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讯在大禹治水的年代,诸暨曾叫“珠玑”。
自古一亩山地三分田,远山近山环抱,沼泽一片,诸暨山下湖这个浙江小镇,一直在巨变。如今,它的名字在国际珠宝界闻名遐迩。世界淡水珍珠95%以上产自中国,而中国80%以上的淡水珍珠,来自浙江诸暨。
如今,当地珍珠产业的从业人员,达到上万人。山下湖的居民,有70%以上的人,数十年如一日追逐着珍珠之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这里,快报记者记录下他们一整天“珠光宝气”的生活。
“异想天开”的“蚌二代”
清晨7点,诸暨人郭伟锋的身影,出现在多亩人工开挖的湖边,这里是山下湖浙江清湖控股集团基地。
他是来“检阅”珍珠蚌的,身边珠光点点,珠蚌浩若烟云。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珍珠蚌,有15年寿命,和小狗一样。
40多岁的郭伟锋,父亲是老珠农,有一幅景象从小就印在他的脑海里:一把钩针、一片胡刀,父亲打开一个贝壳,切开芝麻大的一块肉,用钩针轻轻送进另外一个贝壳的体内。几年后,就会长出一颗大珍珠,这个过程很神奇。一个河蚌,把一粒珠核变成一颗珍珠,最少需要3年的磨砺。
郭伟锋的养珠事业,源于当地一个人的励志传奇。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山下湖人何木根在家宅旁边,养起珍珠。年12月27日,他怀揣着一个小口袋,里面装满了散碎珍珠,来到浙江省医药公司里,那点珍珠,一斤二两,卖了元。在当年,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可以买下十头猪,甚至造两间房子。
这个消息传开,让山下湖的人近乎疯狂,也传遍了整个诸暨。此后的数十年间,珍珠产业在诸暨风生水起……
郭伟锋子承父业,也研究起了珍珠。父亲采用传统养殖的手法,最大的珍珠还不到十毫米。有一次,他和父亲开玩笑说,“我将来养珍珠,个头要大两倍。”父亲看了看这个“异想天开”的儿子,笑了,没说话。
小镇里走出了上市公司
上午9点,在山下湖镇外的开蚌厂,已经是“人山蚌海”。远近水塘里养殖成熟的珍珠蚌,在此交汇,形成一片蚌壳的“海洋”。
开蚌、取肉、采珠……为珍珠忙活的人多得数不清。
王大姐左手抓蚌,右手持刀,刀光一闪,大蚌壳迎刃而解。娴熟的开蚌技法,来自时光的积累。她说自己这技术,每天开蚌过万。
她开蚌40多年了,她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她学习开蚌的那几年,山下湖已经有了自己的珍珠市场,当时仅有50多个摊位。她的同乡中,有一对夫妻,叫何小法与陈夏英,在山下湖镇开了店铺,做起了珍珠小买卖。
令人做梦也想不到,小店铺发展成一家上市公司,后来敲响了中国第二大证券交易所的开市之钟。
上世纪90年代末,他们成立了诸暨山下湖珍珠有限公司,开始淡水珍珠的规模化养殖。年9月,公司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名称“山下湖”。再后来,这对夫妻定位高端珠宝品牌,首次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与全球接轨。
王小丫的提问给诸暨人一个启发
中午1点30分,诸山路上,40多岁的王水凤,扒拉几口饭后,就赶到珍珠工坊里。
眼前的珍珠,成千上万,在LED灯光照射下,光芒耀眼。这些珍珠,上午在开蚌厂里被开蚌清洁后,转运到这里。珍珠的形状各异,“越圆润,个头越大,瑕疵越少,品质越上乘……”王水凤说。
珍珠形成珠宝商品,在这里分四道工序:头道工序挑颜色、第二道挑选光泽度(瑕疵)、第三道挑形体,最后一道是加工坠饰完成商品。
王水凤的工作,是这里面的第三道。
