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县嵩阳街道“三个组织化”助推贫困村旧貌焕新颜
嵩明县嵩阳街道东村社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其中,干河、菜子箐2个居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人,是街道建档立卡户最集中、人数最多、贫困程度最深、帮扶难度最大的区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如何帮助这人断穷根,嵩阳街道想尽了一切办法。日前,记者从嵩阳街道*工委了解,嵩阳以提升“三个组织化”为抓手,把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作为根本保证,不断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程度,把脱贫攻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把*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将组织活力化为攻坚动力,助推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嵩明县嵩阳街道“三个组织化”助推贫困村旧貌焕新颜
安居——易地搬迁建新村
干河、菜子箐2个居民小组距离东村社区居委会约5公里、距离县城约30公里,从县城驾车要40分钟才到达,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交通出行不便、生产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受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人背马驮、勤劳而不富裕是当地群众的真实写照。为此,嵩阳街道*工委狠抓组织发动,面对群众“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的故土情节,嵩阳街道*工委组织挂联单位、驻村队员、社区小组*员干部采取会议集中议、入户个别听、代表带头讲等方式宣传*策,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制定了《嵩阳街道东村干河、菜子箐整村搬迁工作方案》,根据家庭人口数量,精心设计了集中养老公寓、75平方米、98.62平方米、.97平方米、.79平方米5种户型,方便群众居住使用。
嵩明县嵩阳街道“三个组织化”助推贫困村旧貌焕新颜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抢抓施工进度,安置房内全部安装水、电、有线电视、网络宽带、地砖地板、腻子粉墙面、塑钢门窗、灯具洁具等,除易地扶贫搬迁人均搬迁补助2万元、拆除旧房奖励0.6万元的资金外,县级地方财*按照每人安排资金不少于1万元的标准解决建房资金缺口部分,同步在搬迁点统一配建了牲畜养殖圈舍、村级活动室、村民活动广场,街道*工委、社区*总支整合搬家车辆余台次、组织*员干部余人次帮助群众搬迁,让群众过上“厨卫入户、人畜分离、拎包入住、人人安居”的宜居生活。
此外,嵩阳街道还为每户免费提供实木床、床头柜、床垫一套,每户发放大米55公斤、食用油5升、已付鞋袜等生活物资,同时,在安置点统一为每户群众划定了家庭菜地,让群众茶余饭后有用武之地,实现基本生活自给自足。同时,搬迁安置点至县城的3公路道路全部为水泥硬化路面,驾驶电动直行车需要10分钟,干河菜籽箐搬迁点的11名适龄儿童全部到嵩阳二小就读,享受县城优质的教育资源。
嵩明县嵩阳街道“三个组织化”助推贫困村旧貌焕新颜
乐业——项目引进得新业
长期以来,干河菜籽箐一直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生活方式,主要农产品为包谷、洋芋、烤烟,风调雨顺的时候市场价格低、交通运输难度大,收益不高;干旱少雨的时候市场价格高、产量产值低、生产成本高,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理念,农业生产只能自给自足,难以增收致富。为此,嵩阳街道提升组织化覆盖,在街道层面成立联合社的同时,指导山脚社区和东区社区*总支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提升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参加合作组织,规模化流转土地亩进行土地平整,配套完善道路、水利等设施,更好引进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
以千景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引领,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项目规划用地2.8万亩、资金投入30亿元,致力于打造云南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已完成土地流转余亩,栽种美国红枫余亩余株,建成占地余亩田园综合体项目1个,每天解决周边群众务工30余人,每人每天务工收入在80元至元之间。
在产业扶贫中,嵩阳街道提倡绿色产业示范带动,按照街道*工委统筹+居委会*总支指导+合作社实施+农户入股”的管理运行模式,组建麦丰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万元实施矮化苹果种植项目,按照每年每亩元的标准流转土地亩,结合主题*日活动开展,组织街道机关*支部、青年人才*支部和各社区*总支的部分*员余人边学边干,集中3天时间完成了亩、10株苗木的移栽,成活率达99%,预计年挂果产生效益,目前,按照每小时10元的标准,每天招聘5名群众从事日常的管理。鉴于无土番茄种植无污染、病虫害少、省工省水省肥,出产的是有机产品,探索实施5亩的千景树水培番茄育苗加工项目,预计每亩产量可达20吨,预计5月底成熟采摘直销到北京,每年实现收益分红25万元。
当前,金丝皇菊正在种植亩,下一步,该片区将重点引进林下特色养殖项目,做到每个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至少与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每个退出贫困村至少实施1个产业扶贫项目,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
嵩明县嵩阳街道“三个组织化”助推贫困村旧貌焕新颜
立人——精准培训育新人
干河菜籽箐的群众由于知识文化不高、生产技术缺乏、就业增收渠道少,对此,嵩阳街道*工委通过培训组织化、转移组织化、服务组织化,提高就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和就业转移组织化程度,解决培养好、送出去、引进来的问题,增加群众的就业能力,提高群众收入。嵩阳街道采取订单式、高密度、实用性的技术培训,对全部搬迁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计划在东村社区、山脚、普渡等脱贫重点村组织刺绣、西式糕点制作、焊工、电商交易等专业培训。
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合作社的作用,开展“个性化”就业服务,对已经实现稳定就业的,做好服务跟踪,帮助解决就业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问题;对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从创业贷款、能力塑造、场地需求、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帮助其创业;对外出就业意愿不强以及就业能力较弱的由合作社组织,安排在千景树项目区、无无土番茄、矮化苹果种植基地就业。通过多种手段,目前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目前,干河、菜籽箐名劳动力中,36人自主创业,主要从事车辆营销、广告制作、电力施工,58人到县城从事餐饮服务,月工资2元;就地就近就业49人,月收入在元左右,在家照顾老人小孩的仅有15人,做到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仅年在千景树项目区务工实现收入49余万元。
云南网记者李桀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