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姜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物。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胃,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
生姜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多种病害,很多农民发现生姜生长不正常后,却不知道生姜到底遭遇了什么病害,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药防治。
那么,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大姜种植的14种主要病害!
一、姜瘟病
1、为害特征
姜瘟病又称青枯病、腐败病,是全株性病害。先是发生在根茎上,也为害叶、茎。多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地下块茎的上半部母姜先发病,而后向子姜、孙姜和抽生的茎上扩展。
病株基部和病姜初呈水渍状,后变*褐色,似开水烫过,用手挤压有污白色黏液从维管束中溢出,这是诊断该病的重要特征。发病后期病组织呈褐色腐烂,流出灰白色汁液,留下完整的表皮,并伴生其他病菌,散出臭味,别于姜绵腐病、根茎腐病。
病株茎基部呈水渍状,淡*褐色,叶片青枯反卷,2-3天后清晨可见叶片由下向上叶缘叶尖发*凋萎卷缩,叶片由*变褐,以后渐干枯,茎基部腐烂后植株倒伏,由于根茎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最后全株枯死。
姜瘟病多在6-9月发病,发病早的不能生成子姜,就连种姜也会烂掉。7月发病防治后可收回种姜及部分子姜,8月发病子姜可收获,损失小。
2、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姜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存活2年以上。种姜带菌是主要初侵染源,并可借助种姜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
在发病的姜田病土,用病残体、病土沤制的堆肥,也会把病菌带入田间引起发病。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虫也是传播病原细菌的媒介。
病菌由根茎部伤口侵入,从薄壁组织进入维管束,速扩展,终致全株枯萎。姜瘟病的发生与蔓延受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6-31℃,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变化激烈利于该病发生、流行。
在降水量少而气温低的年份一般病情较轻,连作、低洼、土质粘重无覆盖物、多中耕除草和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姜瘟病的防治要实行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①轮作换茬:选择土壤肥沃排灌良好的地块进行轮作,三年一轮作。
②姜种处理:姜种催芽前用1:1:波尔多液浸种20分钟、硫酸链霉素mg/kg浸种48小时或40%福尔马林倍液闷种6小时,以药液液面高出姜种5-10厘米为宜。
③配方施肥: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提倡用优质农家肥。土壤中以有机质含量1%、速效氮80毫克千克、速效磷50毫克千克、速效钾毫克千克为宜。
④合理密植:每亩定植5墩左右为宜,防止过密,改变田间小气候,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划锄次数,防止意外损伤。
⑤铲除病株:及时铲除田间中心病株,运到田外集中销毁处理,不得随意丢弃田间。病穴周围用5%蓝矾、硫酸链霉素等药剂灌穴或用生石灰撒施病穴及周围,填土踩实病穴,病穴周围筑起土埂以防流水传播病菌。
⑥药剂防治:在汛期到来之前,用克瘟灵0倍液灌根2次,间隔时间15-20天,预防姜癌病的发生。从7月初至8月末每隔10天喷药一次,可选用50%甲霜铜倍液,或1:1:倍式波尔多液,或75%细菌净倍液全株均匀喷雾防治,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可有效防治姜瘟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姜叶枯病
1、为害特征
姜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叶上初生*褐色枯斑,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座,严重时全叶变褐枯萎。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姜球腔菌。病菌以子囊座或菌丝在病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蔓延。高温、高湿利于发病。连作地、植株长势过密、通风不良、氮肥过量、植株徒长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选用莱芜生姜、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优良品种。
②重病地要与禾本科或豆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轮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量浇水,注意降低田间湿度。
③秋冬要彻底清除病残体,田间发病后及时摘除病叶集中深埋或烧毁。
④发病初期,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倍液,或40%霉·百菌清悬浮剂倍液,或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姜立枯病
1、为害特征
姜立枯病又称纹枯病。主要为害幼苗。初病苗茎基部靠地际处褐变,引致立枯。叶片染病,初生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扩展后常相互融合成云状,故称纹枯病。茎秆上染病,湿度大时可见微细的褐色丝状物,即病原菌菌丝。根状茎染病,局部变褐,但一般不引致根腐。
2、发病规律
病原为丝核菌,属真菌界担子菌门丝核菌属。病菌主要以菌核遗落土中或以菌丝体、菌核在杂草和田间其他寄主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部产生的菌丝又借攀援接触进行再侵染,病害得以传播蔓延。
