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国家植物园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物园。
科属种种子植物、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区类型、多种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国家挂牌收购的中药材余种……多彩的秦岭、丰富的秦岭,以古老的谱系和不断新生的种群,讲述着时光的故事。
良好的植被覆盖让秦岭成为众多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首选地。
“我的工作室是预约制的,因为现在来参观和拍照的人很多。”9月25日下午,从事景观设计的星子,向前来参观的客人解释道。
尽管星子的工作室远离市中心,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却不少。这间摆满了植物的屋子,之所以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网红打卡地”,秦岭植物标本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秦岭植物做“博物笔记”
“客人来的目的主要是拍照,或者进行一些植物养护方面的咨询。但是我的秦岭植物标本册让他们成了工作室的‘粉丝’。很多人对标本册的评价是‘震撼’‘秦岭的植物竟然这么丰富’。”星子一边说,一边取出了她的标本册,上面密密麻麻排布着多种蕨类植物。
厚厚的两个标本册,星子做了4年。年,星子在西安开始自己的艺术设计工作。“当时觉得,很难找到灵感和突破口。”她说。
在和朋友去太白山的过程中,星子的灵感在层层叠叠的植被中被激发了。“杂果林及次生灌丛、红桦林带、巴杉冷杉林带还有太白红杉林带,秦岭植物的层次感和色彩,让我非常震撼。”星子回忆道,当时她萌生了要为秦岭植物做标本的想法。
第一个标本对象,星子选了秦岭北麓的蕨类植物。“因为在大家脑海里,蕨类植物多数生长在长江以南。它们能生长在秦岭北麓,这让我觉得很惊奇。”星子介绍说。在制作标本前,星子准备好了海绵、吸水纸和其他各类工具,选择造型完整、较有特点的叶片。“这样能够保证植物在被完全风干后,不变色、不走形。”她说。
在为秦岭植物做标本的4年时间里,星子一直有一个想法:为什么不为秦岭植物做一本“博物笔记”呢?
“国外有一些人自发地做自然笔记。他们拿着标本册和画笔进山,把植物的自然状态保留下来,作为博物学的教学工具。”她说,“现在博物馆里的标本大部分是动物的。在植物标本中,许多是属于珍稀植物的。但我觉得普通植物也应该被大家认识,它们也是秦岭的一部分。”
每个月进山两次,每次做20个标本。在星子的标本册上,已经有了余种植物叶片和果实标本。这些色彩斑斓的植物标本背后,是秦岭丰富的植物物种。“我把这些标本照片发到微博和朋友圈,非常受欢迎。”指着标本册里形态各异的松果标本,星子说。
“今年夏天我们还举办了关于秦岭植物的沙龙,有很多人报名参加。”星子说,“认识植物是人们接触自然最快的方式。但是我们对秦岭植物的认知太少了。这个沙龙将长期办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秦岭植物。”
秦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众多植物爱好者前来“寻宝”。
秦岭种子植物有一半是中国特有种
在陕西省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思锋的案头,摆放着两套丛书:《秦岭植物志》《秦岭植物志增补》。《秦岭植物志》于年至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共出版了3卷7册。其中第1卷《种子植物》(共5册)记载了秦岭科属种种子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及主要用途等。这套丛书由当时的西北植物研究所主编。
年夏末,22岁的李思锋进入了当时的西北植物研究所工作。那时,他的老师正负责《秦岭植物志》第1卷第4册图书的编纂。“我就是这样和秦岭植物结缘的。”李思锋说,参加工作36年来,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秦岭的植物。
“《秦岭植物志》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努力完成的一部大型地区性植物巨著,也是研究秦岭地区植物区系的标志性成果。”李思锋说,关于秦岭植物区系调查与分析研究大都是以《秦岭植物志》为基础资料。随着调查和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和不断深入,在《秦岭植物志》出版后的几十年间,在秦岭地区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物种。
年,李思锋和他的同事们决定为《秦岭植物志》做一次增补。“我们完成了《秦岭植物志增补》一书,增补种子植物种,目前秦岭共有科属种种子植物。平均下来,我们每年进山23次。”李思锋说。
“秦岭山地有秦岭种子植物特有种种,分布于秦岭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种有种,也就是说,秦岭种子植物有一半是中国特有种。”李思锋说,特有种成分比例高是秦岭植物多样性的显著特点。
“而且,秦岭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孑遗成分多,起源于晚白垩纪之前,含有大量的古老的科属,并保存了许多残遗植物,是东亚植物乃至世界温带植物区系起源的关键地区。”李思峰介绍说,秦岭处于东亚两大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的交汇地带和我国南北植物的分界线上,南北植物荟萃,地理成分复杂多样。中国种子植物属的15个分布区类型在秦岭均有分布。
“这一地区素有‘生物基因库’‘天然药库’‘中央花园’之称,历来是食用、药用、材用生物资源的开发基地。在秦岭种种子植物中,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有多种,国家挂牌收购的中药材有余种。”李思锋说,独特丰富的植物资源是秦岭地区的宝贵财富,这也使秦岭地区成为地球同纬度地区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同时,秦岭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中国1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
秦岭特有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太白红杉。资料图片
保护秦岭植被需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如果没有森林,秦岭的水土流失可能比*土高原更严重。”陕西省林业厅规划院副院长葛安新说。9月26日,记者见到葛安新时,他刚刚结束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的立法调研。
秦岭森林保护,是葛安新多年来的工作重心之一。“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为43.06%,秦岭的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上。我们说秦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水源涵养,这有赖于山体上植被覆盖。”他说,秦岭中高大林木的树冠对降水有缓冲作用,森林地表的落叶层和腐殖质像海绵一样可以把雨水储存起来,这就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秦岭正是因为有了茂密的森林才有了潺潺流水,才汇聚起了滋润关中平原和陕南三市的大小河流。
