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三十五被冒名顶替
TUhjnbcbe - 2023/4/16 13:04:00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怎样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蓬和飞蓬在经典古籍、诗词歌赋中借用的很多,其本意和引申意形成了多种文学意象。常见的有:①本意,即一种植物。如《荀子·劝学篇》:“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商君书·禁使》:“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②比喻荒芜杂乱的蒿草。如,东汉《高士传》“所处蓬蒿沒人”;唐·王昌龄《塞下曲》“*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③比喻简陋简朴。如,汉《列仙傳》:“老萊子,蓬蒿为室。”《礼记·儒行》:“蓬戶瓮牖”;④比喻行踪飘泊不定被动无奈。这是应用最多的意象,如: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颻随长风”;唐·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唐·岑参《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十年只一命,万里如飘蓬”;宋·陆游《官居戏咏》“万里飘然似断蓬,桐庐江上又秋风”;元·舒頔《过牛伏岭》“人生能着几两屐,踪迹不异无根蓬”;明·刘基《旅兴》“游子如飞蓬,佳人旷千里”;⑤比喻蓬乱的头发。如晋·左思《白发赋》:“髮乃辞尽,誓以固穷。昔临玉颜,今从飞蓬。”明·陆采《明珠记·会内》:“孤身何幸脱樊笼,两鬢飞蓬,半世漂蓬”;清·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復有故宫妃,飞蓬乱双髲”;⑥比喻快,急,久。如:汉·王褒《送别裴仪同诗》“沙飞似*幕,蓬卷若车轮”;南北朝·庾信《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⑦比喻狭隘而弯曲。如庄子《逍遥游》:“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有说“蓬”的文学意象始于《诗经》。“蓬”字在《诗经》里出现了三次,其意思各不相同:《召南·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之“蓬”为名词,是草名;《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之“蓬”为形容词,意为松散、杂乱而像蓬草。《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之“蓬蓬”也是形容词,意为草木茂盛蓬勃的样子。《小雅·采菽》之“蓬蓬”的解释没有疑义,《召南·驺虞》之“蓬”和《卫·伯兮》之“飞蓬”就值得推敲了。

一说“蓬”是飞蓬。《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解释为飞蓬,草名。《新华字典》解释的详细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色,叶似柳叶,子实有毛(亦称“飞蓬”)。《国语词典》的解释是“植物名。菊科飞蓬属,多年生草本。茎多分枝,叶形似柳而小,有刚毛,花色白。秋枯根拔,风卷而飞,故也称为‘飞蓬’。现今的《诗经》释本对《召南·驺虞》之“蓬”和《卫·伯兮》之“飞蓬”的解释,都是“蓬,草名,即蓬蒿。”有的还对“飞蓬”进一步解释说“其花如柳絮,聚而乱飞,状其发乱。”这种说法可能是根据宋代朱熹对《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的注解:“蓬,草名,其华如柳絮,聚而飞,如乱发也。”

以上关于“蓬”和“飞蓬”的解释,都是指菊科飞蓬属的飞蓬。飞蓬是二年生草本。茎通常单生,直立,高5-60厘米,上部有分枝,通常被毛。叶披针形,两面被毛。头状花序多数,舌片淡红紫色,少有白色。瘦果上有白色刚毛状冠毛。秋后种子成熟后,冠毛就蓬松开成绒毛状,随风乱飞。

网上还有将飞蓬解释为春飞蓬、一年蓬和小蓬草。其中的小蓬草又叫加拿大蓬、飞蓬或小飞蓬。春飞蓬、一年蓬、小蓬草都是来自北美洲的入侵植物。小蓬草于年最早发现于山东烟台,可能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进入中国,现已遍布中国大部省区;一年蓬于年传入上海,逐步由东部沿海向内陆扩散蔓延,现也已经在全国大部广泛分布;春飞蓬于本世纪初传入我国,现浙江、福建、安徽、江苏、上海、山东等地已经常见。也就是说,一年蓬、小蓬草和春飞蓬,与《诗经》中的“蓬”无关。