高温多湿的天气或植地郁蔽高湿或偏施氮肥,皆易诱发本病。前作稻纹枯病严重、遗落菌核多或用纹枯病重的稻草覆盖的植地,往往发病更重。
3、防治方法
①前作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勿选作姜地。
②勿用稻纹枯病重的稻秆作姜地覆盖物。
③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④选择高燥地块种姜,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⑤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30%苯醚甲丙环乳油倍液,或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每亩用80毫升或6%井网·蛇床素可湿性粉剂40-60克,防效好。
四、姜枯萎病
1、为害特征
姜枯萎病又称姜块茎腐烂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部。块茎变褐腐烂,地上部植株呈枯萎状。该病与细菌性姜瘟病外观症状常易混淆,但仔细比较仍可区分:
姜瘟病块茎多呈半透明水渍状,挤压患部溢出洗米水状乳白色菌脓,镜检发现大量细菌涌出;姜枯菱病块茎变褐而不呈水渍状半透明,挤压患部虽出清液但不呈乳白色混浊状,镜检病部可见菌丝或孢子,保湿后患部多长出*白色菌丝,挖检块茎表面长有菌丝体。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尖镰孢菌和茄病孢,两菌均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带菌的肥料、姜种块和病土成为下一年初侵染源。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再侵染。植地连作、低洼排水不良或土质过于黏重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选用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耐涝品种。
②常发地或重病地宜实行轮作,有条件最好实行水旱轮作。
③选高燥地块或高厢深沟种植。
④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和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
⑤注意田间卫生,及时收集病残株烧毁。
⑥常发地植前注意精选姜种块,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浸姜种块1-2小时,捞起拌草木灰下种。
⑦发病初期,于病穴及其四周植穴淋施3%恶霉甲霜水剂倍液,或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或%恶·福可湿性粉剂倍液。
五、姜眼斑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叶两面病斑扩为棱形,形似眼晴,故称眼斑或眼点病。
病斑灰白色边缘浅褐色,大小(5-10)毫米×(3-4)毫米,病部四周*晕明显或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两面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德斯霉,病菌以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中存活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温暖多湿的天气有利本病发生。植地低洼高湿、肥料不足,特别是钾肥偏少、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加强肥水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株抵抗力。
②药剂防治。可结合防治姜的其他叶斑病进行。重病地或田块可喷20%噻菌灵悬浮剂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
六、姜白绢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为害姜的茎基部和姜根。发病初期地上部茎叶正常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病斑上长有白色菌丝体。进入发病中期地上部叶片开始萎,茎基部大部分变成褐色,表土上出现白色菌丝。
发病后期,地上部叶片枯*,茎基部和表土上出现白色至*色后变褐色油菜籽状小菌核,这时地下茎部腐解成褐色纤维,散出霉味。收姜时常可见到姜块上的白色菌丝。每年7-8月发病,严重的病株率达%,减产40%。
2、发病规律
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小核菌属。菌核油菜籽状,初生白色菌丝,后纠结成茶褐色小菌核,切开成灰色,直径0.5-2毫米。
病菌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多分布在1-2厘米表土层中,在土下2.5厘米以下的菌核很少萌发,7厘米深处几乎不萌发。
翌春气温20℃以上时,菌核萌发,常随温度升高,萌发速度加快,是下一季的初侵染源。病株上的菌丝不断产生菌核,随水流、病土传播进行再侵染。
该菌喜高温高湿,气温30~35℃,加上潮湿环境,病菌生长速度快。南方进入6-7月梅雨季节,天气时晴时雨易发病、生产上与茄科、葫芦科蔬菜连作、带病种姜多、湿气滞留、封行荫蔽姜田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提倡与十字花科、水稻、葱蒜等作物轮作,可减少发病。
②选用无病种姜,选用抗白绢病的品种。
七、姜曲霉病
1、病害特征
姜曲霉病在田间成储运过程中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姜块茎。田间染病,常从露出地面的差块有伤口处侵入,发病初期出现水渍状软化,后向里扩展,致姜肉腐烂,仅残留干皮。内部充满黑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发病规律
病原为黑曲霉,属真菌界子囊菌门曲霉属。该菌能侵染多种蔬菜,广泛分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从伤口侵入,发病后产生众多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造成一定为害。姜生长弱、伤口多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采用测土施肥技术,施足腐熟有机肥。生长期适时浇水追肥,千方百计减少伤口、生理裂口、虫伤等,可减少发病。