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对林业进行了重新定位,“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他说,林业人放下砍刀拿起锄头,真正实现了从采伐到抚育的转变。
葛安新介绍,陕南的生态修复主要是造林和封育。封育就是把曾经遭受破坏的森林植被区域封护起来,依靠森林自身的自愈能力恢复其生态功能。
“但对于比较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比如采矿点大面积的土壤裸露,自然恢复就很慢了,还可能造成水土流失。”葛安新说,在这些地区需要尽快采取人工干预的措施,人工种植油松、水杉、竹子、白皮松、灌木松、针子松等针阔叶混交林。
在葛安新看来,更有效地保护秦岭的森林植被资源,还需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比如在秦岭建立国家公园,要考虑跨越行*区的实际,不能因为行*区划,人为割裂生态系统。
“秦岭中低海拔区域(低于米)的范围占到了整个秦岭面积的70%,这个区域也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葛安新建议,将秦岭中低海拔区域作为秦岭森林植被保护的重点管制区域。
“本次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修订,可能比上次在保护力度上更严格,指向更精确。”葛安新说,对于秦岭森林植被的保护而言,中低海拔的行*区、农耕区、居住区等传统利用区域,应该划定面积范围,并在中低海拔区域和高海拔区域之间设立“生态保育区”,对珍稀植物进行保护。对中高海拔地区要设立“严格保护区”,严格禁止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开发。(记者陈卓珂/文刘强/图)
手记
生长于秦岭地区的中国特有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紫斑牡丹。资料图片
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秦岭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这里也是植物宝库,天然香料、中药材和花卉苗木等植物资源储量大、质量好、分布广。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同时,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能够为这一区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依托。首先要加强对秦岭地区材用资源特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摸清家底,找准突破口。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形成绿色材用产业链提供更多支撑。还要增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力量,指导农民科学选育、科学种植。
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就要发展规范化种植。受地形地貌影响,秦岭地区的材用植物种植相对分散。高昂的运输成本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种植基地,发展现代农业园,完善道路运输等基础设施,保障绿色产品顺利与市场对接。
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就要打造绿色产业品牌。秦岭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红豆杉、富硒茶、核桃等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但这些优质的食用、药用植物却因为规划和投入等原因没有形成好的品牌,市场表现不佳。要提升秦岭地区材用植物产品的市场价值,就要打造绿色植物产品的品牌。同时,要对品牌形象进行运营和维护,把秦岭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蕴含其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打造植物宝库的资源品牌,还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科学规划发展面积,确保产地环境生态化、生产管理生态化和生产过程生态化,减少对脆弱生态区域的扰动,为发展绿色植物产业提供长久的资源支撑。(陈卓珂)
观察
秦岭特有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庙台槭。资料图片
留住鲜为人知的美
跟随李思锋进入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的办公区域,记者发现办公区内的工作人员并不多。“现在这个时间,大家都在野外。”刚刚从汉中野外考察赶回来的李思锋说。
一进门,李思锋就拿出了自己主编的《秦岭植物志增补》,开始讲解其中的植物。他说:“在野外工作要有耐心。有可能你走遍整个山涧,也没有发现新的植株。”
李思锋的电脑桌面是一幅庙台槭的照片。“这是秦岭特有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李思锋说,与一些大名如雷贯耳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相比,这些生存极度受威胁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更加美丽,比如紫色的野大豆、*色的金丝桃、翠绿的独叶草等。但对它们的保护,难度也更大。
这些植物为什么会变成极小种群?李思锋说,可能是由于地质变迁导致物种分化。“秦岭山高谷深,植物种类丰富,但不少植物分布的区域却相对狭窄,物种灭绝的风险在不断增加。”他介绍说,有一些植株,它们可能会洒落很多种子,但是由于生存空间有限,母株会向种子散发化学信号,抑制它们发芽和生长。另一方面,植物传染病、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导致极小种群植物的覆灭。
“在野外,种子的生存环境本身就很恶劣。”李思锋说,高大的乔木虽然可以产生很多种子,但森林地表落叶层较厚,导致种子难以和土壤接触。即便是种子能够顺利发芽,也会因为附近的森林遮挡住了大部分阳光而难以长成。
如何保护这些极小种群植物呢?
“我们现在对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迁地保护,一种是就地保护。”李思锋说,“迁地保护,就是将极小种群和珍稀濒危植物的种子移植到植物园进行栽植,并建立种子库保存种子,给它们进行备份。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这些植物回归自然生境,发挥它们的生物功能。就地保护就是对珍稀树种的生长地进行封育保护。”
据介绍,目前,陕西省植物研究所已经对秦岭的部分珍稀植物的生长地进行了记录和备案,并通过多重手段对其进行保护,留住这些鲜为人知的美。(记者陈卓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