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硖州名茶“茱萸簝”,因何以“簝”字命茶?古人无释,致今人不解或误解。
通过对古今字典释“簝”、唐人有关“簝”字诗、陆羽《茶经》中“笋者”“卷叶”茶叶之采摘标准、古今医药典籍药条方等的考释。
本文将“茱萸簝”之“簝”释为与唐贡“顾渚紫笋”同类的笋芽类茶,当契合“茱萸簝”之本义。“明月簝”“碧涧簝”,亦应作如是观。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硖州名茶“茱萸簝”,首次出现在成书于穆宗年间、尚书左司郎中李肇所撰、记载了开元至长庆间百年之事的《唐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硖州有碧涧、明月、芳蕋、茱萸簝。”
约30余年后的大中十年,巢县令杨晔撰写的《膳夫经手录》中再次出现了“茱萸簝”的记载。迨至约成书于五代唐昭宗时期的毛文锡所撰《茶谱》中,“茱萸簝”之名再次出现:“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
此则史料,辑自宋代吴淑撰注之《事类赋》卷第十七《饮食部·茶》“碧涧纪号”句注:“《茶谱》曰:有小江园、明月簝、碧涧簝、茱萸簝之名。”
明清两朝的茶书,亦有关于“簝”字茶的记录: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二九:“峡州碧涧、明月房、茱萸簝,此唐宋时产茶地名也。”
清人刘源长《茶史》卷一《茶之分产·湖广》:“碧涧、方蕊、明月簝、茱萸簝:产硖州,即荆州府彝陵州,后周曰硖州。硖州又有小江园。”
清人陆廷灿《续茶经》卷下之四:“峡州有小江园、碧涧簝、明月房、茱萸簝。”
上述史料中的名茶“茱萸簝”乃至“明月簝、碧涧簝”,为何以“簝”字为茶名?古人无释,今人不解或误解:簝,古代宗庙中用的盛肉竹器,不知为何用以名茶。
二、古今字典中“簝”字释义
自汉代许慎《说文》以降的古今字典中,“簝”字有二义:一、古代祭祀所用的盛肉之竹器;二、竹名。
《说文解字·竹部》:簝,宗庙盛肉竹器也。从竹尞声。《周礼》:“供盆簝以待事。”
《玉篇·竹部》:簝,力彫切。宗庙盛肉器,又竹也。
《康熙字典·竹部》:簝,《广韵》落萧切。《集韵》《韵会》怜萧切。《王力古汉语字典》:簝,落萧切,平,萧韵,来,宵部。古代宗庙中盛肉的竹器。见《说文》。
《辞海》:簝(liáo,又láo),古代庙内竹器,《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盆、簝,皆器名。盆,所以盛血;簝,受肉笼也。”
《汉语大字典》:簝,说文·竹部《说文》:“簝,宗庙盛肉竹器也。从竹,尞声。《周礼》:‘供盆簝以待事。’”《广韵》落萧切,平萧来。又鲁刀切,宵部。
古代宗庙盛肉的竹器。《说文·竹部》:“簝,宗庙盛肉竹器也。”《广韵·萧韵》:“簝,宗庙盛肉方竹器。”《周礼·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与其盆簝,以待事。”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盆、簝皆器名。盆,所以盛血;簝,受肉笼也。”竹名。《玉篇·竹部》:“簝,竹也。”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簝,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盛肉的竹器。竹名。上述“簝”字释义,均出自古今字(辞)典。前3条出自古代字典,后4条出自近20年的字(辞)典。
清代《康熙字典》、当代《王力古汉语字典》和《辞海》(第六版)关于“簝”字释义,均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宗庙盛肉竹器”。
当代九卷本《汉语大字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簝”,均从南朝梁顾野王之《玉篇》,释为“宗庙盛肉器;竹名。”要言之,唐代以前的“簝”字,其义有二:宗庙盛肉竹器;竹名。
三、释竹名“簝”
顾野王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的《玉篇》之《竹部》释“簝”,在引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宗庙盛肉器”释义之后,增加了“又,竹也”的补释,但语焉不详。
1.《全唐诗》中的“簝”字诗释
义收诗近五万首的《全唐诗》收有《长平箭头歌》和《锦城曲》两首涉“簝”诗,十分难得地为后人留存下了关于“簝竹”“簝笋”的记录。
李贺于元和九年作《长平箭头歌》。是年秋,李贺自昌谷(今河南宜阳县)家中(经河阳、太行山、长平、高平等地)至潞州,依初效潞州的张彻。
路经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故城秦将白起破赵坑卒四十万人处,怀古抒情,村人劝其买簝竹为箭杆合箭镞以为完矢。
此诗中所谓“簝竹”,清人王琦注李贺诗时亦颇为疑惑:“簝有聊、老、劳三音,然皆不作竹名解,恐字有讹。”王琦之惑,或从许慎《说文》释簝而来。
