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钱塘江丨诗路雁迹用浓情笔墨书写浙东
TUhjnbcbe - 2024/11/5 8:54:00
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5079/

浙江新闻客户端郑利权

有一条路,长达余公里,是多位唐代诗人用1多首诗歌铺就的诗意山水走廓,也是中国诗人的心灵之路。这条路就是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诗路文化带建设是浙江提升“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推进人文浙江建设的时代亮点,也是“美丽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诗意灵魂和标志性工程。

《诗路雁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书法集》站在时代的视点,用浓情笔墨书写“浙东唐诗之路”的壮丽篇章,这是诗路与书路的首次交集,也是诗性与笔性的完美交融,更是书艺与时代的精彩交响。

诗路与书路的交集

“浙东唐诗之路”穿行于会稽、四明、天台三座名山之间,像一根神奇的金丝线,串起两旁的山水风光、人文逸事,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踏歌而行、长吟以乐、翰墨寄怀,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段奇迹。历史的沉淀、文学的滋养、笔墨的渗透,为浙东山水注入了灵性的精神内核,而思想的融汇,则提升了“浙东唐诗之路”的精神气象。

一言以蔽之,诗路即是“心路”。

这条“诗路”凝聚着古今行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诗人与艺术家独有的艺术品格。无论是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孟郊、白居易,还是“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龄、骆宾王,“饮中八仙”中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等,无不追慕魏晋遗风,无不是特立独行的杰出代表。这使得浙东唐诗,风格独具,个性鲜明,或清丽自然,或明媚妖娆,或幽深悠远,或淡泊清浅……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浙东唐诗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

诗有“诗路”,书也有“书路”。

“盖山川风土者,诗人性情之根柢也。”诗如此,书法亦然。浙东唐诗之路不仅是地理意义、诗词文化上的路,也是一条书法艺术之路。在这条充满诗意的道路上,孕育出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禇遂良、虞世南、贺知章、陆游、杨维桢、倪元璐、陈洪绶、王阳明、徐渭、赵之谦等一代代彪炳史册的书法大家。这不是历史发展的巧合,而是艺术演进的必然。

(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cm×97cm,年)

艺术最稳固、最接近本源的东西,应该就是地域文化的基因。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结点绍兴是赵雁君的生活之基、艺术之源。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人文蔚兴,书风传承有序,名家迭出纷呈。赵雁君从浙东唐诗之路走来,接受着浙东山水的文化蒙养,走出了一条“赵氏书路”。

他的书法之路,得柳公权、颜鲁公书法启蒙,其书风则从“二王”经典肇始。“王”字奠定了赵雁君真正书法意义上的基础,成为其书法之路的“基点”。梦随晋人,择化简牍,他沉浸于魏晋民间书风的梳理,在晋人写经、简帛等晋人残纸书迹中寻绎二王书风的成因。排铺汉风,沉潜魏石,他又将取法之路拓展到汉代碑志、摩崖石刻、北魏墓志的广阔领域,使其书法艺术有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和持久耐力。寻踪宋意,化合明清,他将行草的取法延伸至宋韵明清书风的融会与贯通,使其书风再开生面。可以说,这是“赵氏书路”的源起和驻基。

从山阴兰亭的二王书风,到诸暨陈老莲的高古奇骇,到绍兴徐渭的翰墨淋漓,再到上虞倪元璐的新理异态,呈现出赵雁君独到的书法审美取向,也凝聚着他对于传统与经典的个性见解,以及对书法核心精神的深刻思考。他说:选择倪元璐、陈老莲、徐渭等,虽系“山阴”情结,更是性情所致,形式所需,书风所趋。这里,我所取舍的是这些山阴书家们的特立精神与艺术风格。“赵氏书路”碑帖结合、左右逢源的融合、择化与通变,终成具有较强辨识度的“赵氏书风”。

(刘长卿《同诸公登楼》,38cm×66cm,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路漫漫,赵雁君在变化中求索,在探索中前行。此次“浙东唐诗之路”书法创作有一些新的变化。

楷书综合《张黑女》《石门铭》等魏碑墓志的风致,集雄健、轻灵、放达为一体;隶书汲取《开通褒斜道》等摩崖石刻以及砖文碑志的博大与古拙之风,彰显其大字的创作能力;行草书回归二王,形态又趋平和,书风益显典雅,看似回到了赵雁君书法之路的原点,却是螺旋式的上升,形成了书法之路的第一个“闭环”。正如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学书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诗与书法,虽然在形态上不同,艺术规律上却是高度一致。无论是诗人,还是书法家,最珍贵的应该就是对独立品格的追求以及对艺术之路的抉择。塞涅卡有句名言:“如果不知道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赵雁君总是能在时代的风向标中去思考个人的创作方向,并与之结合起来,在系统化和规模化的书法创作模式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创作出非同凡响的书法成果。《诗路雁迹》不仅是诗路与书路交集的产物,更是诗路与书路不断碰撞而绽放的绚丽艺术之花。

