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凭几闻香雅韵独芳
TUhjnbcbe - 2025/3/29 18:26:00

文房清供,素为文人雅士燕闲之时的寄情雅玩,虽静静不语,却在一方天地中熠熠生辉。我们仅仅只是古物的传承者,而那些文房里的器用,便以最自然的姿态,经历着时间的洗礼,与无数的文人碰撞,成为了最质朴的历史见证者,它们将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前行,昭示来者。

中国嘉德春拍之季,《宸赏——明清御瓷珍玩》古董珍玩部分精心为大家甄选了7件重要的文房器物,其中包括吉金铜炉、香筒、印章、砚台、如意、紫檀黄花梨文房清供等,虽不同,确件件精美,持示同好,不亦乐乎,一起解读蕴含其中的文人境界及皇家奢侈品位。

马槽炉历来被认为是方正耿直之器,因此除作礼器之用外也备受文人崇尚,多用作文房清供,而其中品质精工者耗费颇奢,其拥有者多为达官显贵,故有“马槽多私款,私款多佳器”之说。此类精工之作器形庄重,皮色妙丽,款识独特,铜质精良,存世较少,为藏家所珍,如王世襄旧藏“湛氏之炉”款马槽炉即为一例。

明马槽炉

款识:“绿雪轩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W12cm;Wg

炉作斗形,斜直腹,渐收至足,两侧铸饰方耳,下未出戟,这在我们所见到的传统的马槽炉形当中是极为鲜见的。炉底四角连体铸“L”形四足,中央开框以堑、刀剔刻而成“绿雪轩制”减地阳文篆书款。炉器造型方正,具阳刚肃穆之气;炉款边角锐利,整饬精工,与炉形浑然一体。马槽炉样式,系由《宣德彝器图谱》之台几炉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炉为礼地之器,后世去台几炉型之繁复,遂成此器之形。

马槽炉多见清初制器,入明者极为罕见。相较清代马槽炉而言,明炉更富敦厚古拙之气韵。此炉四足沉稳,敦实厚重而不失比例精准。此炉体量略小,双耳、四足与器身谐称和洽,铜质极佳,手感沉坠,叩之金声玉振,款识静逸古茂,皮色精明隐映,具晚明炉之特征。“绿雪轩制”篆款,极富金石气,为私款。

查阅文史资料,“绿雪轩”原为金衙庄内一处构筑,金衙庄是明隆庆二年进士金学曾所建,当时面积很大,东起贴沙河,西至长明寺巷,北到马坡巷,南到清泰街,号称杭州私家花园之首。所以推断此炉或为金学增当时为“绿雪轩”订制之器。

到了明代之后,金衙庄数度易主,清顺治时,其中一半归户部右侍郎严沆所有。沆事母至孝,取“皋鱼风树”之意,故又名“皋园”。皋园曾自称“古树当轩,流泉绕户”,有“杭州第一好园林”之称。园内华屋山丘,点缀井然,芭柳瘦石,相映成趣。内有梧月楼、小沧浪、墨琴亭、绿雪轩、芙蓉亭、怡云亭等构筑。当时为东城八景之一的“太湖垂钓”亦有其中。嘉庆道光年间,另一半归文渊阁大学士章煦。章氏子孙守此业达百年之久。后为六合县令舒晚山得之,改名舒园。不久又转让给江南河道总督严少农。严死后,园归颜姓所有。太平天国后,园由吴晓帆、万芭轩、濮少霞、许缘仲集资赎归,称为四间别墅。民国以后日渐衰败。

金学曾,生卒年未详,字子鲁,明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善草书,诗余画谱有其所书;金学曾为隆庆二年(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改礼部主事,出为湖南督学。万历十年(年)后,起用为佥事,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期间曾下令推广种植甘薯,称番薯为“金薯”。万历二十五年(年),金学曾提出驻兵澎湖的计划。善草书。著有《海外新传》。

明代文人崇尚天然,不嗜过多雕琢,于简约中彰显雅兴,并蔚为一时风尚。此件“明黄花梨嵌百宝嵌银丝花鸟图捧盒”,制作精细,黄花梨木熟旧杏黄皮壳,造型饱满敦厚,是制作年代偏早的硬木器具,传世甚为少见,且方寸之间尽显气势,实用之余,颇有自然意趣。其功能或为存储文房之用,或为放置供案,清供神道之用。

