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芹菜种植,病害种类详解及防治方法,种植户
TUhjnbcbe - 2025/1/3 17:50:00
白癜风临床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ft/

芹菜的病虫害发生较轻,但如果品种选择不当,播种季节不适,田间管理不善,其病虫害会严重发生,造成大面积减产绝收。随着我国南北大棚芹菜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大棚芹菜的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也呈上升趋势,芹菜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引起生产者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芹菜的主要病害有斑枯病、软腐病、叶斑病、病毒病、灰霉病、黄萎病、根结线虫病、苗期猝倒病等,还有芹菜生理障碍。水芹的病害有斑枯病、锈病、腐烂病等。芹菜虫害主要有蚜虫、小地老虎、蛴螬等。

芹菜病害防治

芹菜斑枯病

又叫芹菜叶枯病、晚疫病,是保护地芹菜及露地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植株的叶柄及茎。症状叶片发病初期均为油渍状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形成大小不一的病斑,大病斑一般为3~10mm,多散生,边缘明显,呈深红褐色,中央褐色,散生少量小黑点;小病斑一般为0.5~2mm,多连成片,中央是黄白色至灰白色,边缘黄褐色,聚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外围有一圈黄色晕环。叶柄及茎部发病,均为长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褐色边缘明显,中央色浅,斑面密生黑色粒点。

传播途径芹菜斑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的菌丝潜伏在种皮内,附着在种子上或随同病残体越冬。当病残体上越冬的病原菌遇到适宜的温湿条件,可产生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芹菜上,导致芹菜植株发病。发病条件芹菜斑枯病在高湿、有水存在和较冷凉的环境条件下易流行。在有水滴的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或穿透皮层入侵到组织内。当温度在20~25℃时,湿度大,或湿度忽高忽低,芹菜生长势弱,抗病能力差,该病发生严重。春季露地芹菜和保护地芹菜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采用存放2年的陈种子。种子播种前用温汤浸种,进行种子消毒;加强芹菜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及时间苗除草,以利植株正常生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现病株、病叶,及时清除;冬春季进行保护地栽培,白天要及时揭除草帘等保温覆盖物,进行通风换气,改善棚内光照条件,降低棚内温湿度。②化学防治出苗后喷洒2~3次50%硫悬浮剂~倍液,或1∶0.5∶倍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发病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每隔7天左右喷洒1次,共3次。棚栽芹菜发病后,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亩每次用g,连续防治2~3次。

芹菜软腐病

芹菜保护地栽培及露地生产时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叶柄和茎基部。症状发病初期在叶柄及茎基部出现不规则的淡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扩大后茎基部变黑,软化腐烂,并渗出黏液,散发出恶臭,严重时成片倒伏死亡。传播途径芹菜软腐病属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物遗落土中或在未腐熟的肥料中越冬。条件适宜时,病菌在田间借雨水、灌溉水及小昆虫活动传播蔓延,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感染。发病条件病菌发育适温2~40℃,最适温度25~30℃,50℃经10min即死亡。适宜pH5.3~9.3,最适为pH7.3。土壤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最有利该病发生。重茬地、低洼地、排水不畅的田块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侵染;使用腐熟的有机肥料;保持土壤中适当水分,避免大水漫灌;采收后保存在低温环境中;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用石灰消毒,防止扩展。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倍液喷施。用mg/kg农用链霉素灌根或喷施。

芹菜叶斑病

也叫叶点霉病,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叶片。保护地栽培和露地生产芹菜普遍发生。症状芹菜老叶片比新叶易染病。老叶感病时先是叶尖和叶缘表现,发病初期为水浸状褪绿小斑点,往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状或半圆形病斑。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背面长出子实体,后期病斑上密集黑色小粒点,发病严重时病斑连片,致使叶干枯。传播途径芹菜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适宜条件时,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水及灌溉水传播。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从寄生表皮侵入,继而感染植株,使植株发病。发病条件叶斑病要求较高的温度和空气湿度,发育适温在30℃左右。因此,7~8月连阴雨天气,芹菜叶斑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文图拉、玻璃脆、津南实芹等抗病品种;避免连作,实行2~3年轮作;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南方地区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开好田间三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不要大水漫灌;夏天可采用遮阳网覆盖栽培。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洒56%氧化亚铜(靠山)微颗粒剂~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0%绿得保胶悬浮剂倍液,每周1次,连续喷3次,采收前5~7天停止用药。

