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位真人故事
我是吴元希,今年46岁。年,我拜师学艺,从此与木雕结下了一辈子缘分。
26年间,我见过无数木料,发现木料市场的水非常深,有些昂贵的木料比*金还贵,稍不留神就容易被骗。
后来,我从仙游搬到重庆,办了木雕厂和家具厂,还意外接到了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打来的电话……如今,我成为非遗传承人,却发现木雕手艺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但不论未来的路有多难走,我都会坚持到底,不仅因为我非常热爱木雕,更是为了将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这就是我,一个热爱木雕的手艺人)
年,我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一个清贫的家庭,有5个兄弟姊妹。我爷爷和爸爸都是石匠,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一家老小。受他们的影响,我也能吃苦不怕累。
仙游是中国木雕之都,有很多人做木雕。每次我都会站在木雕师傅的旁边痴痴地看,直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除了热爱木雕,我还非常喜欢画画。为此,我特意央求了爸妈很久,他们才同意送我去美术培训班学习。
大专毕业后,我本可以找个地方上班,却放不下对木雕的喜爱,最后决定拜师学木雕。
年,我拜了当地一位有名的木雕工艺师为师。
(我用传统手工开脸制作三国人物关公)
在仙游,林老师非常有名,不仅木雕技术比别人技高一筹,人品更是公认的好。很多的木雕师傅都是从他那学成出师的。
林老师教徒弟的方法也很独特。一开始,他并不会让我们上手雕刻,而是先在旁边看上个三五天。
期间,他会在做木雕的时候,一步步地给我们讲解,比如该从哪雕刻第一刀、哪里最重要等。
这段时间是给我们适应期,来确认我们是不是真的热爱木雕。和我同期来的学徒,有人对木雕不感兴趣,待了几天就走了。
(我用手工方法雕刻的观音,一刀一刻)
适应期后,林老师给了我一块木头,大概画了个草图,就让我自己去琢磨。
这个过程非常难,毕竟木头的形状纹理各不相同。我得根据这块木头的特点,在脑子里从无到有地想象出适合它的造型。
这不仅要求我对木雕有兴趣,还得有一定脑力和天赋,更要投入很多心血。
有时,我枯坐好几天,也没想好该把这块木头雕刻成什么,心情就特别糟糕,感觉自己很失败。
但我从没想过放弃,而是出去吹吹风,收拾好心情再重新创作。
因为我觉得,人一定得有毅力,做木雕本身就是个拼毅力和耐力的事。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什么事也做不成。
(我手工制作的以金丝楠木为原料的《望归》)
除了创作过程煎熬,实际雕刻也让我吃了不少苦头。
起初,我不懂用雕刻刀的技巧,有时使得劲大了,或者雕刻角度不对,锋利的雕刻刀就会把手剜个血口子,我瞬间就感到一股钻心的疼。
有时,我需要把雕刻刀放在木头上,用木槌敲打刀的尾部来雕刻。
这非常消耗体力,平均一分钟要雕凿40多次,一天8小时就得挥动近次木槌,而一把木槌就要好几斤重。雕刻一天,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爸爸。为了养活家里老小,无论石头多么坚硬,他都会咬牙把它敲下来。相比之下,我遇到的这点苦算什么?!
(我每天都会拿着雕刻刀,对木头细细雕琢)
学了一段时间后,林老师让每个师兄弟负责雕刻木雕的一部分。一次,我负责的地方没雕刻好,老师就让我反复雕,直到练好为止。
那天晚上我没回家,来回雕刻了10遍,直到鸡都打鸣了,才雕到比较满意的状态。
就这样,我在林老师那当了3年学徒。期间没有工资,也不包吃住。
我每天早去晚归,除了雕刻就是学习,要不就是给老师打下手,没有一刻闲着。毕竟,当徒弟首先得勤劳,才能被老师看重。
3年后的一天,林老师笑眯眯地跟我说:“小子,干得不错,可以出师了!”听到这话,我激动极了。
(这些都是传统木雕手工制作用的刀具)
此后,我继续在林老师那工作,每天可以领到30块钱工资。
那时,我已经能独立雕刻小型木雕,但大型木雕作品还不敢上手。毕竟这种大型木雕成本太高,光木头就要几十万,对雕刻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没个十几年功力根本做不成。
又在老师那历练了2年后,我萌生了单干的想法。我既想多赚点钱,帮父母分担一些压力,也想自己出来闯一闯。
于是,我拜别了老师,开了自己的木雕工作室。由于我之前在老师那做的木雕很受大家认可,独立出来后,有很多人会拿着木头找我雕刻。
(年,我受央视新闻频道邀请,拍摄木雕非遗传承纪录片)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找我做木雕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做木雕,我还会雕刻根雕和红木家具。每当雕刻时,我就把其他事都忘了,别人得叫我好几遍,我才能听到。
随着雕刻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只要看到木头,脑子里都会蹦出一个雕刻造型,和实际雕刻后的效果几乎差不多。只要给我一个图案,我就能慢慢地把它雕刻出来。
后来,我逐渐发现,传统雕刻题材太有限了,基本都是佛像、动物等造型。而想让木雕这种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必须大胆创新。
(我手工制作的*杨木雕,双鹤代表着长寿)
于是,我开始做生活的观察者,广泛搜集灵感。游玩时看到的花鸟鱼虫、读书时看到的历史典故和文人故事,都被我一点点融入了作品中。
我最满意的作品《果篮》的灵感,就来自于日常生活。
年的一天,我坐在老家院里,正好看到我母亲从田里回来,手里提着个装满地瓜的篮子。