明黄花梨嵌百宝嵌银丝花鸟图捧盒

15.9×26.1×9.7cm

来源:上海私人旧藏

参阅:《故宫珍品大系竹木牙角雕刻》,上海科技出版社,页。

此件捧盒,黄花梨木制,原皮壳保存,呈深红褐色,深浅变化自然,质感温润,气质内敛,选料绝佳,天人仙工。体形长方,尺寸较大,规格属明代同类作品之大者,极为珍稀罕见。天地盖,盖稍高于盒身,应是一种放置文房,用时打开,搬运或不用时覆以盖。整体制作精细,转角处内外皆做圆角,盖面微鼓,造型简练饱满,雅致精巧,以黄花梨纹理优美,质地坚实细密,色泽不静不喧,肌理如行云流水,尽显纹质之雍容俏丽。

盖、盒之口沿缀饰错银丝卷草纹一周,如同锦带。盒面镶嵌百宝喜上眉梢图案,布局井然有序,妍朴相参,画面所绘梅花、枝干、喜鹊、场景均以各式珍宝镶嵌组合而成,用料考究,色彩丰富艳丽,构图紧凑得当,殊为精彩。盖内设浅盘状长方屉,卡放在盒身上段,正好以之为上下结合的子口,故盒壁上下不再做出子母口,用料整齐,纹理美观,工艺讲究。盒身光素无纹,形制规整,弧线优美,抛光细腻,细微之处尽显工艺之精湛。

故宫博物院藏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黄花梨木百宝嵌石榴绶带纹盒”,与本器同属明代百宝嵌艺术中,别具清新秀丽风格的精品。这种造型浑圆饱满、盖顶百宝嵌花鸟图案、口沿起皮条线嵌银丝、内设屉板为子母口样式的长方捧盒,为明末清初时甚为经典的样式。

香筒一词始于明代,多位储线香致具,明代《遵生八笺》日:“香筒,精铜为上,雕漆次之,瓷瓦再次之”。

清早期红皮原座香筒

款识:“宣德”二字篆书款

H18.5cm;Wg

来源:北京私人旧藏

此香筒以上等铜料精制而成,选材精良,入手沉甸。皮色红润透亮,变幻多彩,红皮斑驳,参差如画,非得宫廷之用,凡俗之众绝不能享此高尚之物。香筒底铸刻“宣德”二字篆书款,铭款匀净清晰,规矩有度,苍雄迥劲。更难得的是,香筒保留原香几式器座,器型与清宫中用来放置五供的漆木圆香几一致。香筒通过开孔的座面插入器座,稳当放置,二者皆保存完好,世所罕见,珍贵异常。

王世襄所著《自珍集》曾言:“予藏炉四十多具,均有檀、梨木座。十年浩劫,全部被抄。发还时炉失约三分之一,炉座竟无存者,惟此鬲明紫檀座无恙,亦云幸亦。今之炉座,皆有好于潘家园代为觅得,勉强配合,宜其无一相适也”。由此可知文房铜器配原座者,极为难得。此原作香筒整体器身形制简约、规整,尽显精纯美质,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为文房雅玩难得精品。

17世纪的晚明是一个奇特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审美趣味尚“奇”尚“新”,使得当时诸多器物精益求精,故而保守派斥呼晚明是一个产生“物妖”和“奇技淫巧”的时代,然而晚明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时代称号,完全是建立在明代诸多能工巧匠的基础之上。

明紫檀嵌银丝开光山水人物诗文杯

款识:“云间孟仁父制”六字二行篆书款

D9cm

参阅:《故宫雕刻珍萃》,紫禁城出版社,页。页99,图64。

此杯整体以色黑如漆的上选紫檀整木挖就,外壁施以深浮雕法作苍松亭宇,口沿处与圈足皆以错银工艺饰一周回纹,流畅而又齐整。外侧分别雕刻高士游园图和嵌银丝诗文,细节之处可见精工。