关于“蓬”是飞蓬之说,见有网文提出了质疑。从古诗文中引用的“蓬”之特征来看,说“蓬”是现代植物分类学中菊科飞蓬属的飞蓬,确实经不起推敲:

①《荀子·劝学篇》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庄子《逍遥游》“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晋人郭象《庄子注》说“蓬,非直达者也”,唐代的成玄英进一步解释说(蓬)“拳曲不直”,这说明“蓬”的茎或枝弯曲不直,而飞蓬茎挺直不曲。②《淮南子·说山训》:“古之圣人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也。”《埤雅》释蓬,说:“蓬,善转旋”。古诗文中借用最多的也是蓬善旋转这一特性,如“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唐·王昌龄《从*行》);“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唐·李商隐《无题二首》)等,这说明“蓬”这种植物外在形态形态成圆球形或近圆球形,而且茎枝附着坚固。而菊科的飞蓬茎直立单生,上部只是有简单的几个分枝,风吹易折,正如网文质疑的“飞蓬怎么飞?”③《晏子》“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本,密其枝。”《說苑》“秋蓬恶于根本而美於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矣”,陆农师(宋)解释说(蓬)“末大于本,故遇风辄拔而旋”。“蓬,善旋转”,正是因为“末大于本”,易于折断这一特征才会随风转动,即所谓“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商君书·禁使》)。古诗文中形容抛家离舍,漂泊在外时,也是源于“蓬”的这一特性,如“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曹植《杂诗》);“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唐·王昌龄《从*行》)等。飞蓬上部分枝稀疏,秋后干枯后,常被秋风将上部分枝吹去,而不是从根部折断,故不会整株随风飞转。④宋代朱熹对《卫风·伯兮》“首如飞蓬”的注解:“蓬,草名,其华如柳絮,聚而飞,如乱发也。”听起来有道理,但不符合实际。菊科飞蓬其头状花序冠毛开张时也不过樱桃大小,而且其冠毛刚毛状,外层极短,内层长5-6毫米,比蒲公英的冠毛短且硬的多,稍有风吹就踪迹全无,不会像蒲公英那样漫天飞舞,更不会形成像柳絮杨花那样的团团簇簇,聚而乱飞。“华如柳絮,聚而飞”只是臆想而已。④菊科飞蓬生草地林缘,茎高不过六、七十厘米,多为单株散生,少见有群落生长,不可能形成“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在茂密的蓬草种,一拨开看见五个小野猪)之情景。⑤据《中国植物志》飞蓬山东、河南、安徽不产,也就是说,位于现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的“召南”不产,说《召南·驺虞》之“蓬”是菊科飞蓬无从谈起。

一说地肤。《前汉·司马迁传》:“墨者,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注》藜草似蓬。”《月令》云:“藜莠、蓬蒿並兴是也。”清人程瑶田可能受此启发,在他所著的《通艺录·释蓬》里认定“埽帚菜,余以为此即蓬也”。并解释“首如飞蓬”说,秋后)“已*而陨矣,存者但有枯枝,发乱如飞蓬,如其枝之乱也”。他所说的“埽帚菜”即扫帚菜,又称扫帚苗、观音菜等,正名地肤,黎科地肤属一年生草本,高50-厘米。茎直立;有较多的斜上分枝。因为分枝繁多,古人还给它起了一个歧视性的名字——妓女。地肤有个栽培变型扫帚菜,分枝繁多密集,植株呈卵形或倒卵形;叶较狭,农村过去常栽培作扫帚用。地肤和扫帚菜的幼苗都可以食用,现今仍有一些喜食野味者每到春后就四处采集。其实称“地肤子”,为常用中药。地肤和扫帚菜的形态整齐,像修剪过的小叶女贞球,秋后经霜变红,是很好的景观植物。但是,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地肤主干粗壮,秋后即使被风摧残的枝头全无,也不会从基部折断或连根拔起。有谁见过地肤随风飘滚的景象?再者,地肤的枝条斜上顺直,并不是蓬松杂乱的样子。

