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县为水稻主产区,通过稻水象甲生态防控技术推广,达到绿优稻米标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稻水象甲简介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虫科,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主要危害水稻,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对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虫耐饥饿,抗逆性、繁殖能力强,能爬、善飞、会游泳,极易传播扩散,寄主范围多达种植物,幼虫能在20余种植物上完成发育。
1.1形态鉴定特征
成虫体长2.6~3.8mm,体壁褐色;卵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网略弯,珍珠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蛹白色,近似于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
1.2发生危害特点
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其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幼虫取食根表,造成断根,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
1.3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人为携带传播;秧苗调运传播;随土壤运输传播;随稻谷和谷壳调运传播。
1.4主要习性
寄主范围广。稻水象甲寄主广泛,主要危害水稻,也喜食禾本科及莎草科的杂草,还能危害玉米,茭白等作物。抗逆性强。①耐饥饿,耐窒息。第1代成虫至越冬场所后,经夏、秋、冬、春;存活能力强,无水时可活20d以上;有水时可活30d以上。②会潜水、游泳。成虫可在水中产卵存活。③稻水象甲在环境条件不适合生存时,成虫有滞育现象。有飞行技能,靠飞行迁移。喜欢取食水稻和杂草上的嫩叶,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成虫有喜光性,通常向光線强的区域聚集。孤雌生殖。该虫在中国为孤雌生殖型。成虫每次产卵60~粒,每雌一生可产卵28~粒,产卵期约30~60d。
2、稻田养鸭生态防控稻水象甲综合技术要点
稻田养鸭防治水稻稻水象甲技术是利用鸭子喜水、善食水生动植物的特性,把幼鸭投入返青期的稻田里放养,让其在大田里自由采食,达到三方面作用:一是清除杂草、害虫,起到防虫效果;二是鸭子在田里排放粪便,为水稻提供大量有机肥料;三是鸭子自由游动,促进了田水的流动,增强了水的溶氧量,促进根系生长。三个作用的共同结果促进了水稻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性,降低了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几率,起到防治水稻病虫草害作用。由于病虫草害发生少,对农药、化肥的需求自然减少,降低水稻生产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稻谷质量,获得稻鸭双丰收的效果。这是既简单又可行的水稻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技术。因而非常有必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推广稻田养鸭技术。
2.1培育壮秧
①把好谷种消毒关,需经过晒种、消毒、泡种、催芽等程序,待种子发芽露白时,方可育秧,以湿润育秧为主,消毒的作用是降低水稻发病率,培育带蘖壮秧。②把好秧龄移栽关,以5叶秧龄移栽为宜,小了抗性弱,易受到幼鸭游动影响,大了增产性能差。
2.2水稻栽培措施
①移栽规格。插秧密度在30cm×20cm以上,每㎡移栽丛左右,采用双行条栽,方便鸭子在宽行里自由活动。即宽行30cm,窄行20cm,株距15cm。②施肥方式。在整田之前重施底肥,以每㎡施1.5m3农家肥与20kg复合肥(15-15-15),充分拌匀后均匀施入田间。
2.3鸭苗放养技术
①鸭苗的投放时间,合理掌握鸭群放养时期,过早损伤稻苗,过晚影响除草效果。插秧后10~12d为左右宜,即水稻田间生长一段时间,稻苗较壮时,幼鸭采食不影响其生长。
②鸭苗投放的鸭龄和数量,雏鸭出壳15~20d之前进行家养,经过驯水锻炼后放养稻田里,每m2地投放鸭苗10~12只为宜。
③养鸭田间设施建设,放鸭入田前期,购置养鸭拦网、鸭棚布、钢管、鸭槽等,指导协助示范户在田间池埂搭规格为宽1m,长8m的棚,容纳70~80只鸭子,同时设置隔离区,每个隔离区面积为.3~.7m2。
④雏鸭出壳15~20d之前进行家养,经过驯水锻炼后放养稻田里,下田初期要引导幼鸭养成在田间觅食和上鸭棚的习惯。用麦子撒入田中和棚内,让鸭去啄食,几次后养成其在田里觅食的习惯。
⑤合理投喂饲料。鸭子主要饲料以稻田杂草,害虫等生物为基本食物,并定时适量补充部分精饲料,以满足鸭子健壮生长需要,投喂饲料掌握“早喂半饱晚喂足”的原则。
⑥及时收鸭,做好养鸭稻田秋收工作。于水稻分蘖前期,将鸭子赶出稻田,防止鸭吃稻穗,此时鸭子已养2个月左右,几乎育成商品鸭(鸭子生长快),可以出售了。
2.4养鸭稻田肥水管理
稻田养鸭需要稻田里始终保持有水,有利于水稻和幼鸭的生长,因为鸭子在稻田里生活,其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肥力15%左右,所以不需要再使用任何肥料,仅这一项综合防控项目区在肥料投入上每㎡就节约肥料及人工成本约元。
3、稻水象甲综合生态防控注意事项
3.1科学选择鸭的品种
选择优良鸭雏,鸭雏体重约为0.25kg以上,不宜选择体大的肉食型鸭,应选择抗逆性强的本地鸭或专用鸭。
3.2鸭苗投放的时间
插秧缓苗后就可以放鸭,但放鸭的时间不要过早。北方地区春季气候寒冷,小鸭对雨水敏感,鸭小抗逆能力差。因此为了保证鸭的成活率要选择晴天放鸭,应在6月15日左右,9:00后放鸭。
3.3放鸭的数量
春季北方的田间杂草出的晚,长得慢。因此根据头年田间出杂草的情况,每㎡放10~12只。草多或放鸭时间晚,田间杂草出的多时多放,否则少放。放鸭时公鸭和母鸭的比例配成1:4,以便增强田间的活动能力。
