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燕麦
野燕麦,属于禾本科、燕麦属,是一种年生植物,主要危害麦类等农作物,同时也被称为铃铛麦。这种杂草在中国各省都有分布,其须根非常坚韧。它的秆直立且光滑,无毛,叶鞘则是松弛的。叶舌是透明膜质的,叶片扁平,略带粗糙,或者上面和边缘稀疏地生有柔毛。
野燕麦的花序是圆锥形的,小穗轴上密生着淡棕色或白色的硬毛,其节脆硬易断落。颖草质,形状几乎相等,外稃质地坚硬,背面中部以下长有淡棕色或白色的硬毛。芒从稃体中部稍下的位置伸出,呈膝曲状,芒柱是棕色的,并且会扭转。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覆盖,腹面有纵沟,其花果期通常在4月至9月间。
野燕麦常生长在海拔至米的荒芜田野中,或者作为田间杂草出现。它的生命力极强,无法进行套种。除了作为粮食的代用品和牛、马的青饲料外,野燕麦还常常成为小麦田间的杂草。它消耗的水分比小麦还要多出1倍以上,同时其种籽会大量混杂在小麦粒中,严重影响小麦的质量。此外,野燕麦也是造纸的重要原料,同时也是小麦黄矮病的寄主。二、野燕麦的形态特征与危害
野燕麦,这种年生植物,以其坚韧的须根、光滑的秆和独特的叶片著称。其秆直立,高60至厘米,通常具有2至4个节。叶鞘松弛,叶舌透明膜质,而叶片则扁平且微粗糙,或稀疏地生有柔毛。当花期到来时,其圆锥花序将呈现金字塔形,长达10至25厘米。小穗长18至25毫米,包含2至3朵小花,其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小穗轴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而颖果则被淡棕色柔毛覆盖,腹面有纵沟。
野燕麦不仅形态独特,还具有显著的危害性。它常生长在小麦和节节麦田里,与这两种农作物形态相似,但对其生长却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在除草时准确鉴别野燕麦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彻底清除这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要防止误将农作物一并除掉而影响产量。
相较于小麦和节节麦,野燕麦的叶形更为窄细,叶茎处发红,这是其独特之处。同时,其叶子迎着光时可见生着短绒毛,而小麦叶上则无毛。这些禾本科杂草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成熟早,会与小麦等农作物争光、争水、争肥,因此必须及时清除。野燕麦不仅生命力旺盛,而且发育迅速,生长得相当茂盛,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在黄淮麦区,它通常在9月至11月间出苗,并在4月至5月间开花结果。当种子成熟后,会落地休眠2至3个月,然后发芽。种子萌发的理想温度范围是10至20℃,土壤含水量则应在50%至70%之间。野燕麦最常在土深3至7厘米的地方出苗,而且即使在3至10厘米的深度范围内也能顺利出苗,但超过11厘米则出苗受阻。值得注意的是,落地的种子并非全部都能在第二年萌发,只有不超过50%的种子能够成功萌发,其余的种子会继续保持休眠状态。
此外,野燕麦的繁殖能力也相当惊人,单株结籽数可高达至粒,甚至有个别植株的结籽数超过粒。这种强大的再生能力使得割除地上部分后的野燕麦,其再发植株的高度、分蘖数以及结籽数都会超过原植株。其种子的轻盈、带有茸毛和芒的特性,使得它们能够通过气流和流水进行传播,甚至可能随小麦种子、农家肥或农机具进行远距离传播。二、节节麦
节节麦,属于禾本科山羊草属,其叶鞘紧密包裹茎秆,表面光滑无毛,边缘则长有纤毛。叶舌为薄膜质,微带粗糙,上面稀疏地生长着柔毛。它的穗状花序呈圆柱形,小穗也是圆柱形,顶端或截平或带有微齿。外稃披针形,脉搏仅在顶端显著,而内稃则与外稃等长,脊上长有纤毛。节节麦的花果期通常落在5月至6月间,它多生长在荒芜的草地或麦田中,对农作物构成严重危害,因此也被列为世界性恶性杂草之一。
从植物形态来看,节节麦的秆高大约在20至40厘米之间。其叶鞘紧密包裹茎秆,边缘长有纤毛,而叶舌为薄膜质,长度在0.5至1毫米之间。叶片宽度约为3毫米,表面微带粗糙,上面稀疏地生长着柔毛。穗状花序呈圆柱形,其中包含5至13个小穗。小穗本身也是圆柱形,长度约9毫米,含有3至5朵小花。颖片为革质,长度4至6毫米,通常具有7至9条脉,顶端或截平或带有微齿。外稃呈披针形,顶部带有长约1厘米的芒,穗顶部的芒长达4厘米,具有5条脉,脉仅在顶端显著。第一外稃的长度约为7毫米,而内稃则与外稃等长,脊上长有纤毛。节节麦的生长习性与地理分布
节节麦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其花果期通常集中在5月至6月。在种子成熟后,部分种子会自然脱落,并在次年萌发,而大部分种子则会与小麦等作物的籽实混杂在一起,通过调运传播。这种植物多见于荒芜的草地或麦田中,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作物构成了一定的威胁。此外,节节麦还分布于陕西关中地区及河南新乡等地。田间识别
节节麦,作为禾本科的一种杂草,其幼苗呈现暗绿色,基部则带有淡紫红色。当新叶刚刚抽出时,它们会卷成筒状,而叶片本身则呈条形。进入成株期后,节节麦的茎秆相对较细弱,与一般小麦相比,其叶鞘更紧贴茎秆,且叶面密布绒毛。在抽穗之后,节节麦的高度会超过正常小麦,其穗呈圆柱状,穗轴上每节仅生一个大穗,而穗轴的顶端则长有1至4公分长的芒。
发生特点
节节麦的出苗深度有所不同,调查显示其种子主要集中于3至8厘米的土层中。此外,节节麦的出苗期也相当长,主要分为两个时期:秋季出苗期和春季出苗期。前者主要出现在小麦播种后的15至20天,集中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此时出苗的杂草数量占总数的约70%;而后者则出现在下一年的2月下旬至3月,仍会有部分节节麦出苗。
节节麦在冬小麦田中主要以幼苗形态越冬,但种子、分蘖和单株幼苗也可越冬。秋季出苗的节节麦在冬前会产生3至4个分蘖,有时甚至能达到10个以上。随着春季气温的回升,那些未出苗的种子会继续出苗,并伴随分蘖的产生。无论是主茎还是分蘖,都能正常抽穗结籽。
发生原因[此处可接续关于节节麦发生原因的描述]
小麦收割机的跨区作业是节节麦传播的关键途径。新品种的推广与大面积的统一繁育和供应,可能混入和传播节节麦等杂草种子。在我地,由于从节节麦发生区大量引种和调种,导致其扩散蔓延。粗放的耕作制度也促进了节节麦的发生。我地实行小麦—玉米两熟制,小麦收获后免耕贴茬种植玉米,这使得节节麦种子大多散落在地表。此外,秋播时深翻面积不足,耕层浅,导致节节麦种子主要分布在土壤浅表层。同时,在防除工作中,往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