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10/5748846.html年~年,上海辰山植物园(华东野生濒危资源植物保育中心)承办的中国植物园联盟植物分类与鉴定培训班共举办6届,累计家单位名学员参与培训。年度,尽管部分地区疫情出现了反复,来自全国各地的34名学员在辰山相聚,顺利开启了第七届即中国植物园联盟年植物分类与鉴定培训班。
作为承办单位,上海辰山植物园的教学团队在前六届培训班学员反馈基础上系统性的对课程进行了改革。特别是将部分内容转移到线上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学员聚集的时间,另一方面方便邀请到更多国内优秀植物分类学者参与教学。年培训班邀请到了江西农业大学、上海世博文化公园、陕西省西安植物园、浙江大学、中科院广西植物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中科院仙湖植物园及辰山植物园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术骨干等25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34门课程共计课时的理论授课。
年度分类与鉴定培训班的课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如何开展植物分类学研究”和“如何开展植物多样性野外调查”的两个系列专题课程,包含植物志和植物分类学文献的使用、植物标本查阅、植物形态描述、植物新分类群修订、植物资源调查、生态摄影、精细解剖摄影、活植物管理系统等涉及到植物分类学最基础工作方面的课程,共8门课程16课时。同时“如何开展植物多样性野外调查”专题的理论课程还配套实践环节,让学员迅速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加强理解与应用。
课程详细内容如下:
01
如何使用植物志和查阅植物分类学文献
授课人:杜诚(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介绍了植物志的定义、植物志的种类、植物志的发展历史,并系统介绍了中国国家级植物志和地方植物志的编研情况,查阅方法和编写特色。讨论了一部好的植物志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一些地方植物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编植物志应当遵循的标准。还系统介绍了中外及早期植物分类学期刊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期刊论文的获取方法,还通过常用数据库的查询判断期刊引证的缩写和全称。最后给出了常用的文献数据库的链接和查询方法,方便学员在研究工作中使用。
图1.如何使用植物志和查阅植物分类学文献课件截图
02
如何查阅植物标本和国内外主要标本馆简介
授课人:葛斌杰(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主要从标本馆概论、标本馆的建设和维护、标本的处理与制作、建设当代综合型标本馆等几个方面对标本馆进行介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们能够了解到如何制作一份合格的标本,如何在大型标本馆查阅植物标本,了解标本馆的工作流程、标本馆的发展历史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等。
图2.如何查阅植物标本和国内外主要标本馆简介课件截图
03
如何描述植物(植物学形态术语)
授课人:葛斌杰(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门课程介绍最常用的植物形态术语的基本概念,学会判断根、茎、叶、花(序)、果实的类型,并使用这些专业术语去描述身边所认识的植物。通过掌握这些基础的形态术语可以更好阅读专业书籍、使用检索表等工具书,进而快速积累自己的植物基础知识。
图3.如何描述植物(植物学形态术语)课件截图
04
如何进行植物分类群修订和发表新物种
授课人:杜诚(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系统介绍当今分类学修订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物种区分、属下次级划分、属的归并、新物种的发表等方面展开介绍。还从命名法规角度介绍发表新物种、新组合、模式化等工作时的注意事项,以正确的或错误的示范来辅助学员对命名法规的理解。
图4.如何进行植物分类群修订和发表新物种课件截图
05
信息化植物资源调查与分类管理
授课人:陈彬(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基于“将地球当成活的标本馆”的理念,学习利用地理信息管理软件管理空间数据,精确规划和导航实施野外调查、回访工作;学习综合使用数码相机、手机两步路户外助手APP、植物标本采集号条形码进行野外调查的方法;学习使用自然标本馆(CFH)平台进行高效率的数据管理、物种鉴定和编目,实现无纸化植物标本采集信息管理;在个人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学习定制自然标本馆子站进行团队协作,实现植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自动化成果产出。
图5.信息化植物资源调查与分类管理课件截图
06
植物生态摄影技术
授课人:钟鑫(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主要内容分为认识相机与附件、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植物摄影技法、植物图像后期处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们能够了解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相机和镜头,能区别不同镜头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外设进行辅助拍摄;掌握关于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如何控制曝光,如何控制景深,了解构图和用光的技巧;基本掌握植物主题摄影;了解常用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后期处理方法等。
图6.植物生态摄影技术课件截图
07
植物精细解剖摄影的方法
授课人:葛斌杰(上海辰山植物园)
“植物精细解剖摄影”是指通过对植物各部位进行精准的解剖,使用微距拍摄技术将植物各部位一一拍清楚的工作。通过此门课程,学员们可以了解到精细解剖需要的工具、解剖的方法、拍摄的技巧和后期的处理,让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重要部位,通过一张图片展示出来,让你的图片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