一说寒莓或牛叠肚。《百草纲目》有“蓬”的条目。李时珍说:似蓬的有五种,其中“一种藤蔓繁衍,茎有倒刺,逐节生叶,叶大如掌,状类小葵叶,面青背白,浓而有毛,六、七月开小白花,就蒂结实,三、四十颗成簇,生则青*,熟则紫黯,微有黑毛,状如熟椹而扁,冬月苗叶不凋者,俗名割田,即本草所谓蓬也。”李时珍说的这种植物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寒莓。寒莓为常绿直立或匍匐小灌木,茎常斜卧,高约30厘米,匍匐枝长达2米。单叶互生,近圆形,形状像冬葵叶。花直径0.6-1厘米,花瓣白色。果实近球形,直径6-10毫米,紫红色。产长江以南的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单从产地来看,《召南·驺虞》之“蓬”和《卫·伯兮》之“飞蓬”就不可能是寒莓。《中华本草》等现代中医药书籍说“蓬”是牛叠肚(山楂叶悬钩子)。牛叠肚与寒莓是同科同属落叶直立灌木。寒莓和牛叠肚都是半木质化的灌木,再大的风也不会从根部折断而随风翻滚。

李时珍说还有一种他不认识的黃蓬草,又叫飞蓬草。这种李时珍不认识的黃蓬草或飞蓬草,可能就是那个真正的飞蓬。

根据上面所说,“蓬”的特征:茎枝屈曲不直,枝叶稠密,易从根部折断,善翻滚或随风飘飞,以及唐代诗人李贺《吕将*歌》“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等特征,可以断定古人所说的“蓬”,是黎科猪毛菜属植物。常见的有两种:

一种是猪毛菜。猪毛菜别称扎蓬棵、刺蓬、蓬子菜、蓬蓬菜等,一年生草本,高20-厘米;茎自基部分枝,有白色或紫红色条纹。叶片丝状圆柱形,伸展或微弯曲,顶端有刺状尖。花序穗状,生枝条上部。猪毛菜幼时很像小松树苗,是一味很好的野菜。长成后成陀螺状或近半球形,秋后干枯后枝条不落,通体*色,团团蓬蓬的。由于头重干细,往往从基部被大风折断而随风飘滚,有时被大风吹起而随风飘飞,在秋后的海边沙滩上常能看到这一景象。猪毛菜单株生长时,分枝伸展的很长,扎扎叉叉,密密团团;而如果生在挺拔的植物丛(如麻丛)中,其分枝就少且短,主干叶变得竖直向上而生了。这也是所有植物共有的特性。荀子《劝学篇》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指的这一特性。

另一种是刺沙蓬。刺沙蓬又叫刺蓬,生于河谷砂地,砾质戈壁,海边等,东北、华北、西北、西藏、山东及江苏等地都有。植株形态与猪毛菜近似,只是叶宽而短,稀疏,直硬,摸起来有明显的扎手感。花被片果时变硬,较大,像鱼鳞,无色或淡紫红色。

刺沙蓬有一个俗名叫“风滚草”。你可能在电影或电视里看到过:团团簇簇的刺沙蓬,点缀在苍茫荒凉的沙漠边或空旷孤寂的戈壁滩上,一阵狂风吹来,将头重脚轻的刺沙蓬从根部折断,像个大棉花糖一样或随风而去,或随飘忽翻舞,正所谓“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商君书·禁使》)。边塞诗句“沙飞似*幕,蓬卷若车轮”(汉·王褒《送别裴仪同诗》),“鹤毛飘乱雪,车毂转飞蓬”(南北朝·庾信《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暗碛埋沙树,冲飙卷塞蓬”(唐·徐彦伯《胡无人行》)等说的应该都是这种刺沙蓬。宋代陈长方《步里客談》所说“古人多用转蓬,竟不知何物。外祖林公使辽見蓬花,枝叶相属,团圆在地,遇风即转。问之,云:转蓬也。”《淮南子·说山训》说的“见飞蓬转而知为车,以类取之也”中的“蓬”,即此。

刺沙蓬或猪毛菜与秋风的邂逅,引起了文人墨客、诗人骚客们的通感,于是就成了他们寄托情感心思的客体,便有了上述种种生动凄美的文学意象。

令人不好理解的是以“国君世子生,告于君···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礼记·内则》)之“蓬”,虽然是类似于现在婴儿百日“抓周”的一种仪式,但“桑”作弓是实指,那作箭杆的“蓬”是哪种呢?

