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他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唯独走不出那道门。openthedoor说得一次比一次无力,他的前半生都困在一道门里,像只金丝雀,活在别人或自己编织的梦里。我们历史书上几句简单的话,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辈子
其实这部电影已经在我的影单里躺了很久很久,可惭愧的是听到导演逝去的消息才让我觉得没有理由再拖着了,也让这次观影多了缅怀的性质叭。
看完电影跟我爸讲电话,他说《末代皇帝》刚拍出来的时候,中国观众不买账,中国政府也封禁(可能是因为片尾的讽刺意味)。现在说起《末代皇帝》我们都知道它是唯一被允许全程在紫禁城城内拍摄的外国影片,它包揽奥斯卡多项大奖,但不知道中国人对它的评价也曾经历过巨大的转变。大概是因为我们审美水平在提高,我们变得能对历史客观冷静思考。贝托鲁奇作为一个外国导演,创作一个中国故事最大的优势就是客观。这种客观可以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与特定历史环境的理解与呈现很到位(片头音乐一起就征服我了orz),既没有刻意美化,也没有刻意丑化;也可以体现在他对溥仪一生的刻画上。这个历史书上着墨不多,一辈子都在做傀儡和囚徒的人,在这里多么伤心无奈——想改革太监却一把火烧了库房,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却被日本人利用,身边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有小时候藏在大殿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从溥仪的视角看,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这些大历史事件化成了紫禁城墙外几声枪响的轻描淡写的背景,但纵观整个乱世,他却渺小得像一粒尘,我们历史书上几句简单的话,是他不能由己的一辈子。没有情节上的跌宕起伏,单是晚年的溥仪买了门票,蹒跚着走上太和殿的沧海桑田感足以令人唏嘘。“末代”二字总意味着不幸,但最终画面色调在小时候极致的暖和在战俘营时极致的冷,慢慢走向调和,他的一生也在平静中悄然落幕。最后,大师不朽。
关于《末代皇帝》的三点想法
油画里的紫禁城
我始终觉得《末代皇帝》中的服化道,呈现出一种超东方的美感,类似画在油画里的紫禁城,是在西方想象与理解加工后的东方韵味,以致有一些夸张、扭曲、不真实、古怪,这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甚至让东方人也感到新鲜的距离感与神秘感。譬如奶妈巨大的发髻,慈禧殡天的场景(饮长寿汤,移床中殿,含夜明珠等),溥仪生活场景的异化(母亲与其离别时的白眼,同奶妈的关系,隔着幕布的游戏等)……,或许是有历史考据的,但即便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都是有些不可思议的、甚至不寒而栗的。
导演在用色上,也似乎同我们常见的宫廷戏的色调不太一样,整体呈现出一种强烈的颜色对比,这种色彩是厚重的、浓烈的、纯正的,却又像是覆盖了一层抹不去的灰尘,甚至带有皲裂感,一种陈旧感与历史感扑面,连阳光在其中似乎也从未闪耀过,只是始终呈现将落不落的明亮而虚寒的落寞感,阴影总是大块存在的,鲜活的东西诸如花草也如同魔幻般虚假,我甚至无法想象后来者如何能更好表现出这种皇族荣耀的光辉被蒙上腐朽陈旧的阴霾后的难以抑制的沉重的消逝感。
一部好的传记电影
传记电影切忌写流水账,如果只是为了了解人物的生平,那么随便搜索一个词条我们就可以获得简明准确却冷冰冰的答案,所以好的传记电影我想最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如何深入人物的内心。在形式上,《末代皇帝》基本采用了线性叙事,穿插一些混剪,这样展现的人物很完整、很饱满,却也很考验导演的功力,如何能在一部电影的篇幅里分配好人物阶段的分量,展现出人物的突出特征,而不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为了写人而写人。而大师就是大师,或许出于其作为西方人的客观立场,他对溥仪这个人物是少有政治上或者历史上的指责,更多的是出于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历史潮流中这样一个无比特殊却又如此无能为力的人物的同情。
大事件在这部电影全部都一笔带过,化作人物历程的背景。溥仪的不幸,在作品中,是从三岁入宫就注定了的,在畸形的成长环境下,溥仪始终在同命运挣扎,从想成为自己、到想成为皇帝、到最后想成为正常人,他的每一个阶段都为此拼尽全力,有着飞蛾扑火的决绝与勇气,可命运始终倔强地阻止他打开新的光明,在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中,我们看到一个曾经捧在万人之上的人,如今得要为所有自己做过的没做过的事情负责,他是绝望的,是无辜的,无力的,到最后他是迷茫的。当一个人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都无比迷茫,没有依靠的时候,他仿佛悬浮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能向前飘,没有选择。看到最后,我们似乎除了唏嘘与同情也不能再有别的什么感情了,我们似乎有那么一刻也成了溥仪,我们移情其中,为他迷茫,迷茫……
性元素的运用
在贝托鲁奇的电影里,性是常用的意象与工具,他的技法运用巧妙或许在于,并非像某些电影只将性作为爱情增生的必经阶段的浅层运用。在这部电影里甚至从来没有画面直接地表现性过程,而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了掩盖,无论是建福宫大火时的床单,还是后续只存在在语言中的性元素,都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而在使用的意义上,贝托鲁奇更多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溥仪最小时对母乳的畸形依恋,到后来对身体触摸的痴迷享受,对女性的渴望爱慕却同时又恐惧陌生,和自己两个妻子的关系的想法单纯幼稚,对婉容的冷漠无能,面对妻子出轨时的无奈愤恨,到最后在监狱里监狱长指责他生活自理能力差也仍然使用相关意象,展现皇帝这样一个曾经男性金字塔顶尖人物的彻底没落。如此多层的表达意图,丰富了电影内容,也使得溥仪的人物形象无比真实立体,更有一种原始而强有力的艺术张力。
而却像陈冲在悼念贝托鲁奇的微博里所言,他本人对于性又是极其纯真的,或许这就是他始终能不失分寸地巧妙运用性元素的原因吧。最后,还是缅怀大师,感谢您创造了《末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