我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用木头雕刻一个装满果实的篮子呢?这既贴近生活,又有着“硕果累累”的美好寓意。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苹果、梨、柿子等水果在生活中很常见,连小孩子都能一眼看出雕得像不像。要想雕刻好,就必须雕刻地非常逼真才行。
(我手工雕刻的《果篮》)
为此,我花了很长时间,细致观察这些水果的形状、特点,还选了和果实颜色比较接近的缅甸花梨木来雕刻。
实际雕刻时,我还会在旁边放个苹果、梨等实物,以便随时对比,保证比例和外形的准确。
整个木雕不算大,高约40厘米,宽约30厘米,但实际雕刻时间很长,将近3个月。
即便雕刻时间再长,我也不着急,毕竟慢工出细活,如果只追求速度,雕刻效果肯定不会好。
《果篮》完成后,在展会上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还有很多小孩子惊叹:“这个果篮雕刻得像真的似的。”听到这些评价,我打从心底里感到开心。
后来,《果篮》获得了义乌展会的金奖,被一位先生用差不多2万块钱买走了。这也成了木雕艺术创作的新方向,很多人沿着这个思路,创作出了更多有趣的作品。
(我用红木手工制作的苹果,代表着平平安安)
此外,我还紧跟节日趋势,用红木雕刻了中秋月饼和平安夜苹果。它们看起来非常逼真,不仅可以赏玩,还能保存很长时间,很多人都很喜欢。
一次,我去重庆开木雕展会,发现重庆的艺术韵味很浓厚,就爱上了这里,萌生了来重庆长期发展的想法。
于是,年,我把工作室搬到了重庆开州区,还开了木雕加工厂和红木家具厂。
同时,我开始买木料,毕竟要做木雕和家具,就得有充足的原材料。
但好木料很难遇到,尤其是稀有木料,不仅少见,而且非常昂贵。比如沉香木,被称为“众神之木”,顶级的沉香木1克就要几千块钱,比*金要贵得多。
海南*花梨需要成百上千年才能成才,又不容易得病,就很少出现生病后才长的瘤疤纹,所以带瘤疤纹的海南*花梨也很贵,一斤就要几千块钱。
(年,我参加四川巴中非遗展,接受央视直播采访)
我遇到很多想收藏木料又不太懂的人,上来就花几万买小叶紫檀,花几十万买海南*花梨,很容易被人骗。等他们发现木料是假的时,早已经买回来很久了,再心痛也没办法了。
其实,木料市场的水很深。如果想收藏木料,但还不太了解的话,最好给自己一个适应期,先收藏便宜点的木料,比如金丝楠木。就算看不懂上当了,损失也没那么大。
有些人会把这些名贵木料买来雕刻成摆件,放在公司或酒店里,从木料到雕刻,一共要花几十万块。
不过,由于大家的审美并不完全一样,我也遇到过麻烦。
一次,一个客户拿了块檀香木料,让我按照他给的佛像图案雕刻。我花了快一个月的时间雕刻,没想到他来拿木雕时,却说跟他的图片差距很大。
(年,我被命名为重庆开州区非遗传承人)
其实,就是因为大家的审美偏好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分歧。于是我就仔细跟他沟通,给他讲解图片的细节是如何在木雕上呼应的。
他明白了整个创作思路后,终于笑着捧起了木雕。这种分歧很难避免,所以现在很多木雕手艺人很少接大块或者昂贵的木头雕刻。
在重庆稳定下来后,我开始收徒弟。在众多素质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人品。
都说字如其人,木雕作品实际上也反映出雕刻者的人品,只有人品端正的人,才能雕刻出真正有韵味的作品。
不过,凡是愿意学根雕、木雕的人,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多年来,有很多木雕从艺者从我这走出来。
同时,我意识到了木雕手艺传承的困境。
(年,我参加四川大学举办的非遗研究班)
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做手工的比较少。我有过一个徒弟,年纪比较小,每天都惦记着玩电脑,做木雕时一点也坐不住,后来他就放弃雕刻了。对此我非常遗憾,但也没什么办法。
而且现在机会比较多,除了学木雕,年轻人有很多谋生的路,所以能耐住寂寞,花三五年时间学习木雕技术的人就更少了。
此外,雕刻机器的迅速发展,也让传统手工木雕的市场遭到了挤压。
机器一天能刻个,人工一天最多只能雕刻1个。一般5年经验的雕刻师傅,一天工资就得三四百块钱,也让手工木雕的成本上涨。
在雕刻效果上,手工和机器各有特点。机器雕刻的木雕抛光会更好一点,而手工木雕会更有韵味。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我为初中同学讲解木雕文化)
由于这些原因,木雕手艺人越来越少,各地也都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用纪录片、讲座等形式传播非遗知识。
年,我应央视邀请,在某纪录片的拍摄中现场创作木雕作品。年,我有幸被重庆市命名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
此后,我定期会去学校、社区分享木雕知识。不仅会给大家看经典木雕作品,还会现场展示雕刻刀、木槌等木雕工具,跟他们讲木雕是怎么一点点雕刻出来的,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了解这些宝贵的手工艺术。
(开州电视台,记录非遗人物)
最近这几年,木雕市场不太好做,买的人少,我手里也压了很多木头。但我并不担心,每天仍会抽时间为木头设计雕刻方案,打磨雕刻技艺。
毕竟人生难免遇到坎坷,就像树木在等待成材的几十上百年间,总会遇到干旱少雨的年份。
作为一个手工艺人,无论前面的路有多难走,既然喜欢,就得坚持到底。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将历经几千年坎坷才流传到现在的中国木雕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无论怎样,都不能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不能让中华文化的根断掉!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