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知识介绍糯米的多功能用途与注意 [复制链接]

1#

糯米的多样化应用与使用须知糯米,这一在中医中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食材,其学名是OryzasativaL.,而别名更是多样,如《别录》中所称的稻米,《本草原始》中的江米,以及《随息居饮食谱》中的元米。这些不同的名字,都承载着糯米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来源

这一食材,被誉为“中药界的珍珠”,其学名为OryzasativaL.,中文名糯米,不仅在中华美食中占有一席之地,更在中医药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来源广泛,从古老的稻田到现代的农田,都留下了它生长的痕迹。糯米,这一被誉为“中药界的珍珠”的食材,实际上是禾本科植物稻(糯稻)的去壳种仁。稻,作为一种一年生栽培植物,在每年的6月至0月间开花结果。通过机器将稻壳去除后,便得到其种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糯米。在我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广泛的水稻栽培区域。性味归经

(此处可继续描述糯米的性味归经,如需转换语态,可改为“性味与归经”)性味糯米味甘,性温。

性味

糯米,这一日常食材,其味甘甜,性属温热。然而,不同古籍对其性味的描述却有所差异。例如,《别录》中记载其味苦,而《千金·食治》则称其味苦、温且无毒。另外,《日用本草》指出糯米味甘、性平。在归经方面,糯米主要入脾、胃、肺经,这一点在《得配本草》和《本草撮要》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两书均指出糯米入手、足太阴经以及阳明经。

功能与主治

糯米,这一温补食材,在中医里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它不仅能补中益气,还能健脾止泻,对于脾胃虚寒泄泻等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此外,糯米还能缩尿、止汗,甚至具有解毒的功效。在古籍中,糯米被广泛用于治疗霍乱吐逆、消渴尿多、自汗以及痔疮等多种病症,充分展现了其广泛的药用价值。①《别录》中记载,糯米能温中补虚,但可能令人内热增加,需注意适量食用,以免大便干燥。②孙思邈提出,对于脾病的患者,糯米是适宜的食物,它能益气健脾,帮助止泻。③孟诜则建议,霍乱后吐逆不止时,可以清水研磨一碗糯米服用,效果显著。④《本草拾遗》指出,糯米对于消渴症状有治疗作用。⑤《四产本草》中提到,糯米配合骆驼脂煎饼服用,可以治疗痔疾。⑥《食性本草》认为,糯米能行荣卫中的血积,并具有解毒芫菁毒的功效。⑦《纲目》中综合了前人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糯米能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的作用。但需注意,脾肺虚寒者宜食,若素有痰热风病或脾病不能转输,则不宜食用,以免发病成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