②发病初期,喷酒60%多菌灵盐酸盐可溶性粉剂倍液,或55%硅唑·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倍液,还可用45%噻菌灵悬浮剂1千克加细土50千克,充分混匀后撒在病姜基部。
八、姜斑点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叶斑*白色,梭形或长圆形,细小,长2-5毫米,斑中部变薄,易破裂或成穿孔。严重时,病斑密布,全叶似星星点点,故又名白星病。病部可见针尖小点,即分生孢子器。
2、发病规律
病原为姜叶点霉菌,属真菌界子囊菌门叶点霉属。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子囊座在病残体上越冬。
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进行重复侵染,致该病扩大蔓延。温暖潮湿或田间郁蔽、植株长势弱易发病。雨天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病残体,携出田外销毁。
②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改善田间小气候,增强植株抗病力。
③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倍液,或50%异菌尿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3-5次。
九、姜炭疽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为害大姜的叶片,发病初期先在叶片的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水浸状小斑;后扩展成圆形或梭形至不规则形褐斑,病斑上有明显或不明显云纹;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导致整个叶片干枯(图3-18)。湿度大时,叶片斑面会出现密生的小黑点。
2、发病规律
病原为辣椒刺盘孢和胶孢炭疽菌,均属真菌界子囊菌门炭疽菌属。两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或小昆虫活动传播,成为本病初侵染和再侵染源。
病菌除为害姜外,还可侵染多种姜科或茄科作物。在南方,病菌在田间寄主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无明显的越冬期植地连作、田间湿度大或偏施氮肥植株生长势过旺有利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避免姜地连作。
②收获时彻底收集病残物烧毁。
③施用有机活性肥或生物有机复合肥,抓好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的栽培防病。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高畦深沟,清沟排渍,定期喷施植宝素等生长促进剂,使植株壮而不旺,稳生稳长。
④及时喷酒32.5%苯甲·菌酯悬浮剂1倍液,或克/咪鲜胺乳油0倍液,或66%二氯蒽醌水分散粒剂1倍液,或克/升略菌酯悬浮剂0倍液,10-15天1次,防治2-3次,注意喷匀喷足。
十、姜花叶病*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上出现淡*色线状条斑。
2、发病规律
病原为*瓜花叶病*,属雀麦花叶病*科*瓜花叶病*属。病*在多年生宿根植物上越冬,靠蚜虫进行传*。
3、防治方法
①因地制宜选育和换种抗病高产良种。
②加强检查,于当地蚜虫迁飞高峰期及时杀蚜防病,同时挖除病株,以防扩大传染。
③发病初期,喷洒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05%香菇多糖水剂倍液,间隔10天左右喷1次,视病情连续防治2-3次。
翌年病*病发病重的地块,可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酒防治病*病的纯合剂抗病型的绿地康倍液,病*病严重时可加大到50倍液,间隔5-7天喷1次。药剂可与姜株细胞膜的受体蛋白结合,激发多种酶的活性,提高免疫力。
十一、姜细菌软腐病
1、病害特征
主要侵染根茎部。初呈水渍状溃病,用手压挤,可见乳白色浆液溢出,因地下部腐烂,致地上部迅速湿腐病情严重的根、茎呈糊状软腐,散发出臭味,致全株枯死。
2、发病规律
病原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ト变种,属细菌界薄壁菌门。病菌主要经由伤口侵入,侵人后病菌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导致细胞分崩离析,致使细胞内水分外溢,引起软腐。
病菌在田间主要借雨水、灌溉水传播,再侵染频繁,田间病害发展迅速。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病菌在2-40℃范围内均可发育,最适温度25-30℃。病菌繁殖需要高湿度,传播和侵入需有水存在。
3、防治方法
①雨后及时排除姜田的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
②储藏姜时要选择高燥地块,免遭腐烂。
③发病初期,喷洒20%噻菌铜悬浮剂倍液,或30%王铜悬浮剂倍液,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倍液,或倍式波尔多液,间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十二、姜细菌性叶枯病
1、病害特征
姜细菌性叶枯病又称姜细菌叶枯病或烂姜。叶片发*,沿叶缘、叶脉扩展,初期出现淡褐色略透明水浸状斑点,后变为深褐色斑,边缘清晰。为害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
根茎部发病初期出现*褐色水浸状斑块,逐渐失去光泽,姜从外部逐渐向内软化腐败,仅留表皮,内部充满灰白色具硫化氢臭味的汁液。
2、发病规律
病原为油菜*单胞杆菌姜致病变种(姜细菌叶枯病*单胞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病原细菌主要在储藏的根茎里或随根茎进行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菌靠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蔓延。
在地上借风雨、人为等因素接触传播,病原细菌从伤口或叶片上的水孔侵人,沿维管束上下蔓延,引致根茎腐烂或植株枯死。土温28-30℃、土壤湿度高易发病。
3、防治方法
