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为何古人多偏爱玉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
TUhjnbcbe - 2024/8/19 17:01:00

“玉”作为中国人最普遍的装饰品之一,上到年过80的耄耋老人,下至1-2岁的婴儿,都能见到其佩有或大或小的玉石装饰。

而“玉”无论是作为居家装饰,还是佩戴在人们身上的首饰,千百年来其价值似乎从未过时。

中国作为世界上用玉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玉”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玉”以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并在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中构成了一种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玉文化。

那么,我国古代玉文化如何形成?古人为何又赋予“玉”特殊的象征意义?玉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又位居何位?

中国“玉文化”的发展

1.中国“玉文化”的开端:新石器时代

在远古时代,玉器就已经出现并被人们所用,这一时期的人们对于玉器的喜爱与崇拜更多来自于人类对于玉器工具的深厚感情,其中有光泽的白玉被他们视为心目中圣神的主宰者给予的馈赠品而小心收藏。

根据考古资料记载,今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距今2.8万年前,有一面穿孔的石器装饰品;而距今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产生了使用精巧的石器作为日常用器。

在距今-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雕刻玉器,这就说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对于玉器的审美意识。这时玉多被当作装饰和一种逢凶化吉、辟邪去灾的吉祥物。

比如作为巫神法器,“玉”被赋予超越现实的神秘力量,成为沟通人鬼之间的桥梁;在良渚文化中,玉器是图腾制作的产物,而玉璧反映出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表现出先民们对于祖先和神明的敬仰。

并且不同于史前诸时期,新石器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玉器制作区域日渐扩展,数量也在逐渐增大,出现了形态各异、纹饰不同的玉器。这一时期“玉石分化”已经完成,而中国“玉文化”最初的启蒙也正是源于此时期。

这一时期的玉器多集中在我国东北、山东、江淮等地区,主要包括兴隆注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

但无论是哪一阶段、哪个地方的玉器,其图纹抽象、概括简练、富有夸张意味的特点都充分展现出在这一阶段,先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制作、雕刻玉器的手法,从而为我国“玉文化”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玉器成为祭祀以及划分等级制度的工具

在盘古开天以及尧舜禹时期,白玉更是以其珍贵、稀有、坚韧的特性,成为皇权、财富、尊贵的象征。

夏朝的开始,使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而青铜器的出现与使用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玉文化”的发展。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了圭、钺、七孔刀、柄形器等夏朝玉器,其外貌可见巫神风格淡化,更加器重于祭祀以及礼仪用具。

“玉”字在中国的最早考证可以探究到商代甲骨文与钟鼎文中。《说文》中释:玉,石之美者。玉石质地细腻、温润、坚韧、晶莹,有绿、红、黄、白、黑等众多颜色,绚丽多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质美、色美、触美、音美,是石中之王。

从商代开始,玉器就追求规整匀称的和谐之美,追求写实与传神的统一。这是因为玉器逐渐成为了国家政治典章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载体。玉的制度化和人格化的功能在商代逐渐加强。

而商代之后的玉器其在外形上都自然流畅,雕刻精美生动,造型丰富奇异。

西周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天命鬼神的思想束缚。玉器也不单单被用作祭祀作物,更开始与礼乐结合“以礼用玉,以玉节礼”。这就使玉石与宗法、道德、伦理结合在了一起。

周统治者在继承商代玉器雕刻手法以及用途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将用玉等级化,使玉成为划分政治统治阶层的代表之一。而这种做法也沿袭了下来,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朝代历史。

3.玉文化发展的高潮与完善

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石文化发展达到鼎盛。生产力关系的重大变革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玉器在造型、功能用途上的进一步发展。

与前朝一样,玉器在上层贵族和统治阶级间的使用,反映出玉器代表着地位与财富。

同时,“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得到完善和加强,从而使得不仅是上层贵族和统治阶级,玉的佩戴在寻常百姓中也广泛流传,社会上掀起尊玉、爱玉的风潮。

