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隐藏在金丝桥社区的三座青砖古屋 [复制链接]

1#

沿着锦绣路行走,还没到白鹿洲公园的友谊桥,我看到了一个路牌“金丝桥路“,金丝桥路的对面就是南塘街和南塘河,古代温州的南塘河就是塘河在城南之堤塘,古城温州水系非常丰沛,有江南水乡之美称。南塘河就是温州的大运河或称为温州的母亲河。古代的南塘,不独是大南门外的近郊,还是南塘驿路和南塘河的起点,所以人气渐渐地兴旺,遂成街肆雏形。从此成就了因水而生的南塘街。在南塘河的周边一带,桥梁也特别多,而金丝桥,也是从南塘河派生出来的龟湖上的一座桥。

据说,金丝桥的名称是有来历的:金丝桥此名来源于清朝末年一名崇德向善的老人,老人姓金名水,据传是一名福建县令。由于洪水灾害,他背井离乡,流浪讨饭到温州。因感恩当地乡亲热心帮助,老人留下自己积蓄用于建设乡里的石桥。为了纪念老人,村民将该桥命名为“金水桥”。行桥当天,由于该桥晨曦遍布,似是万道金曦笼罩,村民将其改为“金曦桥”,延续至今,人多称之为“金丝桥”。

在与金丝桥路平行的茶院寺路的小巷弄里,金丝桥社区的副书记王君带我来的一个建筑物的高处,在这里俯视龟湖的对岸,看到河流的对岸,在树影婆娑中,有三座四方形的三层青砖楼房,显得很有气质,突出在周边的现代建筑群中。我赶紧下来,想进近些看,站在一条叫“蛎灰桥”的小桥上,对面的房屋更清晰地展示在眼前了。此刻的龟湖,缓缓地流淌着,午后的光影,映照在古宅以及古宅中那一扇扇的窗户,有一种神秘感。

原来,这三座古宅就隐藏在一座名校中,这座名校叫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这里还有一个名称叫温州市华文艺术学校,招国际少年生。

跟着王君走进少艺校,想不到这座温州赫赫有名的贵族学校,竟然就设立在金丝桥路上,而这三座民国时期的古宅,又隐藏在少年艺术学校的校园里,若不是行走在“蛎灰桥”那条小路上,我是根本发现不了在温州还存着这么好的老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纵观少艺校的校园,发现校园内有棵大树,硕大的树枝竟然是两棵大树纠缠在一起,又是一棵有百年历史的榕抱樟树,围绕着这两棵树,是一排排椭圆形的阶梯,据说,每逢少艺校有什么重大的表演节目,学生们就会把这里当作舞台进行节目表演。

作为温州著名的少年艺术学校,创建于年,是一所以少儿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小学基础教育特色学校。从年9月1日温州市少年业余文艺学校与城南学校分开建制,独立办学开始,接近50来年了。学校坚持“立足素质教育,培养艺术特长,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以独具特色的办学风格、骄人的教育质量受到广泛赞誉。学校被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成为文化温州的一张金名片,被社会各界誉为“艺术家的摇篮”。学校创编的文艺节目获国际、全国艺术大赛奖项近个。先后应邀前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访问演出,并与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地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开展了定期互访、学生结对和交流活动。

年新校舍入住金丝桥社区,也有30多年的时间。

而这三座老宅,也有百年的历史了,那时称为“番人馆”。

据《番人馆》史料记载:年春,安息日会中华总会所属的华东联合会派美籍传教士韦更生来温担任浙南区会会长。韦更生于年在南塘街购地6.8亩,花银元1.2万余元,盖楼房三幢、平房六幢作区会会址和工作人员住宅。这三幢楼房后被称为“番人馆”。

温籍国家一级电影美术师梅坤平对“番人馆”有这样一段描述:“记得在老家温州市茶院寺旁有一处30年代欧美园林样式别墅建筑,园内有三座三层欧式洋房,园中有温州市最高的樟树,还有大榕树,树旁有水池,池外临河,有一小码头,可停放手控引擎的小游艇……”

解放后,“番人馆”作为温州“三自”爱国会、温州无线电厂等多家单位用地。年,鹿城区人民政府把“番人馆”划为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扩建用地。由于年久失修,三栋老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年温州少年艺术学校在保持外墙不变的基础上,拆除室内木质结构,以钢筋混凝土代替,把三幢房子分别改造为校史馆、图书馆、教工楼。

在铺着石板路的草坪上,我们沿着校园边的龟湖行走着。

午后的阳光洒向校园,蓝天白云下的三座青砖洋楼,给这座名校添上了异域的风光。

走进教工楼里,一楼的接待室里,有老师在这里一边喝茶一边交流教学经验,而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是刚刚创立不久的少艺校老校址的一些活动照片,一座名闻全国的名校,就是从这样简陋的校舍里起步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被社会各界誉为“艺术家的摇篮”。

在这座教工楼的朝西的门外,我们正在听取老师有关少艺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发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