芹菜灰霉病

是保护地芹菜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及叶柄。症状发病初期,一般是局部发病,多从植株心叶或下部有伤口的叶片开始。叶柄或枯萎衰老叶先发病。病部开始为水浸状,以后病部软化、萎蔫或腐烂,病部长出灰色霉层。传播途径芹菜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衰老的器官及枯死的组织上侵入感染芹菜植株,导致发病。发病条件病原发育适温20~23℃,最高31℃,最低2℃。对湿度要求高,一般12月至翌年5月,气温在2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无病种子,或在播种前采用温汤浸种,然后催芽播种;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或集中沤肥深埋,或集中焚烧;棚室栽培的芹菜要通风换气,降温排湿,冬季晴天上午8~9时打开两端门及窗换气,下午17时左右关闭,阴天也要开门换气;为降低棚内湿度,应覆盖无滴棚膜,棚内尽量少浇水,冬季浇水时间以中午为好。②化学防治保护地可施用15%腐霉利烟剂,每亩g,或特克多烟剂,每mg,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g熏蒸,隔7~8天1次。在发病初期喷洒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0~1倍液,或5%灭霉灵粉尘每亩1kg,隔7~10天1次,喷3~4次。

芹菜猝倒病

猝倒病是芹菜苗期主要病害,引起倒苗、烂苗、死苗。症状主要危害幼苗的嫩茎,子叶展开后即见发病。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呈浅褐色水渍状,后发生茎腐,缢缩成线状,幼苗尚未凋萎已猝倒。开始时苗床上仅见发病中心,低温高湿条件,病区迅速扩展,出现一片片死苗。传播途径芹菜猝倒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菌丝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菌丝存活2~3年,春天在适宜的条件下孢子萌发,萌发的孢子借风、雨水、灌溉水传播,向四周扩散蔓延。发病条件: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湿度大,重茬连作,苗床上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播种过密都是发病诱因。15℃以下低温及高湿条件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苗床选择,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土质肥沃的田块作苗床。种子处理,用50℃温水进行温汤浸种,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福美灵拌种,药量为种子的0.3%。土壤消毒,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混合,均匀撒在畦面,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药量为8~10g。用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7~10天用50mL福尔马林兑水2~4kg均匀喷洒在床土上,再用塑料薄膜覆盖一周后翻耕苗床,待药味散尽后播种。冬季育苗应采用新膜覆盖,及时通风换气,改善光照条件。及时检查,发现病株及早拔除。②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7天左右1次,共3次。

芹菜黄萎病

是芹菜常见病害,在芹菜保护地栽培和露地生产中都有发生,一般在芹菜连作地块发病较重,而新区发病轻;春秋季发生严重,而夏冬季发病相对较轻。症状芹菜苗期染病后,生长缓慢,但叶色并无明显异常。随着气温的上升,温度达到20℃以上时,叶色由绿色变黄绿色,进而变黄色,致使幼苗黄萎或枯死。成株染病后,在高温季节叶片无光泽,叶色变暗淡,严重时叶片失绿或脉间叶肉出现黄绿相间斑驳状,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叶柄变为红色,根系腐烂,最后是整株枯死。

传播途径芹菜黄萎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芹菜黄萎病主要以厚垣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土壤、种子及未腐熟的粪肥可带菌,病菌可随雨水及灌溉水传播。病菌先从芹菜根的幼嫩组织或伤口侵入,破坏根部皮层,引起腐烂,进而侵入根或根颈及叶柄维管束中,产生大量菌丝,致使芹菜体内营养物质或水分向上输送受阻,导致芹菜植株叶片萎缩、枯死。发病条件:该病潜伏期20天左右,病菌发育适温在20~32℃,尤其28℃左右发病率最高。土温或气温高于36℃或低于8℃,发病轻。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黄萎病品种;避免连作,应与葱蒜类作物实行轮作,或水旱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开好菜地三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严禁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株。②化学防治病株及邻近植株可用60%乙膦铝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倍液灌根。可用98%迈隆粒剂,每平方米用60g,拌细土撒于苗床畦面,保持土壤湿润,7天后耙动土壤再撒种。

芹菜病毒病

在夏栽芹菜中普遍发生。近几年来,芹菜保护地栽培发病也日趋严重。症状叶片上表现出黄绿相间斑驳,后呈褐色枯死。病叶边缘有绿、黄或浅绿色环形放射病斑。病叶短缩并向上翻卷,心叶生长缓慢,植株矮化。传播途径芹菜病毒病病原有两种,即马铃薯Y病毒和芜菁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主要靠蚜虫传播,芜菁花叶病毒主要由汁液传播,也可由蚜虫作非持久性传播。发病条件:芹菜病毒病在土壤中的病毒体及多年生作物上越冬。高温、干旱、缺肥、蚜虫多,易引起芹菜病毒病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如津南实芹、文图拉芹菜等;培育壮苗,加强作物的肥水管理,促进其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夏季用防虫网及遮阳网覆盖栽培,减轻蚜虫为害,改善芹菜生长的小环境。②化学防治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min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催芽后播种。及时防治蚜虫,蚜虫的防治方法见后面部分。喷施83增抗剂倍液,或25%病毒A倍液,或1%植病灵0倍液。