杯底作篆书款识:“云间孟仁父制”,并嵌金丝为饰。整器形制规整,造型端庄,镶嵌银丝为紫檀木色点缀加彩,更添器韵优雅,二者互相辉映,兼具古朴与华丽。孟仁父,明代木雕刻家,以创制嵌金银丝木雕器而闻名。所作器皿以仿古式杯、斝尊、彝等为多见,上嵌金银丝,并加刻铭文,极为古雅。存世作品极少。今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孟仁父制《木雕嵌银丝酒匜》一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孙雪居紫檀嵌银丝福寿六方杯”,与本器有异曲同工之理,皆属明代晚期紫檀雕刻精品,援引之以供参考。明末清初之际,以周柱所制为代表的紫檀嵌错金银、宝石工艺在士人阶层风靡一时,此杯亦颇具时代风格,实为文房雅设,属明代晚期的紫檀雕刻珍品。

故宫博物院藏品

寿山石是中国三大印石品种之一,其所产石品种种类繁多,色彩绚丽,质地通灵,易于雕刻,备受制印者喜爱,是制作清代帝后玺印十分重要的材质。乾隆帝的宝玺中有方之多是用寿山石刻制的。

清乾隆寿山石雕海水云蝠纹方印

印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6.6×3.5×4.7cm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这枚海水云蝠纹方印取上佳寿山石料而为,此印为典型的宫廷作风,然考其形制,石材色泽统一而质感凝结油润,远望时犹如凝浆,艳色绝绝,光彩动人,在阳光之下,颇有“捧出美璞光昭融”,色泽动人,令人赞叹,海水云蝠雕琢精细,技法娴熟,栩栩如生,圆润饱满融汇天地之美,足见功力。于材、于工,无一不美,气势磅礴,彰显出主人尊贵的身份。

印呈长方形,气质文雅,整器随形雕刻流云及姿态各异的蝙蝠,纹饰满密,雕琢生动,观之仿佛置身云山雾海之中,整体线条流畅,精、气、神俱现。所雕卷云,并以极细之阴线刻画云气缭绕,线条优美柔和,细若游丝,有云谲波诡之感,呈现祥瑞之气。云蝠纹是清代各类工艺美术品中经常使用的装饰图案,因“蝠”通“福”,故备受清代皇家的喜爱。乾隆时期的云纹,大多呈朵云状。根据其云纹、蝙蝠的特点以及雕刻工艺特征,可推断应为清代乾隆时期的官造作品。

此印印文为“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印文规矩,笔划刻制深峻。出自出自南北朝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体现此印原主人的性情和意志,继而有感而发,有针对性而刻,从而反映乾隆时期文化生活不可多得实物资料,成为关照乾隆盛世社会状况的重要载体。

嘉兴新篁张廷济乃嘉庆戊午(年)解元,此后至嘉庆己巳(年)间,屡次会试不中,遂归隐结庐,金石图书以自娱,筑“清仪阁”收藏,古香溢潮笔墨间,又鉴赏精审,友朋时相往来,观摩考证,各抒心得,道古至契。清仪阁秘藏四百余件,自三代迄清,凡钟鼎、碑碣、鉥印、砖瓦,乃至文房、玩好之属,无不蒐聚。

作为叔未乡里的王福田、王逢辰父子,自然是与其交往过密。王氏一族为新篁书香门第,王福田为王宗桓子,亦好金石收藏,辞赋丹青,名士唱和良多。心耕子王逢辰,嗜金石,继承家藏鼎彝砖瓦,斋号“秦瓦晋砖之室”,其子亦皆善绘事。此件“清道光十年(年)张廷济为王福田铭、王逢辰藏端石诗文长方砚”即是张廷济与王氏父子交往之实例。

清道光十年(年)

张廷济为王福田铭、王逢辰藏端石诗文长方砚

背铭文“读书作字乐无极,王家父子真秀绝。心耕弟深于字学,以教其子玉荫,幼能领悟,可喜可喜,书此勉之。庚寅(年)十月廿四日,张廷济”、钤印“尗未”带天地盖、带日本包装、包装题识“箱表书,子爵山口弘达,黄石山人号”

12.5×6.8cm

来源:日本私人旧藏

参阅:《眉寿不朽—张廷济金石书法作品集》,张廷济研究会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年《古名砚—端溪Ⅱ》,东京二玄社,年,第42页;附册,第10页

本品端石为材,石色苍碧泛紫,石质温润,隐现青花。砚呈长方,体量小巧,盈手可握,正面平坦,开一字墨池,砚堂随经年研磨略凹。砚背平坦,深镌铭文,上半深刀刻铭:“读书作字乐无极,王家父子真秀绝。”下半题跋:“心耕弟深于字学,以教其子玉荫,幼能领悟,可喜可喜,书此勉之。庚寅(年)十月廿四日,张廷济。”文末钤阳文方印“尗未”。

