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寺位于临朐县城南40里崮山村南的山坳间。
知崮山村者少,而知悬泉寺者多。
笔者族居崮山,每每有人有时问及故里何处,回答说:“崮山,去过吗?”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没有。”
然后再补充一句:“就是有悬泉寺的那个庄。”这次得到的回答是:“去过、去过,您说的原来是那个村呀,不错,不错……”
我心里很自得。
因为悬泉寺距我家不过千米之遥,年轻的时光在那儿占据了不少。春天来了,我们便攀那寺后绝壁上的古藤,那藤条结实得很。我们会牢牢地扯住小指粗细的藤条,像猿猴般在绝壁上探出的两树间荡来荡去。从未有人失手或扯断藤条受伤,大概是与悬泉寺的神灵护佑有关。回到地面,手里就多了几串半开的藤花。那时老奶奶(临朐方言称父亲的奶奶为老奶奶)和上面,煎了吃,比什么都香。
寺西面的整个山坡上是一片蜜桃,蜜桃以上至四周上顶尽是松柏。上百亩的蜜桃林里,我们会熟悉哪个坡前的哪一棵最甜,哪个崖坡的哪一棵好看但味苦。每到三月桃花绽放,间或还有那桃园中的松柏与山顶如冠的松林相应顾盼。远远望去,泼红嵌黛,异常壮观。
儿时的模糊记忆里,寺上有一个不是很老的和尚,俗名郭学礼。不知何方人士,法号峰青,这法号我觉得与这寺是有关系的。那时的大殿是一座纯木石结构的二层小楼,我们“咚咚”地顺着木制的楼梯爬到楼上玩。满地的鸽子粪,那峰青经常打扫,攒一段时间就背到距悬泉寺20里的辛寨集上卖。据说,悬泉寺与辛寨张龙寺的和尚很合得来,他会在那里落脚,太阳压山的时候回悬泉寺。
悬泉寺的天井内有两棵参天银杏。
公社化以后,峰青还了俗。村里有几个老头组成的林业队住在那里,都很可亲。只要我们去,总是会赏到他们在“抱窝鸡”柴禾炉中烧熟的白果。那果仁翠绿翠绿的,有点烫,嚼到嘴里黏黏的,很香。
寺里或周围可以往嘴里填的东西虽然多得很,可最让人兴奋的应该数悬泉寺庙会了。悬泉寺一年三次庙会,三月三、四月八和九月九。三次庙会只有三月三唱大戏,崮山村的“娘们儿”们早早的就开始忙了:家人的衣裳,该缝补的缝补,新旧不说,但总要洗得干干净净。最重要的是需准备好许多饭,到时候好伺候赶会的亲戚。平时要多攒下一些鸡蛋,不管是自家的孩子还是来赶会亲戚家的孩子,人人有份儿,每人两个。我们会薅下过年时贴上去的过门钱,蘸了水,染成红色,带到会上去吃。
悬泉寺香火庙会很盛大。
来赶会的人们扶老携幼,“一来烧香,二来赶会”的人们络绎不绝。祈福祈子者有之,求学求财者有之,祛病驱灾者有之,更有祈求遂心又前来还愿者甚多。人们在上山的途中,往往在山下便开始找一避风处烧纸,名曰“发上山的钱粮”。祈求山神保佑此次上山到悬泉寺进庙赶会,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进寺后到所祈求神灵面前许愿,然后发烧“钱粮”。发烧“钱粮”的时候必须带上“文书”,“文书”的封面写明哪位神仙收。祈求的内容及祈求人家庭住址等,详详细细地写在里面。发完钱粮后,面对神仙恭敬虔诚的磕三个头,进香的程序就算圆满完成了,其余的时间是赶会。
赶会的内容主要是购物和娱乐。其实那时的小贩主要是卖一些如糖葫芦、麻花、烧饼、油炸菓(即油条)等食品和玩具。亦有一些卖针头线脑、洋红洋绿、烟嘴顶指一的货郎也来凑热闹。玩具中最受欢迎的是泥娃娃,泥娃娃的上彩很好看,如年画般夸张,神态憨厚。腰间是用染白了的薄羊皮连接起来的,拿着泥娃娃的下半身一摇,会吱吱作响。
其实赶会的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了娱乐上。
庙会的娱乐丰富多彩,主要是听戏。戏是崮山村的村民们自觉捐款,热心人无偿操办而成。捐款主要用作购买戏装和制作一些如桌椅、披子、马鞭等舞台必需品。所有演员及伴奏人员都是志愿者,利用年前冬天的晚上排好戏,为了能再三月三庙会大显身手。