而儒家思想奠定者孔子,从玉的质地、色泽、声音、瑕疵、器形等自然属性与君子的道德品质相比,进一步阐述了玉与君子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奠定了“玉文化”最核心的思想。

孔子在《礼记·聘义》中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在这种思想风潮的影响下,玉被赋予了更深刻的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道德寓意,而这种“君子比德与玉”的思想就逐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一席。

汉代玉器则吸收了楚文化的浪漫风格,出现了高浮雕、圆雕、镂空的技术将写实与夸张结合运用到了极致。工匠们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仙人生活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因此汉朝时期的玉器大多都精美绝伦。

同时,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使得玉器又有了另一层的作用:以玉表示自身的修炼以及象征长生。

帝王臣子们都希望死后尸体能被长期的保存,而玉能护身保其不朽的说法在当时广为流传,再加上道教“长生不老”的思想深深根植于当时的社会思想中,于是汉代葬玉便发展了起来。

“金缕玉衣”便是汉代帝王下葬的丧葬殓服。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其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而这种玉匣据考察就是现在所说的金缕玉衣。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与汉代的社会发展与思维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玉在精神方面的意义,上至君王下至平民,都视“玉”为高洁儒雅的圣物。同时玉的文化意义也得到了加强,其文化内涵和品质得到沉淀和巩固。

汉代的玉文化高度发达,逐渐走向了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而汉代也成为中国玉文化发展与完善的一个高峰期。

中国古人多偏爱玉的原因

1.玉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从古代玉器的发展来看,玉器一经出现,就体现出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中国人追求天人合一,而古代玉器正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良好反应。

阴阳线刻的结合、凸张凹曲的交错、和谐对称的纹饰、浮雕镂空的映衬、人物花卉的造型,每一件玉器无不体现着中和之美的意境,表现出中国人对美的独特认识,直到现在,我们回首历史上的玉器,依旧感叹于其的精妙绝伦。

玉器最早出现就是作为装饰品,可以说,玉器的出现就是和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古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宋代谢枋得的《蚕妇吟》中写道“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的《古朗月行》更是把月比作玉盘。更有《荀子·劝学》中“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对于玉的直接描写。

而有关玉的传说和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如完璧归赵、和氏之壁、弄玉吹箫等,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

而中华玉雕不仅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寄托着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2.玉石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纵观我国千年以来玉器的发展与演变历史,毫不夸张地说,玉器的演变就是中华文化演变最好的载体。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倡导为人谦和、诚实与正直。而玉坚硬温润的外表,以及通透的内核,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代表。

人们爱玉、敬玉,认为玉与人可以相互滋养,带一件玉器,可祈求神灵护佑。玉器中记载着千千万万的祝福与心愿,玉已是深入中国人骨髓、血液中的文化。

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对于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特色之一。”

另外,玉器也代表着中国医药的发展,作为天然矿产,玉的矿物成分是中药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记载有玉可入药。

宋代医学名著《圣济录》有处方:两身瘢痕,真玉日日磨之,久则自灭。古人们更是制作玉枕、玉碗等来达到袪病延年的效果。

这些足以见得,古代玉器在中国古老文明发展史中发挥了其他艺术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结

中国古代玉器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丽遗产。

远古时代的玉器最初被用作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成为了中国玉文化的开端。

夏商周时期,玉被广泛用作祭祀、礼仪用具以及划分等级的工具,并在此时人们开始注重玉器的雕刻工艺与所传达出的内容。

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玉文化发展到鼎盛并逐渐完善,在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快速发展下,玉的文化意义得到了加强。随着儒家思想的普及,以玉比君子、以玉喻德的思想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

中国古人如此偏爱玉,究其渊源是因为自玉出现起,便代表着美好的人与事物,而更重要的是玉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投影,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束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谈中国古代玉文化》

2.《中国古代玉雕的审美功能研究》

3.《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4.《中国古代玉器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5.《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何古人多偏爱玉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