①选用密轮细肉姜、疏轮大肉姜等耐涝品种和无病种姜,播种前用3%中生菌素倍液和阿波罗养根素0倍液进行药剂浸种。必要时切开种姜用1:1:倍式波尔多液浸20分钟,也可用草木灰封住伤面,以避免病原菌从伤口侵入。
②土壤用维康等土壤处理剂22-30千克随水冲施浸灌7-10天后播种。于播种前1周沟施生物菌有机肥多菌宝或宝地生千克补充土壤有益菌。发现病株马上拔除,集中深理或烧毁,病穴撤施石灰消*,严防病田的灌溉水流入无病田中。
③有条件的应与水稻等不本科作物实行2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带菌根茎成为田间主要初侵染源,并可通过-3年轮作。
④发病初期浇灌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倍液,或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倍液。此外,要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⑤种姜收获后,先晾晒几天,后放在20-33℃温度条件下热处理7-8天,促其伤口愈合,发现病姜及时剔除后再进行储藏,窖温控制在12-15℃为宜。
十三、姜烂脖子病
1、病害特征
姜烂脖子病又称姜茎基腐病,也称腐霉菌根腐病。初步感染阶段,姜株看似并无异样,特别难以发觉。待到感染中期,茎基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溃状斑,逐渐扩大,叶片发*,发病后期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
由于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主茎由上而下干枯死亡,叶片发黑脱落,呈枯萎状,湿度大时扒开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可见白色棉絮状物,严重时开始死株,为害极大。
2、发病规律
病原为瓜果腐霉、喙腐霉、周雄腐霉等。病菌在病残体上土壤中或种姜上越冬。土壤中的腐霉菌先侵入近地面的根茎,后向下扩展,侵入地下茎和刚萌发的芽,后软化,在土壤中借姜及流水传播。
土壤湿度大、排水不良的低洼处易发病。一般5月开始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的种姜,防止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播种时,用40%福星乳油0倍液浸种,也可每千克种子用50%多菌灵克加水千克,浸泡4~5分钟,晾干后待播。
②土壤消*处理。在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硫菌灵、50%多菌灵、50%敌克松或福美双1-1.5千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在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进行消*,可预防土传病害。
③合理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④科学用肥,改良土壤。生姜喜欢透气性较好的土壤每亩可用硫酸钾复合肥千克和腐熟好的土杂肥2千克,硼锌肥1千克。黏重土壤可采用掺沙处理。生长中期可用含腐殖酸、高钾高钙套餐嘉美红利、赢利来随水冲施,预防病害,硫松活化土壤,促进茎块膨大。
⑤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按1米宽做垄,垄高20厘米,当苗高30厘米时,按每米24根竹竿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⑥发病初期用精甲霜灵或银法利倍液加倍液嘉美红利灌根或叶喷,也可用40%福星乳油倍液、75%百菌清0倍液,在发病部位灌根,每株灌50~毫升,每10天灌1次,连灌2次即可。
⑦大姜培土前两天,随水冲施多宁(77%硫酸铜钙)或科博,用量1千克,提前预防培姜动土后病害发生。
十四、姜群结腐霉根腐病
1、病害特征
姜群结腐霉根腐病又称软腐病。发病初期基部茎叶处出现*褐色病斑,继而软腐,致地上部茎叶*化萎凋后枯死。地下部块茎染病,呈软腐状,失去食用价值。
一般结群腐霉引起的根腐病先引起植株下部叶片尖端及叶缘退绿变*,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并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致整株*化倒伏,根茎腐烂,散发出臭味。
2、发病规律
病原为群结腐霉。病菌以菌丝体在种姜或以菌丝体和卵孢子在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姜种、病残体和病肥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
在温暖地区,游动孢子囊及其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借雨水溅射和灌溉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通常日暖夜凉的天气和植地低洼积水、土壤含水量大、土质黏重有利该病发生。种植带菌的种差和连作,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防治策略及措施跟瘟病的基本相同,都要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强调抓好选留健种、种姜消*,实行轮作和改进栽培技术等环节。
②姜田需全面消*时,每亩撒施氯氨化钙50-千克,于播种前10天旋耕、并压土盖膜,密闭5-7天,掲膜后晾2-4天即可种姜。
③定植前,可用25%烯肟菌乳油倍液、20%唑菌酯悬浮剂倍液、85%波尔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倍液、60%锰锌氟吗啉、60%丙森霜尿氯或72%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浸种或闷种姜,用尼龙膜密封1小时,然后晾干下种;
在出苗后至始病期,浇水时随水冲施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倍液混加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倍液,10天后再浇灌甲壳素倍液促姜根系生长。
关于生姜14种主要病害防治,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了。要是觉得文章对你们有用就把它收藏起来,或者分享给朋友,谢谢。
要想了解更多有关农业方面(农技、土肥、植保等)知识和农业方面见闻思考,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