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锡常镇二模作文试题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以前出门主要靠经验和问路,现在出门用电子导航。开车用,步行也用,离开了导航就不知路在何方成为普遍现象。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类似影响和改变还有很多……
届苏锡常镇二模作文详细解析
导航不应成导盲
韦斯文
(南京市金陵中学)
老爸和老妈的方向辨识能力与认路能力有着天壤之别,想起老爸当年一人靠着一张张地图走南闯北。虽没有使者那么风流潇洒,却也令我“肃然起敬”,而当我翻开那一张张当年指引老爸去往一个又一个目的地的地图时,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靠着自己的观察思索、友善问路的背包青年。
而不知何时,这一切终成了过去,也许是因为电子导航的面世?
这对老妈来说似乎是个福音。身为路盲的她有了导盲犬般的电子导航的帮助,也能战战兢兢地上路了。可一离了它,老妈还是那个路盲,还是那个等着老爸来找的“小姑娘”。
电子导航的出世诚然为人们的生适带来便捷,帮助了许多类似我老妈的路盲们去想去的地方,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他们对信息辨识思考,自己得出结果的过程,电子导航以专业、便捷、高效算法等一系列“高级”特征俘获了无数人的心,但这也是它“控制”人们思考的虚假外表,渐渐地,使用者成了它的“附属品”。更可怕的是,它给路盲们一种假象——“我”也可以认路了。殊不知,这正如温水煮青蛙般吞噬着人应具备的天资。
然而,电子导航的本心确实是想便利用户,问题在于用户的使用意愿。私以为“导航”是个神圣的词,它代表指引,但这时的用户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能力的,导航只是帮助自己更高效地到达,而为何成为导盲?关键在于用户的惰性。思考其实很难,有时近乎痛苦,而放弃思考就像“美丽新世界”中的居民们,快活自在。将自己的天资放弃,更不不屑于锻炼自己的能力,这是导航异化为导盲的原因。
我也曾用过,依赖于电子导航但等到了目的地时,我内心却觉得有些虚无,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是如何到达的。只记得一路上盯着那发光的屏幕,由它牵着我到达终点抑或是虚无。我回头看了同伴,她们也一脸迷茫,她们也只是跟着我走的。寻路过程的缺失不仅没有积累经验,还泯灭了人对于前方探索的好奇与追寻的心。这下,路盲们更是心盲了。
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盲人”。自身的惰性和完美的科技是他们的温床。电子导航牵着行人穿梭于道路,可前路漫漫,只有迷茫。空洞而急切寻到目的地的双眼,令人寒战。
科技下的苇草
姚竹君
(南京市金陵中学)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于我们忘了为什么出发,”纪伯伦言道。科技的普及是人类智慧的究极应用,却于无形之中啃啮着生而为人的本能,让我们忘了自己不过是会思考的苇草。
科技能提升当令人们的生活质量,却无法大幅提升幸福指放,原因恰恰为机体本身能力的缺失。难道乘着豪华克鲁斯的绵衣玉食之辈,真的比《诗经》中泛舟采莲的妖童媛女要幸福千万倍?我看未必。
希腊神像最崇尚的便是健美的躯体与机敏的头脑。当我们昏昏沉沉走下绵软下陷的高铁坐骑时,是否感受到自己好似那被科技所豢养的笼中金丝雀?三岛由纪夫在日本科技发展迅猛的年代里呼吁着太阳的浪漫神圣与钢铁般的强健体魄。潘向黎再次向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喊话:“可我们终究说不清,那些酒瓶底眼镜片后电子化的眼睛,和密西西比河畔撒野的小孩,哪一种童年更加幸福。”生命不该被科技安排,而应是草原上随风起舞的自由韵律。若科技让肉体不再自由,机体不再健全,其幸福便是可疑的。
人不过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可在科技的催化下,许多人忘了自已是根苇草,更有甚者,忘了自己会思考。诗词大会里的参赛者顺答飞花令时的淡然潇酒,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心态,我们是否还能重拾?让笔记本电脑储存典故韵脚,别说七步成诗,三秒便足矣,可丢失的,是那七步中苦苦吟断的情思与斟酌考量。当我们的情感与思考被科技稀释而趋于虚浮透明,我们是直否还能记得,曾经会思考的苇草为何三年得二句般孜孜不倦地写诗?科技可以提升思考维度,却万不可代替思考本能。
苇草的智慧,自有其不可被科技取代的意义。它具有生命的引领作用。彼时匍伏于大地上祈雨的农民内心的虔诚无暇,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是流淌在现世之人的血液里的。当惊蛰雷声轰鸣,我们会探窗寻求那化鸠的鹰;在清明酥雨之后,我们会上后山听竹笋在幽寂空谷中拔节的声音……对文化的本能敬畏,让生活的诗意不请自来。而科技带走的是锄犁之器,却不能抹去血液里人们对原始生命的赞叹羡艳。
