴佛”三多纹不同,这件金簪使用了莲花、灵芝等三多纹饰中少有的元素,显示这件金簪可能是三多纹饰尚未完全定型时期的作品。

图一六

清双如意头金簪(图一七),簪头打制两朵灵芝形如意,簪身光素无纹,簪杆扁平,一头攒尖。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梵语称“阿那律”,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的,大都呈S形、心形、灵芝形、云纹形。如意的形制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其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隋唐时期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明清两代是如意发展的鼎盛时期,因其材质珍贵、做工精巧而十分盛行。

图一七

梳背

南宋双面花卉纹金梳背(图一八),梳背中间捶揲缠枝花卉纹和云气纹,两端錾刻菱形网格纹。

图一八

南宋单面花卉纹金梳背(图一九),梳背正面捶揲出十二朵形态各异的花卉纹,梳背脊打制出珠粒纹,梳背下缘饰鱼鳞纹。

图一九

梳篦是宋代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南宋都城临安,有以“染红绿牙梳”为谋生手段的工匠。梳头除了实用功能,更被用作妇人的饰品,陆游《入蜀记》云:“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画中也常出现头戴梳篦的女性形象,如南宋画家牟益的《捣衣图》(图二〇),就描绘了头插梳篦的女性形象。用精美的梳背装饰木质、牙制的梳篦,与宋代广泛的插梳习惯不无关系。

图二〇

臂钏

南宋“白清甫造”戳记银臂钏(图二一),光素无纹,以细扁的银条连续缠绕成弹簧状,两端用粗银丝钳制成活环,套在下层银条,可以左右滑动调节松紧。钏身有“白清甫造”戳记。臂钏又称缠钏、缠臂钏,是宋代十分流行的臂饰,佩戴方便,远看仿佛带了多个手镯,熠熠生辉。

图二一

佩饰

银对蝶(图二二),出土时装于一白瓷粉盒内,两块银片打作成蝴蝶样式,蝴蝶首部交错扭卷出系管,再取一根银轴杆穿入其中使其相连,两端长出部分卷曲形成蝴蝶触须,两片银蝶可张可敛,生动可爱。

蝴蝶翅膀边沿捶打出连珠纹为界,上下翅膀相连处做镂空处理,每片翅膀内均捶揲石榴纹。相同类型的对蝶在南宋墓葬中比较多见,四川德阳孝泉镇宋代银器窖藏、湖州三天门宋墓和福州*昇墓中均有出土,是宋代流行的佩饰。

图二二

这种纹样可能源于夹缬,宋熊克《中兴小记》卷五引朱胜非《闲居录》:“绍圣间,宫掖造禁缬,有匠者姓孟,献新样两大蝴蝶相对,缭以结带,曰‘孟家蝉’,民间竞服之。”

清嘉庆丙辰年御赐养老十两银牌(图二三),银质椭圆形腰牌,如意形纽有双系。腰牌正面外圈饰双龙戏珠纹,圈内浮雕“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铭文。牌背面光素无纹,錾刻“丙辰年皇极殿千叟宴重十两”铭文。

千叟宴,是由数千名年龄较大的老人参加的宴会,它是清代参加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宫廷御宴。据清代文献记载,千叟宴共举办过四次,分别为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康熙六十一年()正月、乾隆五十年()正月和嘉庆元年()正月。

图二三

根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嘉庆朝千叟盛宴之后皇帝御赏,当时凡赴宴的文武官员各赏如意一只并加赐绸缎。兵丁匠役和无职衔之员,70岁者各赏10两重养老银牌一面,75岁者各赏15两重银牌一面,80岁者各赏20两重养老银牌一面,85岁者各赏25两重养老银牌一面,90岁以上者各赏30两重养老银牌一面。对90岁以上那些年过升平人瑞的老人,太上皇还特别恩赏六七品顶戴,以示引年养老、敷锡寿祺之至意。

这块银牌就是嘉庆元年千叟宴上太上皇帝乾隆赏赐给70岁长者的。持有养老银牌的老人可在当地衙门支取养老费用。

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年第6期。

编辑:王龙霄

审核:耿坤

监制:朱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杭州博物馆藏金银首饰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