通过铭文,可见本品当为张廷济赠与王氏父子者,作铭两层含义:其一,夸赞王氏父子精于字学,读书作字为乐;其二,勉励后辈王逢辰。据干支纪年,可知本品铭刻于清道光十年(年),其时玉荫未及而立之年,已于书学有获,并得张廷济认可,以此砚作相交之念,亦有勉其好学之功。王氏得此,亦必常伴身侧,以证其学。

张廷济作东坡先生笠履图

张廷济与王福田相交实例颇多,翻阅张廷济研究会编,《眉寿不朽—张廷济金石书法作品集》中,既有所获。其中一幅“东坡先生笠履图”,张廷济作题跋曰:“道光十八年(年)戊戌夏日,心耕上舍从余所藏砚拓勒诸文忠诗,刻之右,因为之识。”且下钤有王氏“嘉兴王福田字心耕”白文印。

小野钟山旧藏张廷济为王福田铭端石抱身砚

二人相交于砚上实例,则可参阅《古名砚》著录一方,小野钟山旧藏,张廷济为王福田铭端石抱身砚,其边铭文王福田属张廷济铭:“羚羊峡中割脑髓,水岩下坑品最美。初日芙蓉绚朝霞,东坡诗证马肝紫。隃麋著石黑云翻,热釜涂蜡洵堪比。永宝用之胜良田,羡君三冬足文史。心耕老友属,道光二十五年(年)乙巳三月二日,愚兄张廷济叔未”。

此砚另据日本书道家、古砚收藏家小野钟山所制木匣,内有其题识:“此砚明时之制,琢甚古雅,而石亦美质,况有张廷济之佳铭。此砚固山本竟山翁之遗爱品种之一,而遂归在田居砚林者,即是也。石美制雅,名公佳题,传来有由,真可谓为宝玩也。昭和丁丑(年)黄梅时节,研生志”。是砚尺寸盈手,背铭深镌,凸显叔未题识之迹。又是张廷济与乡里王氏父子相交又一实例,实为砚林佳话,收藏价值与研究价值并重,值得珍视。

张廷济(-),原名汝林,字顺安,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号叔未,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眉寿老人,浙江嘉兴新篁人。嘉庆三年(年)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众。

王福田(-?),字心耕,王宗桓子,王逢辰父,浙江嘉兴新篁人,金石收藏家。好结交文人名士,辞赋丹青,唱和良多。

王逢辰(-),字玉荫,号芑亭,王福田子,王其昱、王其晟、王其昶、王其淦父,浙江嘉兴新篁人,诗人、收藏家。工诗文,善画兰。嗜金石,家藏鼎彝古器甚多。其居曰“槐花吟馆”、“秦瓦晋砖之室”。著有《槐花吟馆集》三卷、《檇李谱》一卷、《竹里诗辑》、《竹里秦汉瓦当文存》、《自靖录考略》八卷、《外编》一册。

“三镶如意”是乾隆时期因尚古而发展出来的独特工艺设计创举。以竹、木为主材,首、腹、尾三处镶以玉器为饰,尤以装镶古玉为贵。此件即为典型三镶如意形制。

清乾隆白玉雕福寿三多纹三镶如意

L54cm

来源:美国私人旧藏

此器柄身为原装硬木,正面柄上亦有减地浮雕琢福寿纹,背面边沿起线为饰,由上至下分别嵌三块白玉瓦子,分别为寿桃、佛手、石榴,为经典的“三多纹”,寓意多子、多福、多寿。此三镶如意形制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艺术风格又显现出皇家审美标准,为清代典型的如意形制的典范,器身连作,造型端庄,工艺娴熟精湛,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

清《事物异名录》有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在清代宫廷中,如意更是备受推崇。皇帝登基、大婚,元旦、万寿等节庆之日,天下最精粹华美的如意纷纷被贡入皇宫,于是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角角落落都少不了如意的形影。本件如意造形雍容而端庄,曲线婉转而流畅,结构严谨而和协,工艺娴熟而精湛,彰显出至尊无上的皇家气息。

1
查看完整版本: 凭几闻香雅韵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