崮山村至今仍延续着三月三到庙会演出的传统。一个千余人口的山村,不管京剧还是吕剧,一个完整的七八个人的小乐队很轻松的就能拉出来。爱好是传统的前提,传统则是传承的根基。
小孩子们会在杂耍摊子、说书场子、唱戏台子间穿梭,间或在戏台前碰到看戏的大人们一阵哄笑,也便跟着哈哈的笑上一阵,笑的原因不清楚,理由就是大人笑,我也笑,一整天的兴奋,好不热闹。
悬泉寺有很多小景:三品松、无影松、古银杏、绝壁、古藤、悬泉、翠竹、通天洞等美不胜收。最奇特的首数悬泉,悬泉寺内的悬泉位于寺院的西北角处,水自崖上滴下故曰“悬泉”。珍珠般串串滴下的泉水,叮咚清脆,“如鸣佩环”。悬泉的泉水无论汛期滂沱还是久旱不雨,其流速始终如一,甘冽清澈。
崮山村民和赶会的人们,都有到悬泉寺喝悬泉水的习惯。舀一瓢凉水,站在泉边,一口气灌下。好不痛快,整个身心轻松了许多!喝悬泉寺的水一般是喝凉水(生水),从来没有人说喝过后肚子痛。赶会的人们,好多拿了盛具带回悬泉水,据说能治百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悬泉寺庙会应该由香火而伴存,香火则由有求必应的神灵而赋予其生命力,神灵依寺为依托。寺以上而建,那就不得不首数其山了。
寺内碑文述曰:
“悬泉,据朐南之胜……其所见是山翠然起于苍莽之中,驰奔云矗,蜿蜒十余里。尾翻荒郊,首枕清弥,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而其巅则怪石嵯峨,钦然相累。其下者,若马牛之饮于溪,衔然角列,其上者若熊罴。
登于山,山故有亭。亭藏峭壁间,不斵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碧山为屏风,以白云为潇藩,飞阁流丹,近与石楼相逼。沿亭而东下,石乳涓涓,泻水溅珠,始睹所谓悬泉者。
方秋盛时,古松苍柏,翠竹*花,气佳哉!郁郁葱葱,煦极朐南之胜观也。遨游之余,见有庙貌屹然临于泉上。睹其中,则龙神逄公,严严在座,博冠峨带,焕然一新。
余思云能致雨,公能御雹。焉僧人重修工峻,问记于余,兹山虽佳,其不眷恋于斯土地!久矣!僧人曰:不然,神固不在,而无不在者也。譬如:鉴池得泉而曰水,专是在,岂理也哉。
余嘿嘿无以应,既信僧言之不巫。复喜乡人之好善而更爱山水之佳,是供诗客骚人之浏览也,爰不禁为之记。”
落款是文林郎甲辰进士,临朐县事钱塘朱源撰文。
国子监太学生郭汝道书丹。
主持僧肠春,丽岫、丽峻、丽嵋、中兴、中裕、天静。
大清咸丰九年()九月十九日立。
以上碑文,使其山之峻,水之秀,人之善,僧之慧,跃然而出,足以令人神往。
悬泉寺在崮山主峰之阳,其地点位置特殊。
北与凤凰山相邻,凤凰山有风火洞,此洞与小百丈崖半月洞相通。小百丈崖与龙爪崖对峙,位于悬泉寺东北约2公里。又有虎眠山与*山月明崖隔弥河相对,距悬泉寺约1公里许。其南则有禅堂崮、白龙洞、黑龙洞、衡王墓,约距7公里。西去2公里为西安村,西安村曾有庵堂。“庵”与“安”同音,西安村由“西庵”而得名。庵在西,寺居东,东寺西庵,同颂一坛释经。西安村有玉泉,据《昌国艅艎》载“玉泉之南十里为鹿皋,有石池可一间屋(大小),俗称焦女饮马泉,甚清冽”。
悬泉、玉泉、饮马泉,一脉相承,而惟有悬泉于半山洞穴窦中悬注而下,其布局令人叹为观止。
