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漫山葱茏。
8月31日,记者从雷山县城出发,向雷公山深处盘旋行驶,一路上野花烂漫,空气中弥漫着芳香的泥土气息。一个小时左右,就来到了地处雷山县与丹寨县接壤的望丰乡乌的村。
乌的村分处于两座山的半山腰上,两山的山头上是茂密的森林,寨子周边是参天古树,寨下是层层梯田,梯田下方是潺潺小溪。这布局正如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有句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多人在树下乘凉遮阴;相对的,如果大树没有了,众人也就失去了庇护。所以,我们村对古树、大树都倍加爱护。”60岁的老村干刘世培坐在村活动室边的凉亭上,自豪地说。
村活动室的后边有几株古树,侧面有一排新近种植的风景树,对面是村小学,小学边有一株古红豆杉树,其枝叶繁茂。凉亭的“凉”就来自于古红豆杉树。
刘世培介绍,“乌的”是苗语音译,意为流水随着形似手掌心的山坡顺势而下。乌的村是集短裙苗、中裙苗、长裙苗于一体的苗族村寨,全村户、人。
行走在乌的苗寨里,黛瓦木屋掩映在绿荫之中,远处是苍翠欲滴的连绵山峦,近边是淡淡的稻花香。
来到一口古井处,井中流淌着冰凉的泉水,井边是古树群。
古树群中有一株奇特的护寨树。
刘世培指着一株古金丝楠木树说,很久以前这株楠木因小孩玩耍不慎失了火,随后大塘那边的一村寨就失火了。
在乌的村村民悉心保护下,随着岁月的流逝,古楠木树上火烧的伤口已逐渐愈合了。
从此以后,乌的村一直平安无事,村里人丁兴旺,风调雨顺。
自古以来,古楠木树在乌的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乌的村现存有近千年树龄的金丝楠木数十株,被列为“金丝楠木保护村寨”。
乌的人保护森林的传统由来已久,苗族先民是被迫进入这深山密林中的。他们在森林的保护下,在林中狩猎和采集并开垦梯田,从而生存下来。因此,乌的村民也世代爱护森林。
“除了保护古树外,我们村民也爱种树。”刘世培说,其中有两种种树方式在村里有着良好的传承,一种是没子嗣的人种树,另外一种是乡贤种树。
“没子嗣的人种的树是千万动不得,伤害到他们种的树就会遭殃。”刘世培介绍,学校边的那株古红豆杉就是曾经一个没子嗣的先祖种下的。
没子嗣的人相信,大树底下好遮阴,只要种树成活成长,就能庇佑自己求子嗣成功,或者以树的方式延续自己的传承。
如今的古红豆杉树下,正成为村民遮阴的好去处。
乡贤植树添绿,是为了把根留住在家乡,也是给家乡人树立榜样,同时是为家乡做贡献的一种高尚情操。
护树、种树在乌的生生不息,让乌的村的房前屋后、山上山下都被丛丛林子、果树围护着,环境十分幽雅,充满了绿色。
如今,随着村村公路的通达,神秘的乌的苗寨逐渐从深闺中走出来,展现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一无二的金丝楠木保护资源。
地形优美、生态良好的乌的苗寨,近年来群众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茶产业,现在已经成为茶叶专业村,现有优质茶叶基地亩。引进了优质辣椒种苗发放给贫困群众种植亩,带动全村户贫困户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
离开了乌的苗寨,其森林茂密、碧水流淌,引人流连忘返。乌的苗族呵护森林、崇尚自然,让人心存敬畏。
来源:黔东南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