图7.植物精细解剖摄影的方法课件截图
08
活植物管理系统简介
授课人:王正伟(上海辰山植物园)
以辰山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从年到目前的工作进展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对活植物信息管理的很多尝试与思考,最终形成目前“双管”齐下的模式,即依靠移动端APP园丁笔记来现场管理植物个体的栽种定位及位置变更,通过拍摄叶花果照片并上传来实现物候记录的实时更新,APP内可以查询植物的详细引种信息、栽种地信息及中国植物志的描述信息,实时了解部门、专类园、个人的引种情况分析。图8.活植物管理系统简介课件截图
第二类是植物分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包含观赏园艺学、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植物命名法规与植物学拉丁文等植物分类学的基础课程,共10门课程44课时。其中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按照苔藓植物、蕨类与石松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总论及基部类群、单子叶植物、超蔷薇分支、超菊分支等分别讲述,对大约个科按APGIV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
课程详细内容如下:
09
观赏园艺学(总论)
授课人:胡永红(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主要讨论观赏园艺学的定义、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历史,介绍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栽培植物命名法规概要,以及介绍观赏植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土到美的育种、繁殖、栽培和配置等观赏园艺技术,并且提出观赏植物未来应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抗病性和更少的人工干预的未来展望。本课程由长期从事植物园管理工作的园艺专家角度总体介绍观赏园艺学各个主要工作方向,系统介绍观赏园艺学在城市绿地公园建设中的技术应用和发展展望。
图9.观赏园艺学(总论)课件截图
10
观赏园艺学(各论)
授课人:汪远(上海世博文化公园)
本课程介绍了观赏植物主要类型、应用特点和栽培养护方法,以及常见易混的观赏植物。从园艺应用角度,植物分为了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花灌木、乔木、水生植物、果蔬类、室内观赏植物和专类植物等。各论中介绍了不同类型植物的种植、观赏、管理应用特点,光、水、土、肥、风、修剪、病虫害等养护条件和手段,以及繁殖方法等内容。最后从分类学角度,介绍了园艺上经常混淆植物的正确名称,澄清了长久以来的误用。
图10.观赏园艺学(各论)课件截图
11
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
授课人:钟鑫(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让学员从总体上了解现代植物系统学的主要历史,现代分类学家如何展开工作,分类群如何被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性状与演化、系统发生学简史、理解系统发育树、构建系统发育树、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简史等。本课程还包括被子植物主要分支特征辨识和被子植物基部类群的分类识别。
图11a.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课件截图图11b.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课件截图图11c.常见植物类群的分类和识别特征课件截图
12
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单子叶植物分支)
授课人:寻路路(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本课程包括常见单子叶植物的识别特征,并详细讲述禾本科、莎草科的分类。第一部分是讲述单子叶植物分支所包含的类群,如菖蒲目、泽泻目、薯蓣目、百合目、禾本目等,以及目以下所包含的科。第二部分为常见单子叶植物科的识别特征,如菖蒲科、天南星科、泽泻科、禾本科、莎草科等等,重点讲述科的识别要点及常见的属。第三部分着重讲述禾本科和莎草科的区别及识别要点。
图12.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单子叶植物分支)课件截图
13
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超蔷薇分支)
授课人:李晓晨(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次课程将通过理论授课与野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各位学员共同学习APG系统下,超蔷薇分支中,国产常见科属的形态特征与识别技巧,并为野外考察与标本采集提供技术指导。超蔷薇分支是被子植物一大演化支,与超菊类构成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主体,按APGⅣ系统,包含从虎耳草目到十字花目共计18个目,种类数占被子植物的四分之一以上。
图13.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超蔷薇分支)课件截图
14
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超菊分支)
授课人:杜诚(上海辰山植物园)
对超菊分支的25个中国常见科进行系统介绍,特别是从形态及系统变化角度介绍这25个科及其代表植物。超菊分支是有花植物的一个大型演化支(单系群),包含超过个物种。根据APGIV系统的定义,该进化枝分为20个目,大约个科。
图14.常见植物类群的识别特征(超菊分支)课件截图
15
苔藓植物基础
授课人:张力(中科院仙湖植物园)
本课程介绍苔藓植物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苔藓植物在陆地植物演化中的地位、与其它植物类别(绿藻类、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关系、形态特征、分类系统、主要及常见类群的识别(苔类、藓类、角苔类,主要科属代表大概20个)、苔藓的生态功能及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