古刹年代久远,而记载的碑碣因岁月流失。尤其是“文革”之劫大量遗失,现存残碑五块。最早的是元朝碑,建于公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因该碑已历经七百余年的风雨剥蚀,碑头部分的字迹大都漫漶不清,难以辨认了。这就使粗心人往往草率结论,认为悬泉寺乃始创于元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据已故吉星田先生《临朐县佛教、道教兴衰述略》一文载,悬泉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延兴初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四十余年之久,属佛教入临朐后所建修的第三批寺院之一。第一批于东汉章帝元和元年(84)在东镇沂山首创“法云寺”,也是青州一带最早的寺院。第二批于东晋咸光元年()仍在沂山建“道明寺”。第三批除沂山一带又有增修之外,全县规模较大的有十几处之众。该寺名列第四,尾于嵩山“清风寺”。原名“清泉寺”,并冠以“孤山”二字(临朐县志载“崮山”原名“孤山”)。
明洪武年间,佛教受宠盛行。县城新建了“万寿寺”,全县各地诸大型寺院十余座,皆得以重修。当时的悬泉寺,地位显著,雄踞众寺之首,遂更名“演德寺”。据《临朐县志》载“张良桥西,越弥水三里许,有演德寺一座,注云即悬泉寺也”。这是据清光绪元年()重修之残碑文记载的。
明朝的悬泉寺状况如何,很难找到踪迹。唯《昌国艅艎》作者傅国,曾为悬泉寺题诗一首:“从来不识悬泉寺,乘兴今朝始创观,峭壁千寻开一窦,回峰半里窅三盘。”诗中之“窦”在悬泉寺西竹园南侧的峭壁东段,僧人按佛家说,命其名为“通天洞”。旨在修成正果,从此通达西天。“窅”形容深远。悬泉寺素以峭壁古藤而享誉四方,峭壁险立,杂树丛生,古松苍柏,根植其上,绿壁绝崖。“窅三盘”而至此,豁然一窦,可通壁顶,怎不叹为观止也!
悬泉寺在清代曾几次重修,尚存残碑四块,其中有乾隆二年()重修告峻碑。文中记载了因俗僧匪类相互践踏,该寺无僧主持,致使“牛马之蹄迹厉厉”,十分荒凉。后由临济正派法庆寺戒子佛迁建立,“先构宝殿,次立宝阁,复建韦驼宝,又起僧房二十余间,金碧辉煌”。清乾隆四十四年(),因“圣庙腐霉”“察其意盖不可以以儒术化者而于佛”云云。而“所葺寺殿十六楹,阁数楹,配房廿余,架星凡数周,厥功乃就”。由知县凉州南国棫撰文,甲午科举人,后改授知县之邑人,刘元炤书丹。
悬泉寺建寺一千五百多年来,有记载的除清代曾因兵荒马乱而荒废过的以外,基本上是有僧人主持的多时达三十余人。正因为僧人的存在,才有寺庙香火的绵绵不断与神人共存的气息贯通。也是因了诚有感应的相互关系,才有了香火的灵气,有了香火这个庙会的基础因素,才有了庙会的持续。
庙会是社会繁荣,祥和安定的一种歌舞升平的体现。也是人民祝福未来,祈盼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的形式。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厚重是一种多方位传承的体系,人们求神拜佛应该说也是一种信仰与向往。老年人求神拜佛的主要心愿是为儿孙祈福,保佑平安;而一些年轻的父母亲(以母亲为主)们,则希望儿女努力学习争取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将来好有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当然是更好的事情;做了婆婆的则开始不断的出现在送子娘娘的殿前。
如果生上一个大胖小子还会再来还愿的。
我母亲今年86岁,每次悬泉寺庙会他老人家必不可少。因为孙辈多,她许的愿最多。每次都是高举燃香,口中念念有词:老大买卖兴隆,老二工作顺利,老三喜结良缘,老四学习上进,老五……(我们兄弟几个的孩子是按出生顺序一块排列的,农村习惯这种“排行”。即是家和的一种表现又让孩子们感到如亲兄弟般的亲切,也是一种凝聚形式)。
虔诚、严肃、认真的磕完三个头,然后是带着成就了一项重大使命后的轻松与愉快。心情舒畅的选准一个好的角度,稳稳地坐在那儿看演出。
