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与传承
在漫长的人类生活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种手工艺。“木雕”便是其中的一种,它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在龙陵县象达镇,便有这样的一位老艺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他始终心无旁骛地静守着木雕技艺,雕刻着自己与木头的岁月情怀。
“笃笃笃——笃笃笃,呲嚓——呲嚓……”来到龙陵县象达镇营坡社区大中寨一座院落门口,只见一位背影坚挺的老艺人坐在一个木桩头前,聚精会神地用钉锤和錾子打磨,细碎的木屑飞扬开来……
这位老艺人叫杨家芳,见到他时,他正在加工一个小型的木桩茶几,茶几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木桩原形。见我们到来,老人家放下手中的活儿,告诉我们木桩较宽的部分用来做桌面,前端细细高高的部分要做成仙鹤的脖子和头。
“做木雕,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和‘顺势而为’,也就是要看这个木头适合雕什么就用来雕什么。”杨家芳介绍道,“但木艺我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学着做,最主要还是雕刻象达八仙桌。”
老人家随后起身带领我们参观他雕刻好的八仙桌。杨家芳今年76岁,19岁开始做木工,57年的木工生涯练就了娴熟的雕刻本领,雕刻八仙桌便是他的拿手绝活。
“八仙桌属于仿古家具,也是象达木雕工艺中的一种。据传,象达木雕工艺起源于清朝末期,一位外来的苏姓木匠大师傅入住营坡村小中寨收徒授艺,先后有一批本地青年在其门下得到真传,掌握了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木雕工艺,从而推动了当地建筑业和木业工艺的普及和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木业为主的木匠群体。”神色和蔼的杨家芳老人告诉我们,“木房大架、房屋门窗板壁装饰,寺观庙宇奘房的斗拱、角梁等装饰构建,历史上的象达木工师傅都做得很好,他们辗转到德宏等地参与木工建筑,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认可。”
如果循着更久远的历史追溯,作为滇西知名侨乡和历史文化名乡的象达镇,位于高黎贡山之麓、龙陵县西南部,地处古代滇西交通要冲,境内山川纵横,资源物产丰富,开发历史悠久。考古证明,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滇西人类的居住地之一。汉晋以来,这里一直是滇西古哀牢国、永昌郡辖地,长期有哀牢夷所属佤族、德昂族先民居住繁衍。“象达”一词即源于德昂族语,意为美丽、幽静、富饶的地方。历史上,许多象达人为了发家致富,组成马帮商队把象达的产品如木雕家具、人面竹纸伞、铁制农具、土布商运到缅甸、泰国等异国他乡,并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然后,又运回本地缺少的盐巴、棉纱、火油、靛精等生产生活用品。象达木雕,饱含浓浓的乡情在岁月的长河里缓缓流淌。
作为木雕传承人的杨家芳年轻时在墨斗、推刨、锯子、凿子、小锤、刻刀这些简易工具的辅助下,从19岁开始建盖木架房。修柱子、刨木板、斗榫卯,板壁、窗棂、天花板,一堆堆木材变成了一间间木架房。40多年前,杨家芳不仅在本乡内盖房装修,还到芒市、孟古等地做木工活务,一走就是数月,那时每天有5块钱的做活费,一个月元的收入为经营家庭生活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杨家芳不再东奔西走,开始学着做木床、箱柜,再后来又学着雕刻八仙桌等,从此就与八仙桌结下了深厚的“姻缘”。“八仙桌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它由桌面、花边、大脖牙、拉桌杆、桌脚几个部分组成。”杨家芳一边让我们欣赏他做好的桌椅板凳,一边向我们介绍着,“材料一般选用楠木、椿木、秃杉、楸木,当地群众更喜欢用金丝楠木做成的八仙桌。因为金丝楠木越久越显新,年代越久,色彩越亮,水不浸、虫不蛀,纹理好看,经久耐用。”
在杨家芳的介绍下,我们仔细观看摆放在屋子里已经完工的八仙桌。圆桌直径有的1.2米,有的1.1米,有的1米;高度有的80厘米,有的60厘米。“1.1米、1.2米的圆桌售价每张3万多元,1米的圆桌每张售价2万多元。除了圆桌,还有方桌,1米的方桌多元一张。”问及八仙桌的价格,杨家芳老人一一向我们介绍道,“当然,桌子的尺寸不是固定的,也可根据顾客需要定制。”
“快看快看,这些木纹简直就是一片碧波荡漾,好漂亮啊!”“天哪,这色泽太好看了,从这个角度看,可见光线反射,光亮而璀璨。”大家惊呼着,都被色泽金*、用料考究、纹路美观的桌面惊艳到。每张桌子下面还藏着6—8个木板凳,有的是圆凳,有的是方凳。凳脚有的雕*状,叫“龙脚”;有的雕成香草,叫“香草脚”。
“象达八仙桌多以透雕的手法雕出八大仙的形象或八大仙的兵器,还有十二生肖、花草虫鱼等。其中,雕刻八大仙兵器的叫‘暗八仙’,雕刻八大仙人物的叫‘明八仙’!”杨家芳耐心地介绍着,“各个连接部分都用闷头榫卯连接,不仅古朴高雅,而且结实耐用。”
院场边,一间敞开的厢房是杨家芳的简易木雕房。木台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工具。“窝凿、斜凿、细凿、扁凿、圆凿、滑头、钻子、钉锤、尺子、锛、推刨等工具大约有20多种,一路走来已经雕雕凿凿50多年,孩子们都劝我休息,但是整成习惯了,拿起木头就忘情。手上的伤疤和老茧就是木雕路上的见证,10多年前,左手中指被刨去了一节,5年前右手食指又被截断一节,但好了伤疤忘了疼,伤口好了后又接着雕。”回望木雕路,杨家芳老人感慨地说道,“做木雕,关键要有耐心,还要善于学习琢磨,要胸有成竹才能动手雕刻。一画、一雕、一凿特别关键,要不然好木料都被糟蹋了。”
据龙陵县文化馆编的《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1月第1版)记载,杨家芳不仅自己雕得好,还热心做好传帮带。张荣东师从杨家芳学木雕,年,他的木雕作品参加保山市民间工艺产品展览并荣获铜奖。目前,象达镇李家寨的晏斌慕名前来师从杨家芳,也正在专心学艺。
在侨乡象达,像杨家芳一样从事木雕工艺制作的人家不多,代表人物除了杨家芳外,还有朱家能、朱红芳、杨家伟、朱绍能等。发展至今,象达木雕技艺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艺人都表示:希望象达木雕家具的制作技艺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