图15.苔藓植物基础课件截图
16
裸子植物的分类
授课人:杜诚(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依据Byng()对裸子植物线性排列顺序介绍世界裸子植物的主要分类群,特别是原产中国和国内广泛引种的类群。详细介绍裸子植物科级分类群的鉴别特征和区分要点,对分类学位置变动较大的类群(如松柏亚纲)将进行详细的梳理。图16.裸子植物分类课件截图
17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与分类
授课人:卢元(陕西省西安植物园)
本课程将向大家讲解:(1)PPGI系统和传统的蕨类植物系统(主要是Ching系统)以及FloraofChina所采用的系统的区别,及其中的科属变动;(2)蕨类植物的形态描述及检索表的使用;(3)秦岭地区常见蕨类植物识别特征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大家能够了解蕨类植物系统与分类的研究进展,掌握蕨类植物鉴定方法,对常见蕨类植物有所了解。
图17.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与分类课件截图
18
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与植物学拉丁语
授课人:刘夙(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将向学员介绍植物学拉丁语和植物命名法规的基础知识。植物学拉丁语主要介绍发音、名词和形容词的变格、准确的学名拼写、常用缩写和格式等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学员掌握正确使用植物学名和看懂植物志的能力。植物命名法规主要介绍分类等级、命名地位、模式指定、优先权、保留和废弃、作者引证等最重要的内容。命名法规的目标是避免“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在一个确定系统内做到“一物一名”。
图18.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与植物学拉丁语课件截图
第三类是植物分类学专题讲座。包含木兰科、兰科、秋海棠科、蓼科、唇形科、苦苣苔科、夹竹桃科、菊科、鼠尾草属、荷花等类群专家的专科专属报告,植物系统学及基因组学在分类学中的应用、入侵植物、常见易混的园林植物、品种登录体系介绍、植物分类学信息化工具、如何向公众介绍植物等专题讲座,共16门课程52课时。这些专题讲座的授课专家均是业内知名专家或优秀的青年学者,通过专题讲座可以让学员充分了解分类学的研究内涵和基本工作方法,知道一个好的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课程详细内容如下:
19
玉兰组的分类学修订和木兰科的系统发育及基因组
授课人:张寿洲(中科院仙湖植物园)
本课程分为两部分:(1)玉兰组的分类学修订,介绍分类学的基础性、包容性、争议性和野外调查的重要性;(2)木兰科的系统发育和基因组,介绍整个木兰科系统的相关进展和应用基础研究。
图19.玉兰组的分类学修订和木兰科的系统发育及基因组课件截图
20
兰科植物的分类
授课人:*卫昌(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将介绍兰科植物形态上的基本特征、兰科植物系统地位、分类历史、最新的分类系统下的兰科植物大类群介绍以及兰科植物的应用。兰科植物约有属种,在有花植物中是一个非常庞杂而最进化的类群,它在花的结构上表现出来的高度特化现象,有精巧的传粉机制、千姿百态的外形以及千变万化的色泽,深受人们的喜爱。它不但享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的许多类群都是珍稀濒危种,国际上和国内已把兰科植物列入重点保护的对象。图20.兰科植物的分类课件截图
21
秋海棠科植物分类与迁地保育
授课人:田代科(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在简要介绍世界秋海棠科植物资源及其分布、分组划分的基础上,重点以国产秋海棠为例,介绍我国秋海棠属的分类历史和进展、濒危等级划分及迁地保育情况。秋海棠科分为秋海棠属和夏海棠属,后者仅有产美国夏威夷群岛的三明治岛夏海棠一种,而秋海棠属是最大的被子植物属之一,且是近10年来全球新种增加最快的植物属级类群。目前已知超过种,预计最终约种,因此尚有大量新种有待发现描述。图21.秋海棠科植物分类与迁地保育课件截图
22
蓼科植物的分类
授课人:李波(江西农业大学)
本课程将向学员介绍蓼科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蓼科的分类历史概况及现状;(2)蓼科的新分类系统简介;(3)中国蓼科植物的系统重排;(4)中国常见蓼科植物的识别特征等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向学员提供一个“从上而下”即从大系统到小类群的分类学研究思路。图22.蓼科植物的分类课件截图
23
唇形科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授课人:向春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本课程介绍了APG系统中对唇形科的重新划分,特别是马鞭草科大部分类群合并入唇形科后的大唇形科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形态特征、世界分布中心、花的多样性、果实的多样性等内容。从分类研究历史、分子系统研究过程、起源与性状演化角度介绍了研究唇形科植物需要了解的内容。还基于对香茶菜属的研究过程系统介绍了香茶菜属的研究进展。图23.唇形科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课件截图
24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识别与分类
授课人:温放(广西自治区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本课程介绍了苦苣苔名称来源、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分类与研究简史、分类变化及新分类系统下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还介绍了苦苣苔科植物中易混淆的属种以及易与其它科属植物混淆的类群。
图24.中国苦苣苔科植物识别与分类课件截图
25
植物分类学研究实践——以菊科和夹竹桃科为例
授课人:张彩飞(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本课程从个人植物分类学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夹竹桃科和菊科的一些类群出发,介绍分类学研究的经历和心得体会。包括三峡白前、多花帚菊的发现,帚菊属的分类修订、名实考证等问题从实例角度分享体会。图25.植物分类学研究实践——以菊科和夹竹桃科为例课件截图