温庭筠作于大和五年的《锦城曲》,是一首写于成都的关于蜀中山水风情风物的抒情诗篇。该诗首联“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两句,以“簝笋厥芽”状蜀山(岷山雪山)峰峦之尖削高峻。
南诏侵掠成都之后,温庭筠于文宗三年冬有蜀游之迹,漫游蜀州、新津,有《赠蜀将》、《旅泊新津县寄一二知己》等诗。温诗以“簝笋”喻蜀山尖削,足证川蜀广布簝竹且嵌入民众的日常语言。
2.明代以降的文学、医药书籍中的“簝”字释义
唐人李贺、温庭筠诗中的这种产于我国晋、蜀等地的“簝竹”,明代以降的文学或医药书籍中亦有记载: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有文字:“皇甫殿直再叫将十三岁迎儿出来,去壁上取下一把箭簝子竹来放在地上。”这里的“箭簝子竹”,就是簝竹棍。
刊行于清同治九年的四川合川人刘善述所著的地方性药书《草木便方》有“簝竹(簝叶)”方:“簝叶甘寒,治诸血,男女呕吐衄血灭。通便利肺消喉痹,尿血下血消肿捷。”该品为禾本科赤竹属植物金佛山赤竹之叶,“生于山坡上,分布于四川省”。
今人编撰的《中药大辞典》“簝叶竹根”条,对此有详细的阐述。其中所谓“箨舌无毛,棕色……形微小,三角形至尖卵形……内卷”,颇类茶叶之“紫笋”。
鄂西鹤峰人、湖北土家族著名作家李传锋,熟知三峡地区的方言俚语和风土人情。他在年的短文《箬竹簝竹考》里说:“鄂西山地产簝叶,遍地皆是……同一种竹子,我们武陵山地叫簝竹,南方人叫箬竹……簝竹、箬竹指的是同一种竹。”
3.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之“簝叶”地名
秦巴山区、武陵山区的一些地名,也是当地出产“簝叶”(簝竹)的佐证。
建于明代、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汉阴县杜家垭乡砖房村的俗称“佛爷庙”的“簝叶庵”,今庙无存,遗址有佛释造像四尊:二佛、一菩萨、一韦驮。
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北省巴东县有地名“簝叶坪大队”入载年出版的《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簝叶坪大队,大队驻地小山坡位于清太坪西偏南8.3公里……大队以所辖自然村寮叶坪得名。
年人民公社化时命名为五星大队,年撤区并社时改为辽叶坪大队,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寮叶坪大队。”
综上,“簝”竹(簝叶),至少在晋、陕、川、渝和鄂西的长江三峡地区均有分布;而产于唐五代时期的硖州名茶“茱萸簝”“明月簝”“碧涧簝”,应与“簝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释茶名“簝”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杨晔《膳夫经手录》有言:“硖州茱萸簝……亦顾渚之流也。”其本意,当指“茱萸簝”与同时代的贡茶“顾渚紫笋”同类同品。
陆羽《茶经·一之源》列陈茶叶采摘的标准:“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意谓只有采摘茶叶之“紫者”“笋者”“卷叶”,方可制作上品好茶。
北宋名僧释赞宁《笋谱》云:“笋者,竹之篛也。竹根曰鞭,鞭节之间乳赘而生者……乡人往往掘土採鞭头为笋,向市而鬻……一名竹牙,即牙目之牙也。”
陆羽所指之“笋者上”,今人释为“指茶的嫩芽,芽头肥硕长大,状如竹笋的,成茶品质好”;而“叶卷上”,则是指“新叶初展,叶缘自两侧反卷”。
唐代诗人陆龟蒙作于唐懿宗咸通中与皮日休唱和的组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之三《茶笋》诗:“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以“玉苕”喻茶笋,指茶芽抽出时其状如管。
陆诗《茶笋》中如“管”的茶笋,与陆羽《茶经》所谓“卷叶”和本文前引《中药大辞典》之“簝叶竹根”条所谓“箨舌无毛……形微小,三角形至尖卵形……边缘微粗糙,内卷”的描述,何其相似也!
笔者认为,茶名“茱萸簝”之“簝”,乃取簝竹之笋———“簝笋”的引申义,意指状如竹笋的茶叶之嫩芽、卷芽。因此,将唐代硖州名茶“茱萸簝”释为与唐代贡茶“顾渚紫笋”同类的笋芽类茶,当契合“茱萸簝”之本义。
“明月簝”“碧涧簝”,亦应作如是观。
五、余论
有唐一代,荆州江陵府松滋县、枝江县和硖州宜都县交界处佛事昌盛,生长碧涧茶、明月茶的所在地碧涧寺、明月寺,均为荆州当阳玉泉山神秀为代表的东山法门之北禅法脉。
而碧涧茶和明月茶的产地,正好处于由楚入川的硖州门户,故“碧涧”“明月”往往并称。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有“荆州……松滋县出碧涧……茶、茶芽,今贡”的记录。
约年后,《元丰九域志》卷六记录了元丰三年荆湖路北路江陵府江陵郡土贡茶的数量:“土贡……碧涧芽茶六百斤。”
前述史料表明,与“茱萸簝”“明月簝”并驾闻名于前代的“碧涧芽”(碧涧簝),其作为赵宋王朝初期的地方土贡有茶饼、茶芽两种,且供额达到六百斤之多。其芽茶的品质,不容小觑。这也反证了作为茶名的“簝”意指茶叶之嫩芽,应是确凿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