芹菜根结线虫病

是为害芹菜的一种常见病害,该病在芹菜保护地栽培和露地生产中有加剧发生的趋势。症状芹菜根结线虫病只为害植株基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幼根因被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钻入根部组织细胞,致使根部形成肿瘤,影响水分的吸收与输送。植株地上部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植株发黄矮小,气候干燥或中午前后地上部萎蔫。由于根结线虫刺食,钻来钻去,在根部造成很多伤口,部分组织坏死,植株发育不良。拔出病株,可见根部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或根结,剖开根结,可以看见内生有许多白色细小的梨状雌虫,即根结线虫。

传播途径芹菜根结线虫多生存在土壤5~30cm处,常以卵或二龄幼虫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可存活1~3年。条件适宜时,由埋藏在寄生根内的雌虫产卵,卵发育后产生二龄幼虫,在土壤中移动寻找根系,由根冠侵入定居在芹菜根的生长锥内,其分泌物刺激导管细胞膨胀,形成瘤状或根结。因此。病土、病苗及灌溉水是根结线虫的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条件根结线虫生存的最适温度在28℃左右,高温或低温度不利于其活动或生存。土壤温度是影响其孵化或繁殖的重要条件,雨季有利于根结线虫的孵化和侵染,在干燥或过湿的土壤中,其活动受到抑制。另外,土壤类型也影响着根结线虫的为害程度,一般砂质土为害程度重于黏土。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残体,集中烧毁,夏季可以把病残体沤泡在水池中,覆盖薄膜2周,可以有效杀死根结线虫;栽培芹菜前,棚室内可用液氨熏蒸,每亩用液氨30~60kg,在播种前或定植前10天施入床土中,密闭5~6天后翻耕、通风,2~3天后播种或定植;轮作,一是与葱蒜类作物轮作,二是与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②化学防治选用3%米乐尔颗粒剂4~6kg混干细土50kg,撒施后深耙20cm,或撒施定植穴内覆盖之后再栽植。选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0kg,施用方法同米乐尔颗粒剂。

水芹锈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幼苗期即受害,叶片上初生许多针尖大小褪色斑,呈点状或条状排列,后变褐色,中央呈疱状隆起,疱斑破裂散发出橙色至红褐色粉状物,即夏孢子。后期在疱斑上及其附近产生褐色疱斑即冬孢子堆。叶柄染病,病斑初为绿色点状或短条状隆起,破裂后散出夏孢子。被害部位病斑密布,表皮破裂,致使蒸腾量剧增,导致叶片、茎干枯。传播途径水芹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以菌丝体和孢子在病残体和留种株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传播,感染植株。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易诱发水芹锈病发生。天气温暖,雨水多或雾大、露重及偏施氮肥,植株长势过旺则发病重。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施足基肥,适量适时追肥,增施磷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②化学防治发病后及时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0倍液。

芹菜生理障碍

症状芹菜生理障碍在芹菜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它不仅影响芹菜的产量,也严重影响芹菜的品质和生产效益。生产中常见的芹菜生长障碍有烧心、空心和叶柄开裂等。烧心:开始时心叶叶脉间变褐,以后叶缘细胞逐渐死亡,呈黑褐色。生育前期少见,主要发生在11~12片叶时。空心:从叶柄基部向上扩展,空心部位出现白色絮状木栓化组织。叶柄开裂:主要表现为茎基部连同叶柄同时裂开。发病原因:烧心:主要是由缺钙引起的,一般在高温干旱、施肥过多的条件下发生,高温加快芹菜生长,促进植株对氮、钾、镁等元素的吸收,但妨碍了对钙的吸收,干旱条件下植株对钙吸收能力更差,造成缺钙,夏季栽培的芹菜易发生烧心。

空心:是一种生理老化现象,多发生在砂壤土地上,尤其是肥料不足或后期脱肥易发病,多发生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此外,土壤干旱、芹菜受冻也易空心。叶片开裂:一是缺硼引起的;二是在低温、干旱条件下,生育受阻所致;此外,突发性高温、多湿,植株吸水过多,造成组织快速充水,也可开裂。

防治方法:①防止芹菜烧心主要从管理入手,做到温度、湿度适宜,对酸性土壤要施入石灰,把土壤pH调到中性;发病初可喷洒0.5%硝酸钙水溶液。②防止芹菜空心应选择非砂性土壤,施足腐熟有机肥,适时追肥,发现叶色浅、脱肥时,可喷洒0.1%尿素溶液2~3次。③防止叶柄开裂一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每亩施入硼砂1kg,与有机肥充分混匀;二是叶面喷施0.1%~0.3%硼砂水溶液。管理中注意均匀供水。

1
查看完整版本: 芹菜种植,病害种类详解及防治方法,种植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