3.4鸭的田间合理投料喂养
鸭子主要饲料以稻田杂草,害虫等生物为基本食物,但仍需定时适量补充部分精饲料,投喂饲料掌握“早喂半饱晚喂足”的原则,避免出现鸭子过饱而懒于下田捉虫除草现象。一般田间喂养2个月,每天晚上喂一次,刚放进稻田的初期应充分供给饲料,5d后每天不宜喂太多,并随着鸭子的长势适当进行调节,否则影响鸭子吃杂草、吃害虫,由于后期田间杂草和虫害较少,鸭子吃不饱,要注意给鸭子补充饲料,适当喂一些菜和精饲料,注意视虫情增减饲喂量,加快鸭子的成长速度。
3.5田间设施建设
科学搭置简易遮雨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钢构鸭棚,方便在田间灵活设置,同时也方便来年重复利用。放鸭的池埂边用高50cm的细眼尼龙网或细铁丝网围起来,围网的底部一定要用土封严,防止鸭跑失或有害天敌的侵入。
3.6田间管理
育苗正常进行,插秧密度最少是30cm×20cm,密度小影响鸭的活动和稻苗生长。鸭田种稻最好是采用全年不施化肥和农药的有机农业栽培方法,如果按常规办法用化肥时,应减少15%左右的肥料。灌水管理上以浅水为主,但不能采取烤田等极端的断水方法。
3.7收鸭时间
掌握好出鸭时间,出穗后灌浆初期收鸭,防止鸭吃稻穗,避免影响粮食产量。
4、稻田养鸭综合生态防控技术措施的优越性
生态防控对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逐步凸显,有效控制和降低了稻水象甲对稻田的危害,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投入,降低了农业环境的面源污染,长年养鸭,不仅对土壤肥力有所改善,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其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品质,提高了产量,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实施稻水象甲综合生态防控措施,每㎡水稻在种植过程中能大量节约农药、化肥及人工使用成本,同时,水稻品质及产量的提高也直接增加了水稻出售的价格,为广大水稻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4.1化肥使用情况
经测算稻田养鸭田共施水稻专用肥40kg/㎡投入成本约元、尿素5kg/㎡投入成本约20元,肥料投入加人工成本每㎡约元。实施稻田养鸭,在水稻生产中的肥料投入是零,主要是因为鸭子的排泄物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可以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所以不需要再使用任何化肥。
4.2农药使用情况
由于鸭子在田间防虫、除草效果上非常明显,所以养鸭田只需防治病害,不防治虫害、草害,节约人工、农药成本约为40元/㎡。
4.3增加水稻产量
养鸭田每㎡增产水稻约35kg。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稻田养鸭减轻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二是鸭子在水田中活动,可以活水,同时又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效应,给水稻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发育;三是鸭子的粪便勤、数量多,能够有效地培肥土壤,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5、稻田养鸭防控稻水象甲技术推广的可行性
5.1简便易行
放养方法简便易懂,易于接受和实施。
5.2除草效果显著
稻鸭共育后,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5%左右。
5.3防虫效果好
鸭在稻田地里捕食虫子能力强,减少稻水象甲等害虫的危害,不使用杀虫剂可使水稻正常生长。稻田全天放鸭对稻水象甲的防治试验对照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水稻稻水象甲等虫害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85%左右,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5.4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
鸭在稻田里排泄的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鸭在水田里活动拱地,起到了中耕作用,增加土壤空气,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育,水稻活秆成熟。因此稻鸭共育可以大幅度减少化肥的用量,节省成本,并有利净化农田生态环境。
5.5提高稻米质量
因为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生产环境处于自然生态环境中,生产的稻米质量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和提高。
5.6提高经济效益
养鸭稻田不使用除草剂和杀虫剂,节约肥料,稻米品质优,经济效益可观。
5.7社会生态效益
稻田养鸭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不仅大大节省了成本,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防控稻水象甲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防治其他水稻病虫草害,大力推广综合防控项目区建设不仅使农户减少了化肥和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量,节约了成本,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水稻品质,保障了人们的健康安全,还能提高水稻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