回到《诗经》《召南·驺虞》之“蓬”和《卫·伯兮》之“飞蓬”上。如上所述,“蓬”是猪毛菜或刺沙蓬,如果将其代入《卫·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句,很好理解,但如果代入《召南·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在茂密的蓬草种,一拨开看见五个小野猪)之句,就有些勉强了。上一章首句说的是“彼茁者葭,壹发五豝”,“葭”是初生的芦苇,说明时间在春末或夏天,春末或夏天的蓬蒿(猪毛菜)还不足以遮掩住一群小野猪,即使是秋天长成的蓬蒿(猪毛菜),也不可能完全遮掩住一群小野猪。

“蓬”还有别的解释。《尔雅·释草》:“啮,雕蓬;荐,黍蓬。《註》別蓬种类。”《百草纲目》蓬草子条:“珍曰:蓬类不一,有彫蓬,即菰草也,見菰米下;有黍蓬,即青科也;又有黃蓬草,飞蓬草”。《百草纲目》“菰米”条云:“《尔雅》:啮,雕蓬;荐,黍蓬。孙炎注云∶雕蓬即茭米。古人以为五饭之一者。郑樵《通志》云:雕蓬即米茭,可作饭食,故谓之啮。其黍蓬即茭之不结实者,惟堪作荐,故谓之荐。宋代杨慎《卮言》云,蓬有水、陆二种:雕蓬乃水蓬,雕苽(菰)是也;黍蓬乃旱蓬,青科是也。”

这里面的黍蓬是“即茭之不结实者”,还是旱蓬青科,我们先不去管它。因为青稞是农作物,不可能是《诗经》中的蓬。雕蓬或雕菰就是我们所说的禾本科菰属之菰,为多年水生或沼生植物,秆高大直立,高1-2米。叶片长达50-90厘米,宽15-30毫米。圆锥花序长像苇而疏。其子实菰米,又称雕胡米,古代是为六谷之一。后因黑穗菌寄生成畸形,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不能开花结实,成为蔬菜利用,即是食用的茭白。

菰在历代的诗词中常见,并多与蒲组成联合词组形成一种文学意象。如:魏晋·佚名诗“暂出后湖看,蒲菰如许长”,唐·曹松诗《赠南陵李主簿》“仍闻陂水近,亦拟掉菰蒲”,南唐·张泌诗《洞庭阻风》“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宋·苏轼诗“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南朝·宋·谢灵运诗《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空江浩荡景萧然,尽日菰蒲泊钓船”,宋·张元干词《念奴娇》:“荷芰波生,菰蒲风动,惊起鱼龙戏”,明·孙蕡《湖州乐》诗“菰蒲浪深迷白纻,有时隔花闻笑语”,清·金农《松陵雨泊》诗:“一夕菰蒲打蓬雨,声声引梦入江湖”,近代鲁迅诗《无题》“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也有将菰和苇合用的,如唐代吴融诗“微雨过菰苇,野居生早凉”等。

联系《召南·驺虞》首句“彼茁者葭,壹发五豝”分析,“葭”是水草苇,那么,把“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之“蓬”解释为雕蓬,即菰,不仅与首句“彼茁者葭”一脉相承,且与“葭”字义相通,于实际情形相符。宋代严粲《诗缉》说:“豝豵为豕,多近水泽,飞蓬陆草与首章之葭亦不类。”他说的陆草飞蓬是指猪毛菜或刺沙蓬,如果把“彼茁者蓬”解释为“菰”,不就相类而又顺理成章了吗?

综上所析,我认为《卫·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之“飞蓬”是指黎科的猪毛菜和刺沙蓬,《召南·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之“蓬”是指雕蓬,即禾本科的菰。

1
查看完整版本: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三十五被冒名顶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