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堪称登峰造极的耳饰文化,保守风格与精美工 [复制链接]

1#

两宋统治时期,不仅在文化艺术风格上有所改变,而且在妇女礼仪规范中也有所体现,为了规范女性行为举止,开始出现女性裹小脚,佩戴耳饰的行为,使耳饰在民间盛行,促进了耳饰形制和风格的发展。因唐朝后期民族问题突出,汉族地区的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宋朝时期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由于唐代饰品中异域风格的减弱,宋代耳饰的风格也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改变时期。

所以,唐宋两代本是前后承接的两个朝代,但是首饰风格差异明显,大多出土的宋代耳饰并无异域风格,出土的唐代耳饰都是极具异域风格,例如扬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嵌宝耳饰,具有西域文化艺术的特征。女性佩戴耳饰在宋代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不像之前只有少数民族聚居。

一、宋代耳饰

1、汉族耳饰的发展

地区有佩戴耳饰的习俗,而且在宋朝统治时期大部分汉族地区也是普遍风气,且也是始于宋朝的,由于唐代以前女性地位高,不会轻易损坏自己的皮肤,而是用簪子和步摇代替用作头部装饰,所以唐代耳饰的佩戴在汉族聚居地并不是很流行。目前在江苏、浙江、江西发现的宋代耳饰最多,多是宋代中后期的耳饰,北方地区较少,湖南湖北地区的宋代耳饰大多也是与元代重合风格的耳饰,这是由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金叶片形耳饰的形象

宋代的耳饰造型和纹样的仿生性贯穿整个宋代耳饰的艺术风格,这种仿生又称之为“像生”,主要的仿生对象是日常中很常见的事物,简单生动的瓜果、花草、动植物等,更贴近与民间生动的生活对象。耳饰的形制也是较为简单自然的,最简单的宋代耳饰的造型是用一根金丝对折,然后围绕成长茄子的造型,中间较小的缝隙,穿耳的一头细,悬挂在耳边的那头较粗,极为简单并无过多的装饰。若是稍加修饰,那么在用材上一条简单的金丝是远远不够的,那就需要一片或一整块金,然后经过各种工艺手段锻造而成一定的形象或者纹样。

例如年常州北环工地出土的宋代金耳坠,就是用一片素面细金片锤揲成柳叶状,原理是运用了金的有较好的延展性特点,金的内部分子的排列顺序比较整齐,当受外力作用时,分子也不会散,比较容易根据事先设计好了的纹样形状快速成型,这类工艺一般都是用不同大小的锤子从金片的一面反复捶打和錾刻,直到另一面有明显凸起的纹样,然后组合成图案,最后形成纹样和图案浮雕的图案,或者用将金片放入事先做好的模具当中,然后经过捶打将模具里的图案印刻在金片上,这幅耳饰的金片上突出的六朵花形连续图案就是用这种方法锤揲而成的。

3、钉头耳饰

这种造型像钉子头的耳饰是一种极为简单的耳饰形制,也是宋代耳饰最为常见和通行的样式,例如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出土的宋代钉头耳环,外形又似蘑菇头状,实际是金银等材料制作成半圆形,然后将金丝焊接在半圆形之内。这种几何纹在首饰和服饰上都是经常运用的简单纹样。

戴在耳朵上极为轻巧,因为这种耳饰制作工艺简单,且用材料较少,容易在大众中流传,所以从宋代至明代这种钉头耳饰的形制的都不曾改变,出土在湖南张家界的明代鎏金银耳环,外形与宋代钉头耳饰的样式基本保持不变。谈到鎏金工艺也是耳饰制作的常见传统工艺,起源于先秦时期,具体做法是将金融在水银中,然后形成金泥糊状涂抹在事先打造好形制的银耳饰或者一些铜耳饰的表面上,通过高温加热,待到水银完全蒸发,金也就完全依附在耳饰之上了。

这种工艺可以减少金的用度,耳饰的表面又具有金耳饰那般耀眼的质感,明代的大部分铜像都使用鎏金工艺。

二、文人意趣影响下的高雅装饰纹样耳饰

1、梅花形耳饰的形象

自古以来我国古人咏梅的诗篇和画作络绎不绝,梅花是古代花中“四君子”,与其盛开季节和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梅花盛开在寒冷的冬季,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梅花灿烂的盛开,且花枝的形状千姿百态。古人以梅花隐喻品行高贵的人,将梅花的花枝隐喻为不畏严冬的傲骨,这种品行是历来文人墨客所向往的,且梅花是较为常见的花型,形状简单,作为首饰纹样易于成型。

2、竹子形耳饰的形象

竹子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古人大多以竹子来比喻一个人的气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就在《竹》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形容竹子在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地位之重要。此外竹子有竹节,古人认为有节节升高的寓意,希望生活和仕途可以像竹子一样可以节节升高。以竹节作为耳饰的纹样的发展中,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因地域的不同,样式也有所差异。

有的直接在金丝上刻竹子的平面纹路,这种竹节没有立体的效果。另一种是在金丝上镂刻出竹节多段的竹楞,这种有一定的立体真实的视觉效果。还有一种是使用金片穿在金丝之上,夸大了竹节,耳饰极具视觉冲击的效果,这种纹样的制作方式也被用于制作簪子等头饰。

3、瓜果形耳饰的形象

众所周知宋朝的文化是非常发达的,文学和绘画都是历史上的一个巅峰,在绘画中文人墨客描绘了很多生动的“意趣”,瓜果就是宋代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意趣”对象,而这些绘画中的意趣又被工匠们注入到首饰当中,耳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这些“意趣”变成“纹样”的载体。

4、茄子形耳饰的形象

茄子形状类型的耳饰主要呈现弯月形状,是深受辽代耳饰的影响,后来演变成紫茄纹,有紫袍加身之意:“青紫皮肤累宰官...。”来源于宋代诗人郑清之的《茄子》,宋代文人大多都喜欢茄子,苏轼更是将茄子做成“东坡羹”,来表达对茄子的喜爱之情。因为茄子外表呈青紫色,自古以来青紫色就被认为是象征着高官仕途。

5、方胜纹耳饰的形象

在《宋史·舆服志》里记载“方胜宜男锦绶为第三等”,方胜纹的具体造型是由两个相同菱形相连组成,然后将中间重合两个角的部分合并,在这种图形组合的基础下,可以延续多个同心的造型纹样,便有“绵延不绝”的美好寓意。

结语

宋代是中国古典文化最为辉煌的时期,用深厚的文化沉淀“意象”,创造了传统的吉祥图案,为中国传统耳饰注入了艺术文化的灵魂,让耳饰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品,赋予了传统耳饰独特的艺术文化气质。与同历史时代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耳饰相比不仅美妙,而且更加有趣。人们使用象征、比喻、双关、谐音等手法将这些生活中的“意象”,巧妙地赋予吉祥美好的寓意在耳饰之中,往往这些寓意简单易懂。

纹样和寓意的结合,决定了耳饰的造型和装饰上的排列组合,也使宋代耳饰的风格繁简不一、自然和谐、清新雅致,变得生活化和民俗化,迎合了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的走向了市井,促成了古代女性耳饰纹样的流变,也促成了古代耳饰新的艺术形式。宋代的耳饰是传统耳饰发展的高峰时期,不论是造型上还是装饰艺术上,将中华文化体现的淋漓精致,给耳饰注入了真正传统文化的气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