公司负责研发的李小龙博士说,珍珠和其他珠宝不一样,钻石可切割,玉石能雕琢。但一颗珍珠能不能在珠宝圈里有所成就,其实在贝壳里就决定了,这就是珍珠的原生品质:光泽度、正圆度、形体大小……
公司的楼琪福主任说,“珍珠的价值,以现有的科技水平,机器不能完全替代人工,得由像王水凤这样身经百战的员工,反复精挑细选。”
王水凤的挑珠工作,快二十年了,“眼睛有点近视了,但近视不影响挑珠,老花眼就不行……”
那些年,年轻的郭伟锋没闲着,远赴安徽和湖北承包了水域,琢磨起怎么把珍珠个头变大的技术。他尝试一种新技术,开发有核珍珠,比如对珍珠蚌做“开胸手术”,模仿海水蚌的养殖。
他对珍珠养殖技术的执念,来自于一期电视节目:王小丫的《开心辞典》。主持人出了一道选择题:正圆形珍珠,来自于A海水、B中国淡水珠,嘉宾答中国淡水珠,主持人说答错了,是海水。正圆形珍珠,珠中上品!但为什么就不能是中国淡水珠?为此,郭伟锋熬过了上千个日夜,年,他的有核珍珠技术终于取得突破。
他把几颗20多毫米的正圆形珍珠,拿给父亲看。父亲手捧着珍珠,看了一遍又一遍,又看了看这个“异想天开”的儿子,眼里闪着光。
跻身为财富聚集地
傍晚6点,华灯初上,华东国际珠宝城里依旧珠光宝气,人流穿梭。
见到练有基,我的眼睛一亮:他眉目间,颇有港台明星周润发的影子。他刚送走了两批客商,回到办公室,泡了一壶茶。
练有基是广东人,师从一位香港的珠宝师父,学成后他把目光瞄准诸暨山下湖,来这里开了一家珍珠来料加工厂。王水凤等人挑好的上品珍珠,可能会辗转到他这里,加以焊接,加以掐丝珐琅,加以铂金亮银……然后从这里走向国内外珠宝市场。
在展示柜前,我眼花缭乱:比黄豆还大的皇冠珠,比米粒还小的粟米珠,用来串珍珠头花、发夹、耳环、领带、胸花、手链、项链等配件应有尽有。
练有基带我来到加工坊,操控起一台显微焊接设备。这是一种日本引进的珠宝制造工艺,金丝细密,工艺繁复。他开动眼前这台意大利进口的显微焊机,用直径0.02毫米细若发丝的金丝,精确将珍珠串接成一串精美项链。
对于练有基来说,这么多年,山下湖镇的发展有目共睹。
年4月,国际上最大的珍珠集散中心——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落成开园。许许多多执着于珍珠之光的人,蜂拥而来,其中就包括练有基。
他们用热情和激情,令山下湖这座浙江小镇跻身为财富聚集地:这几年,年度市场成交额一度高扬到上百亿元。
早在十年前的年前后,山下湖的珍珠吞吐量和加工量,达到惊人的上千吨。目前,像练有基这样的加工企业,整个山下湖有多家。
“我们可不只会养珍珠”
离国际珠宝城3公里远,是一片人工湖。64岁的老珠农王鹏飞,坚守着自己50多亩的水塘。他采用传统的养殖办法:鱼蚌混养。池塘里的鲢鱼、鳊鱼、草鱼、鳙鱼们,拉粪便催长着藻类,而丰富的藻类,又养活了珍珠蚌。
“今年插种,明年开采,希望年年丰收……”
郭伟锋可不满足于现状,他告诉父亲一个新想法:彻底改变传统的珍珠养殖方式。
用专业的术语,叫自动化滴灌法养殖珍珠,通俗地说,就是“打点滴”。
年,他来到山下湖,承包了多亩的沼泽地,人工开挖出一片湖泊。极目远望,湖面上的珍珠蚌养殖点,繁若星辰。
令人惊异的是,每一个珍珠蚌,都连接上一根细细的管道。
这些管道,为珍珠蚌提供着充满营养的绿藻水,由电脑远程控制、定时定量。
这种手段,业界称奇:解决了珍珠养殖与水生态的平衡问题。传统的养殖,一直是业界痛点:水域污染。用自动化滴灌方式养殖珍珠,可以提升珍珠的光泽度,也可以避免水体污染。不用大量投肥,用时髦的话说,清水养珍珠。
今年,他到杭州拱墅区,在河道里投下多万个河蚌,不过,这次不是养珍珠,而是环保治理。这是一种智能生物链治理技术。他打算用鱼虾贝螺,来改变水里微生物菌藻类,达到净化城市河道富营养水体的目的。
“我们可不只会养珍珠……”这个诸暨人说。
这几年,像郭伟锋这样的诸暨人,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改变一个产业的命运。
山下湖镇,继续在悄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