科技辅助生活,却不是生活。我们应在这个信息化、便捷化的时代里,做一棵会摇动、会思考、会笑的芦苇。
教育之虞
张昱昊
(南京市金陵中学)
以行车为例,对于导航技术的过分依赖让人们失去了识路的能力,而类似的变化也正发生在教育之中。
教育,是教育者用知识带领受教育者走上正途,走上正确方向的过程。每个教育者独持的教育理念,正是教育事业的风向标。而科技的引入就是给教育者添上了导航,当教育对这导航过度依赖时,教育也失去了以经险和摸索为根的识路能力,也就是失去了教育的理念和方向。面对将制技大量引入教学的热潮,我难免感到担忧。
我担忧,在对科技条件无限依赖后,教师将变成刻板的插放器。如今老师上课前总会精心地制作幻灯片课件,许下“让每一堂课充实度过,不出一分差错”的心愿。于是,PPT、多媒体成了老师们的课堂导航。幻灯片放到哪,老师们也讲到哪。电子导航的特点也正是这样,引领人们不出差错地走到目的地。可是导航将我们送到目的时,也让我们忽视了通向桃花源的乡间小路,让我们成功却稍有遗憾地走完全程。同样,科技对教育也是如此。完成的是教学计划,失去的是老师对学生的随兴启蒙。
爱因斯坦说:“教育是给人以健全的人格以及灵*的启迪的过程。”由此,教育者的经验体会才是真正的教育材料。也许老师在课堂上的随口一言,正是他几十年人生的独特体会,而所谓的教学目标和“将课上完”只不过是手段。梁实秋在《我的国文老师》中描绘的徐老师,“上课前喝了点酒,面色有些红晕”,随后又“边读着文章边把头拗来坳去”。他这样的课堂,更多地是把对这文学的热爱教给了学生,于他那份从容与随性中,我见得他对梁实秋真正的启发。所以,赋予课堂生命力的,是那些随性之感,将课堂变成读稿,是难以带领学生走向正途的。
当然我无意反对科技运用于教学,但是是否使科技真正有益,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态度。正如人们久用电子导航,会失去识途之能,为了让科技不抹杀课堂的灵性,不妨当它是隔尔远游的向导,而直正的方向还需人自己把握。
科技进步=人类退化?
吴洋
(南京市金陵中学)
科技的列车开足马力,与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并驾齐驱。直至今日,电子导航代替了问路,洗衣机代替了辛酸的手洗,在家抗疫也可以“云赏花”“云课堂”……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
但有些人摆出洞察一切的高调姿态,居高临下地批判科技的弊病。他们看似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类对科技的依赖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甚至高谈阔论机器人终将取代人类。
的确,此类担忧有其理论依据。科技的便利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们可以搁置经验和求生的本能,投靠科技的怀抱。长此以往,人们便对那些电子产品爱不释手。从这个角度看,科技进步似乎的确让人类退化了。
然而,科技也许让我们自己动手的本领被削弱,但它丝毫没有干涉我们的理性思考和创新思维,甚至为人类许多原本天马行空的想像创造了可能性。诚如柯洁所说:“人类的新智慧以某种形式战胜了古老智慧,这其实是人类的又一次超越。”与其说科技侵蚀了我们自立的能力,不如说它解放了我们疲乏的双手,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新的行列中。
其次,科技并非有意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社交媒体方兴未艾,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这似乎又让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退化。但正是这饱受诟病的社交媒体,让人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精彩的点滴;让远在天边的游子通过视须聊天与父母相聚;让我们暂时忘却对方的样貌、地位、年龄,专注于心灵之间的碰撞……科技没有扼住人们表达自我的咽喉,而是使人们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能见面时促膝长谈,分隔两地也可以相谈甚欢,何乐而不为呢?
如桓宽所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没人可以按下科技的暂停键,企图回到那个“车邮马慢”的时代。科技没有禁锢我们的想像力,也没有让我们退化成依赖外物的猿人。它只是如列车般向前高速驶过,上或不上,取决于我们自己。
综上,科技进步意味着人类退化的论调,不过是享受着科技福利,却害怕就此沉沦者的一声哀嚎。真正懂得利用科技的人,是不会陷入科技的桎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