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蛾儿雪柳黄金缕 [复制链接]

1#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www.zherpaint.com/bzlf/hzxd/m/728.html

李开周

除夕那天,在双龙巷做直播,有我,有开封综合广播的计亮老师,有国学践行者杨显闻老师,还有十几个小朋友。

直播间里,我们聊开封旅游,聊传统习俗,聊宋朝春节的各种趣事,聊年夜饭餐桌上的各种美食,然后由小朋友表演节目。表演什么节目呢?剪纸、舞蹈、朗诵。到朗诵环节,几个小朋友声情并茂,诵读并且演绎了辛弃疾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后半阕的后两句,相信大伙都知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这是名句,应该是宋词里最著名的句子。

相比起来,这句前面的部分就不那么著名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什么意思呢?得结合题目一起分析。《青玉案·元夕》,“青玉案”是词牌,“元夕”是题目。所谓元夕,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晚上要干什么呢?当然要出门上街观赏花灯。赏花灯时该怎么打扮呢?“蛾儿雪柳黄金缕”,发髻上戴着“蛾儿”,帽子上插着“雪柳”,还用金黄色的“黄金缕”做装饰。

小朋友演绎这首词时,在最后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上格外用力,把苦苦寻觅、蓦然回首和两人相见的场景都表现出来了,把宋朝人赏灯的热闹和喜悦也表现出来了,唯独没有留意“蛾儿雪柳黄金缕”。我猜他们不懂这句词的意思,因为我小时候也不懂。

我小时候一度认为,“蛾儿”和“雪柳”都是人名,应该是辛弃疾的两个丫鬟,一个叫蛾儿,一个叫雪柳,她俩穿戴着用金色丝线编织的首饰,笑语盈盈出门赏灯。后来多读史书,才明白并非人名,而是宋朝人在喜庆日子里往头上戴的东西。

众所周知,宋朝人喜欢戴花,男的女的都戴。举子考中进士,要往头上戴一朵花;进士得到官职,要往头上戴一朵花;新郎官儿娶媳妇,要戴花;刽子手行刑,要戴花;皇帝宴请文武百官,要戴花;梁山好汉为了显示威风和杀气,也要戴花。在今天,男人戴花会被人鄙视,但在宋朝,男人戴花则是为了显示喜庆、图个吉利,甚至是为了在外人眼里显得更加帅气。这是审美的不同,这是时代的差异,不足为奇。

到了冬天,百花凋零,北方人想戴花,没有,怎么办?好办,戴假花。一块红布,撕成长条,左一拧,右一系,就是一朵红花,可以系到发髻上。如果特别有钱,可以用金丝、银丝和丝绸扎花;如果没钱,可以用竹片儿、破布和柳树枝扎花。但没有人用稻草扎花,因为把草戴到头上,那叫“草标”,是出售自己的标志。古人在集市上出售家禽和牲畜,才会用到草标。

到了节日,例如春节、中秋节、元宵节,还有宋朝人特别重视的冬至(宋朝将冬至列为法定假日,与元日、寒食一起被视为三大传统节日),人们可以戴假花,也可以戴更酷的东西。什么东西更酷呢?蛾儿和雪柳。

蛾儿,飞蛾的蛾,在宋朝代指几种昆虫。哪几种?飞蛾、蝴蝶、蜻蜓。宋朝节庆期间,街边摊贩会出售成堆的假飞蛾、假蝴蝶、假蜻蜓,让人戴在头上。比如说,用铁丝做骨架,用轻纱做翅膀,捏成一只半尺来长的扑棱蛾子,固定到发髻上,或者固定到帽子上,迈开步,一摇三晃,头上的假飞蛾似飞起,非常好玩。想象一下,当年北宋开封,正月十五晚上,全城的市民出门上街,每人头上都有一只扑棱着翅膀的假飞蛾、假蝴蝶或者假蜻蜓,那会是一番多么热闹、多么壮观的喜庆景象!

除了蛾儿,还有雪柳。顾名思义,雪柳就是结冰挂雪的柳树枝。能把结冰挂雪的柳树枝插头上吗?肯定也不能。跟蛾儿一样,雪柳也是假的。用细铁丝做骨架,紧紧缠绕白布条,精心描画出雪花和冰晶的纹路,在帽子上固定住,一蓬“垂柳”飘散开,玉树琼枝、飞珠溅玉,既有创意,又有诗意。

“蛾儿雪柳黄金缕”,“黄金缕”又是什么装饰品呢?目前有三种解释。第一,用真正的金丝做骨架,做成蛾儿和雪柳,高端大气上档次;第二,用金黄色的丝线编成项链,挂在脖子上;第三,用金丝编成镯子,套在手腕上。我不知道哪个解释更加符合辛弃疾的本意,但我本人比较喜欢第三种解释。再想象一下,元宵佳节,一个明眸皓齿的宋朝姑娘,发髻上戴着一只双翅招展的蛾儿,辫子上插着几枝银装素裹的雪柳,手腕上缠着金丝编成的手环,还提着一盏小巧玲珑的灯笼,脚步轻盈地走在大街上……

除夕做直播那天,小朋友还诵读了李清照的两首词,然后我们聊起李清照年轻时在开封生活的故事。聊着聊着,一个小朋友突然说:“辛弃疾应该也在宋代开封生活过吧?那首《青玉案·元夕》就是他在开封看花灯时创作的吧?”

很遗憾,辛弃疾并没有在宋代开封生活过。他是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以至于绝大多数朋友都会把他当成土生土长的宋朝人,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朋友都这么认为。其实呢,辛弃疾出生之前很多年,北宋就被金国灭了,淮河以北的大半国土都成了金国的地盘,辛弃疾的祖父是在金国做的官,辛弃疾也是在金国出生的。

不仅如此,辛弃疾十几岁时还考中了金国的举人,然后又两次去当时金国的首都燕京(今北京)考进士。然而,辛弃疾没能考中进士。几年后,他祖父去世,又恰逢金国皇帝到处抓壮丁,大举入侵南宋,搞得金国民怨沸腾,到处都是叛乱和起义。于是,辛弃疾在山东老家揭竿而起,最后才投奔南宋,做了南宋的官。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在开封写的吗?不是。这首词创作于公元年或者年,那时辛弃疾30多岁。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寄托了自己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不过,辛弃疾确实在开封生活过一两年。那是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祖父辛赞调任开封知府,他也跟着到了开封。

辛赞在开封当知府时,开封早已不是首都,既不是宋朝首都,也不是金国的首都。经过宋金易代的战乱,开封城中建筑破败,人口稀少,无复昔日繁华。而辛赞担任开封知府的职责,就是领着十几万民工疏浚汴河,打造战船,为金国入侵南宋做准备。当时辛赞的地位并不高,常被女真官员辱骂,因为抓壮丁不够积极,还险些遭到金国军官的鞭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