诗性与笔性的交融

文人书法,美在“诗”与“书”的相生相谐,同生共体。诗书合璧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特征,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沉淀,已然成为约定俗成的书写习惯。诗书同体,在品诗、赏字的同时,感知诗性、诗情、诗意、诗韵与笔性、笔情、笔意、笔韵的水乳交融,体悟它们各自独立又合璧为一的审美旨归。

艺术不仅靠知,而且也是要靠行,“行”把“知”置于实践之中。赵雁君不作诗,其“诗路”书法创作基于对“浙东唐诗”长期的阅读和感悟,几近写遍竺岳兵《唐诗之路唐诗总集》的努力,以及数次重走“诗路”索诗、寻诗、悟诗的感怀心得。

正如作者自言:“人随诗行,笔随诗动。临帖创作便成为我工作之余的常态,或楷、或行、或草顺着诗文潜心书写。”这或许就是一种“知行合一”“诗书合璧”式的书法创作模式。他将艺术家的创作情感,以及对浙东唐诗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融入书法创作之中,使书法作品充溢着诗性精神和时代生机。可以说,唐人的诗心自在,赵雁君的笔情自驻,是对他创作的构思水准、传统功力和人文关怀的一次综合考量。

笔意中见诗意,笔情中含诗情——这是我对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主题书法创作的宏观理解。如果说,“诗性”是诗人独特的艺术语言,那么,“笔性”就是书家最具个性化的表达。

书法的点画线条,无论造型、质感、力度乃至意韵风格,都与笔性有关。准确的说,笔性就是书法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才情、悟性、修养、气质、思维和艺术感觉。从笔性的角度来分析,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主题书法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奔放。赵雁君的“笔性”真率,有极强的用笔和用锋的能力,以锋芒运使,由聚而铺,再由铺而聚,笔锋挺而健,形成大气奔放的笔性特点。他从体悟书写的每一篇主题诗文出发,感悟其中的诗意,用抽象的书法线条去表达奔放的诗性。

诸如萧山篇李白《横江词》,上下连绵,左右穿插,浑然一体,令人产生时空和节奏感觉,与“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性相吻合。纵横开张,峥嵘跌宕的笔性特征,是赵雁君独有的书法符号。

(李白《横江词》,cm×97cm,年)

二是雄浑。“雄浑”是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首品:“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雄浑”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力量之美。浙江书家骨子里都有一种“雄浑”的精神。赵雁君的书法字势雄逸,羁而不纵,笔迹流利。其雄健之风、刚毅之势使人激情扬抑、健康蓬勃、积极向上。

诸如绍兴篇中《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句》楷书大字作品,造型古拙,笔势雄健,有姿态、有力量,体现出充满激情的变化与活力。

(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句,cm×53cm×2,年)

三是通变。“浙东唐诗之路”主题创作中有不少作品呈现出非隶非楷,非行非楷,又隶中有楷,楷中有行的特点,完全打通了隶、楷、行、草的字体界线,形成一体化的风格形态。这不是传统的“破体书”的概念,并非两三种字体在作品中简单的排布与杂揉,而是以笔性为桥梁,从线条内部去通变,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书写系统。无论写什么字体,用什么形式,笔性是高度统一的。

诸如浙东篇中《白居易席上答微之》等作品,形似楷书,却具有浓郁的行草和隶书笔性,中锋蓄势,侧锋取势,迅疾爽利,锋棱跃然,线条浑厚朴实,变化多端,而唯一不变的就是笔性。

(白居易《同崔十八寄元浙东王陕州》白居易《席上答微之》,98cm×50cm,年)

清代刘熙载《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如”之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意义在于其“通变”的观念。“浙东唐诗之路”主题书法创作整体呈现出一种通变的情境,以自成体系的笔性为桥梁,将字体之间打通,将经典与民间融通,将碑学与帖学变通,以达到个人书风的追求。

法国哲学家雅克·马利坦说:“诗是所有艺术的神秘生命。”以书法为载体去表现“浙东唐诗之路”,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魄力。诗性靠体悟,笔性则“当于目而有据”。清李渔《闲情偶寄》说:“文字短长,视其人之笔性。”笔性与诗性,在古人眼中,并无差别,而在当代,却是一个新课题。“浙东唐诗之路”书法实践,在诗性表达和笔性融合方面,无疑提供了一个探索案例。

书艺与时代的交响

浙东唐诗,“诗不仅仅是‘诗’,‘诗’体现的是浙学文化;‘路’不仅仅是‘路’,‘路’体现的是发展道路”,诗路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原创性和时代性。赵雁君“浙东唐诗之路”主题书法创作体现出可贵而敏锐的“观照当下”精神,以书法为载体,既和古人对话,又与时代同行。

时代在变迁,审美也在转型。清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与笔性笔情,更需要承载时代的精神气象,与时代同频共振。

有学者认为:“书法的风格美体现在笔画、结构、意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一时代、一个阶级、个人和社会性质的美。”“浙东唐诗之路”书法实践,无疑给当下的书法家开拓了一条新路,打造了一个样本,留下了一些思考。

(李白《琼台》句,cm×cm,年)

从赵雁君书法之路来看,时代性是其始终

1
查看完整版本: 钱塘江丨诗路雁迹用浓情笔墨书写浙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