母亲为了子孙不知烧过多少香,满头的银发不知在神的面前俯仰过多少次。但是,父亲生病,直到去世,她却没有因此去进过一次香。这不是因为老俩口感情不深,她说过:“人都有走的时候,孩子们都孝顺,没断了扎裹(治疗)。命不到他不走,命到了求也留不下。”
这就叫理智。
由此看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进香不是迷信。应该说是信而不迷,是精神寄托,所以说香火是一种文化。没有人许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愿后,回家面天等候,更没有人把子女锁在家中,然后去许一个“学业有成”的心腹大愿。
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丰足,如今的庙会除“一来烧香,二来赶会者”外,又赋有了“游山玩水”的旅游新内涵。除了三次香火庙会以外,会经常有人驱车到悬泉寺游玩,有好多人是同事与同学等结伴而来或举家而至。在高大的银杏树下,光滑的石桌上野餐,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或假日。这是悬泉寺宜人的环境和秀丽的山水,留住了游客。更应该是有求必应的悬泉寺神灵与热闹的庙会,吸引了人们。
近年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文人墨客多至此观赏。山东省青年作协会员时会来先生作《悬泉寺游记》发表于《魅力神州》杂志。
《临朐县志》主编傅绍信先生曾作《游悬泉寺诗》曰:寺临绝壁依古藤悬泉苍苔路几层元清碑碣今犹在谁问当年钟鼓声千古兴废多少事历经沧桑大道成风雨洗得山河翠老藤著花依样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求职经商在不断分散和远离,香火庙会的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居多。因此,庙会隐藏了一种危机。不过有叶落归根传统观念的召唤,越来越多的游客与香客的参与,悬泉寺香火庙会是会延续下去的。
附:《重修悬泉寺记》:重修悬泉寺记昔韩子闢佛而不绝文畅大颠,谓其喜文章,识道理,可以儒术化非。夫柳柳州合以易论,授释入佛之说也。乾隆戊戌,予令骈邑。冶南悬泉寺衲子于意适以贸柏葺寺,为人所纠。予讯其无事也,释之,而劝以卒事。观其为人,殆非文畅大颠之尚文理者,顾心在佛耳。
其所葺寺殿十六楹,阁数楹,配房廿余。架星凡数周,厥功乃就。募化之诚,至于燃指。察其意,盖不可以儒术化者,而于佛则为有功。夫予,圣者徒也。自莅任以来,以城垣大役,晷无暇刻而又瞻圣庙之腐霉圮者,用心恻焉;欲兼务之则不能,欲恝置之则又念所从出而不忍。私心惶惴,正切周章,而悬泉之峻适告。
噫!予力顾出衲子下矣!又何以云哉?惟是于意之告竣也,以记;祈意不过使继之者,有为;为之者,不毁;而历揭其辛荼,备臻为佛灭指之诚,以昭来许而护佛法耳。予思祝国裕民果裨于治,未必不为拙吏补,是故释之于前而又为文于后,以志其功,用劝来者,并饬匪徒,毋得滋扰。即为佛,以其法护世,予以不论也巳。
文林郎、知临朐县事、加一级记录四次随带*工加一级、凉州南国棫撰文。国子监廪贡肄业期满、授职复设训导、中式科举甲午人、改授知县、邑人刘元炤书丹。
领袖沈东洋、程际明、张孔音、刘存仁,易庠生员王其绾。
住持僧人于意杲日、杲月。
乾隆四十四年六月谷旦立。
镌工:金振声。
作者简介:姜文成,临朐县文化馆退休干部,曾长期担任乡镇文化干部,寺头镇崮山村人。当过兵,喜爱文艺及创作,对书法、戏剧和乐器颇有造诣。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