26
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授课人:魏宇昆(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主要以鼠尾草属的分类历史为主线,从年林奈建立现代植物分类系统开始至现代分子系统学的应用,穿插介绍东西方与鼠尾草分类相关的传统文化,及其如何逐步与现代分类学相融合,使得学员了解到分类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希望以分类学为起点,拓展眼界,启迪思维。
图26.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课件截图
27
荷花分类及国际登录
授课人:田代科(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以荷花为例,介绍莲属及其品种分类,全球荷花资源的多样性及评价、品种命名、国际登录权威系统简介、荷花国际登录历史、进展及未来挑战。图27.荷花分类及国际登录课件截图
28
植物系统学
授课人:李攀(浙江大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系统学的学科框架(分类学、系统发育学、进化生物学)、分类学原理(经典分类学、数值分类学、支序学)、性状(祖征、衍征、共衍征、共祖征、非同源相似性)、类群(单系类群、并系类群、多系类群)、系统发育树(基本概念、数据类型、构建方法)等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学员掌握植物系统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解系统发育树的能力。图28.植物系统学课件截图
29
基因组学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
授课人:沈慧(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将针对“分子系统发生”以及“分子条形码技术”,阐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在过去的20多年间,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系统分类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工具,分子系统发育学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生命系统演化的认识。该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生物界各大类群,使许多几个世纪以来悬而未决的分类学问题得到了新的注解,极大推动了分类学科的发展。尤其高通量测序技术诞生和应用使该学科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之上,分子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对物种鉴定产生了颠覆性的革命。
图29.基因组学在系统分类学中的应用课件截图
30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授课人:闫小玲(上海辰山植物园)本课程向学员介绍外来入侵植物所涉及的基本定义(本地种、外来种、栽培种、逸生种、归化种和入侵种),以及不同定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生态安全所包含的基础理论及其重要性、入侵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假说;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引种历史、中国归化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构成特征、原产地、引入时间和地点、引入途径、扩散方式、现有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部分恶性种的入侵特性(繁殖性、传播性和适应性)和成功入侵的分子机制;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对我国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图30.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研究课件截图
31
常见易混的园林植物
授课人:汪远(上海世博文化公园)
园林植物中经常有很多长期应用的植物名称无法得到正确的鉴定,有些类群存在长期的名实不符问题。本课程将系统整理常见园林植物中容易混淆的植物、名实不符的植物,并给出明显的区别特征,使这些植物能够得到正确的鉴定。图31.常见易混的园林植物课件截图
32
国际栽培品种登录和法定植物登录的不同登录体系介绍
授课人:王正伟(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介绍国际栽培品种登录的基本情况,登录权威遵循的《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第九版)主要内容,栽培品种学名使用上的一些标准和规范,国内品种学名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中国国际栽培品种登录权威和中国专家信息。同时介绍法定植物登录的基本情况,国内法定植物登录的要求和流程。植物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DUS)介绍。取得新品种权植物品种拉丁学名书写规范。图32.国际栽培品种登录和法定植物登录的不同登录体系介绍课件截图
33
植物分类学的信息化工具
授课人:陈建平(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主要介绍分类学常用的网络信息资源与工具,包括:(1)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概况及学科架构,相关的资源网站与共享数据的下载与使用方法;(2)植物分类学专题数据库建设及植物志、分类检索表在线编辑方法;(3)数据处理的原则与方法,Excel数据处理技巧,R及Python语言入门用法,标本及名录数据的编程处理方法。图33.植物分类学的信息化工具课件截图
34
如何向公众介绍植物
授课人:王西敏(上海辰山植物园)
本课程介绍自然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讲授环境解说的原则、技巧,进而提高解说的水平和吸引力。从公众对植物的态度角度出发介绍如何让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