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荒王陵出土文物——九旒冕
鲁荒王陵全景
鲁荒王朱檀生于洪武三年(年),卒于洪武二十二年(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封在鲁国,为第一代明鲁王。死后葬在邹城境内的九龙山南麓。其墓园规模庞大,但历代均有所毁损。年至年,在当地部队的配合下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其做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多件,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发现,且保存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现在,这批珍贵的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山东博物馆明代鲁王展厅。
当我们步入展厅,与多年前的文物面面相对时,感受的不仅是历史的沧桑,更像是在聆听古人的心声。在这里,一层薄薄的玻璃隔开了6个多世纪,没有世事的喧嚣纷扰,时间仿佛凝滞一般,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鲁荒王墓位于邹城市市区东北12.5公里,中心店镇尚寨村北,九龙山南麓。
九龙山为昌平山系,山体呈南北向,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0.8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9座,主峰海拔.4米,因山形九起九伏如龙,故名九龙山。
鲁荒王墓园位于九龙山南端第一座山峰,当地俗称为“龙头”。东、西各有一座小山拱卫,陵园前为白马二泉,是白马河源头。园区中轴线南与朱雀山正对,所谓“案山”是也。朱雀山往南是峄山群峰,远望如群臣朝拜。整个陵区居高临下,向阳濒水,符合堪舆家所谓的“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的格局,王家气派一望而知。
朱檀去世突然,大明朝又是百废待兴,一则典章礼制尚不完备,二则没有准备后事(一般帝、王即位后即开始营建其墓葬),推测应该是先将尸体临时安置,然后相地卜葬。陵址选定后,花了4年的时间修建。明末清初毁于兵火,历代都有损坏,地面建筑保存无几。经过山东博物馆调查勘探所知,陵园有内外两重。外城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占地面积达92万余平方米,范围包括“龙头”在内的整个南坡地带。内城长米、宽80米,年后当地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修建起来,并参考其他王陵增修了原来所没有的明楼。
年至年,由山东博物馆主持,对鲁荒王朱檀墓进行了考古发掘。鲁荒王墓穴依山凿石开圹,圹成后用青砖垒砌墓室,封土夯层坚固,铺展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墓深26米,前为58米长的墓道,墓道后为金刚墙,绿琉璃瓦顶,朱红色墙体,墓门在墙下部正中。整个墓室平面呈“T”字形,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顶部采用圆拱式结构。分前后两室,两室间有甬道相连,前后墓室均置有双扉枢轴式石门,每扇重约两吨,上有巨形铁锁。墓门涂朱漆,正面雕有纵横九排乳状门钉,门钉贴金,镶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门锁为插簧式,长57厘米。
前室前部正中置有一口大缸,缸内有铁芯灯座,此即万年灯;后部中央设一红御案,案面放一个蓝面盝顶宝匣,匣饰金龙,有三重,内盛“鲁王之宝”贴金木印;御案之前有木雕彩绘俑群,有武士俑、仪仗俑、乐俑、侍卫俑、马俑、车等等。
后室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式棺床,上置棺椁。棺椁用金丝楠木制成,发现时保存完整,相当坚固。
荒王仰身躺在楠木棺内,覆盖锦被、袍服。王着龙袍,系玉带,头戴圆顶小帽。发髻尚完好,没有腐烂,贯金簪。两腋下各有一小金粒。身下铺褥,褥子上有十九枚金质方孔圆钱,铭曰“洪武通宝”。身下压钱,是自古以来的葬俗;其数为十九,可能象征其十九岁薨殁,与“随年钱”之俗类似。褥子下是一层笭板,也称笭床,用来垫尸,有透气和引导灵*进出的作用。笭板上雕刻北斗七星圆孔(可能与“北斗注死”的信仰有关)。棺底铺垫草木灰,用来防潮,这在明清墓葬中很常见。
由于墓室内绝氧、湿润,全部文物保存较好。经过清理,共发现余件文物。主要珍品有:织锦缎龙袍、冕、皮弁、鲁王之宝贴金木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唐代天风海涛琴、宋高宗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卷、元版古籍、青釉云龙纹罐、戗金云龙纹衣箱等。
荒王墓西侧不到60米处即是次妃戈氏墓,较鲁王墓浅,距地表约8米。墓室为砖砌券顶,分前后两室,通长15.2米,宽4.3米,高4.13米,前后室两侧及后壁各有一龛室,当为放置随葬品之用。墓门高2.3米,宽1.3米,厚0.2米,为双扉枢轴式,共两道石门,以自来石支顶。从建筑工艺上看,做工远不如鲁荒王墓精细。戈妃墓被盗,随葬品情况不明,只追回少数文物。
鲁荒王陵墓有几个主要特征。首先是时代早。朱檀是明代第一个去世的就藩亲王,当时大明新创,规制尚不完备,荒王陵墓是亲王当中第一座。它的营建规制和诸多礼仪是明代的第一个案例。后来去世的各位亲王丧葬礼仪相为沿用。其次,陵区占地面积最大。据调查勘探,外城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面积达92万余平方米。这在亲王当中规模最大。再者,地宫距地表最深。地宫距地表26米,仅次于定陵的27米。在已知的亲王陵中是最深的。更为重要的是,墓葬未被盗,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明初文物,为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如九旒冕是现在发现唯一完整的古代旒冕,出土的明初家具成为明式家具鉴定的标准器,出土的大量元代书籍为国内孤本等等。
因此,鲁荒王陵被称为大明第一王墓,又有人称为“王陵”。“陵”本意为大土山(《说文》)。春秋前,墓葬不封不树。战国时起,贵族墓葬开始流行大封土堆,或凿山为墓,径称为陵。《史记》记赵肃侯十五年(前年)“起寿陵”。到汉代帝王沿以为习,“陵”成为帝、王坟墓的专用词。到了后代,礼制繁冗,陵专指帝、后墓葬,亲王则称园。明鲁荒王为亲王,按明代制度,他的墓葬应称为鲁荒王墓园。而取“陵”为墓葬之意,称之为“大明第一王陵”,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