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甘肃出土的明代金银饰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一语道尽金银器之于古代中国的意义。
小到美人的首饰,大到王侯之印,金银器从来都是一个朝代高贵和权势的象征。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金银器凭借品种繁多的造型、多种多样的用途,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它们,离不开古代工匠高超精湛的制作工艺。
在众多出土的金银器中,以女子首饰最为华美,所用纹饰题材多样。尤其是到了明代,金银器越来越趋于华丽浓艳,宫廷气息浓厚,且工艺高超、造型奇巧,这些特点,正可从甘肃出土的一批明代精品文物管窥一斑——
珍珠宝石镶嵌的各种金耳环、金凤钗、金簪、金戒指、金帔坠、金甲套及金玉镶嵌的各种饰物,琳琅满目、繁丽华美,而一个远去的王朝的风华绝代,就闪烁于那一对对金耳环中,一只只金凤钗里……
头面,指头和脸,借指姿色,美貌,也有世面、声望之意,在旧时为妇女头上戴的装饰品。
“头面”之称在宋代已经出现,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提到过“珠翠头面”。元杂剧也大量提到,如《施仁义刘弘嫁婢》有“金银玉头面三副”。在清人编写的《天水冰山录》中,也曾详细记载了明代珍宝饰物,可以感受到头面的庞杂与名贵程度。
据史料考究:在明代,对于家境殷实的贵妇而言,一副头面往往由十二三件首饰组成,有的甚至多达二十余件。
如此庞杂的首饰,有什么来头,又当如何佩戴?
▲《吴氏先祖容像》明·倪仁吉绘
1
现在流行“你的岁月静好,必有人为你负重前行。”髻,就是那个为整副头面负重的存在。
髻(díjì),是从宋代的特髻、冠子发展而来,是明代女性常用的编织发罩。早期,是头发做成,模拟发髻效果,是明代已婚妇女的主要首服。它的主要用途就是罩在头顶的真发髻上,使发髻形态周正,并便于插戴各种头面首饰。
而与髻相配的各式首饰,在明代,称为“头面”。
《云间据目抄》载:“妇人头髻,在隆庆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掩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镮。”文中提到了四样头面饰品的名称和插戴位置。
▲金累丝嵌宝石六瓣花挑心
何谓“挑心”?
用现代人的理解,“挑心”或许称得上一副头面中的C位担当,它的巧思设计足以代表一副头面的气质。
通常,明代已婚妇女在髻的正中心簪挑心,其他首饰用来对称簪戴。
为什么叫挑心呢?得名于它的戴法。自下而上谓之“挑”,位于头面中心称为“心”。这么重要的位置,当然是明代贵妇一副头面中的重中之重。
这款年出土于兰州市上西园明墓,现珍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金累丝嵌宝石六瓣花挑心,直径6厘米,整体呈六瓣花形,簪脚已失。整器分两层,底层以极细的金丝盘绕成繁密的涡状卷草纹;上层中心凸起圆形花芯,并伸出一朵嵌珍珠祥云,四周为嵌宝,石心形花瓣。
这枚“挑心”位于髻正中,集中的花形的确非常吸睛。
这件“挑心”使用了传统的“累丝”制作工艺。说到“累丝”,就是将黄金拉成金丝,然后再将其编成辫股,再焊接在器物上。这种工艺是有记录可查最早的珠宝制造技术工艺之一,又名“花作”或“花纹”,为金属工艺中最精巧者。
这累丝工艺盘绕出的卷草纹,与红、蓝宝石的衬托,让整器显得大气端庄,而一朵嵌珍珠的祥云,更是点睛之笔。
2
▲金镶宝珠玉鱼蓝观音挑心
而与这款“金累丝嵌宝石六瓣花挑心”造型完全不同的,是出土于兰州市白衣塔寺的一款“挑心”——金镶宝珠玉鱼蓝观音挑心,现珍藏于兰州市博物馆。
此簪首造像为鱼蓝观音立像,白玉质,身着交领宽袖长衣,衣摆曳地,肩有飘起的披巾,披巾经臂而下并向外翻飞,右手提一篮。
观音立像身后为有细密透雕镂孔的叶形白玉质背屏,边缘镂雕缠枝花卉纹。以简单的阴刻线条表现出造像面部和衣纹。
下有束腰仰覆莲座,莲座系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编织成的莲瓣焊接而成,上有两层仰莲瓣,下有一层覆莲瓣,束腰部饰以联珠纹。
观音像周围仍为细金丝编就的把莲题材,亦共五把莲。其把莲为一莲花、一莲叶的组合,莲蕊处镶着红色宝石。这种红色宝石与黄金的混搭,哪怕是放在时下,也是极具美感的组合。
要说这款挑心锦上添花之笔,当属在五把莲的莲花与莲叶之间,这四支用细金丝制成的短细弹簧,每支弹簧一端镶有一粒珍珠。试想步履轻盈时,珍珠轻颤,怎一极富动感的古典风韵形象……
如此精工细作的一款挑心,究竟为何人所有呢?
这款“挑心”高6.5厘米,重57.5克,正面錾刻铭文“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背面錾刻铭文“崇祯伍年捌月初十日”,从刻款可知,它为崇祯五年(年)肃王妃熊氏的施舍之物,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无论是花形挑心,还是佛像挑心,甚至是凤凰、王母等祥瑞图案挑心,无不寄托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否是那个年代的爆款,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却向后世展现了一个王朝皇室雍容华贵的气派,更展现了几百年前中国工匠精湛的雕饰技艺。
来源: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