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风中偶遇金丝桃色丝乱吐江毫出,金缕低萦 [复制链接]

1#

总有一些人或物,“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金丝桃,就是今日份的风中偶遇和牵绊,大概没有人会忽略它留给我们的惊鸿一撇。

大概是因为今年的天气的反常,原本应该盛开在6、7的金丝桃,却罕见地开了一两朵在初秋的风中,为了这迟来的盛夏炙热,绽放自己明媚吸睛的花颜。

这金丝桃原产于我国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广群芳谱·花谱五·金丝桃》中记载道:

“金丝桃,南中多有之,塞外遍地丛生,六、七月开花尤为绚烂,花五瓣,如桃而长,色鹅*,心微緑。”

正因为是本土的,金丝桃自然也就拥有了众多或雅或俗的别名,其中当属金丝海棠(山东崂山)、金丝莲(陕西石泉)最为雅致,清代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草语·秋海棠》中云:

又有金丝海棠,五出而大瓣,与鬚蕊皆*,一名金丝桃。其花如桃而大,故名桃;其鬚多而长如海棠丝,丝末各有一小蕊……

至于其他的别名,金线蝴蝶(四川南川,浙江乐清)最为俏皮,过路*(四川奉节)最为直白,土连翘大概在说药性,而这狗胡花(安徽霍山)则属于不能理解的范畴,明明这么美。

明明就是近现代的农史学家石声汉笔下的《柳梢青》中的那一句“缱绻残春,簪花掠鬓,坐遣晨昏”的即视感。

说起来,这金丝桃的发音都很像古代女子头上的金步摇,步步生莲之间,那云鬓之上也是摇曳生辉,看得人心旌摇荡。

明末清初的学者彭孙贻曾留下一首《金丝桃》的诗,充满了偶遇之趣:

几度来寻阿母家,暗惊仙核变*芽。色丝乱吐江毫出,金缕低萦舞带斜。钿合分丛留雀导,步摇颤萼起蜂衙。玄都道士休移种,遥指桃花是菜花。

诚然,金丝桃最令人惊艳而挪不开眼的就是金丝花蕊,“色丝乱吐”又充满了动感和惊诧,若遇风拂来,可不就是“金缕低萦舞带斜”吗?无论是花儿,还是美人,静静地端坐着总觉得无趣,“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才是心动的瞬间。

于是,在诗人的眼中,风中款款而动的金丝桃,就和美人头上颤动着的步摇重叠了起来,心动,原是因为美在流动。

这一眼可就是千年,爱上了就挪不开,于是在彭大诗人的笔下,《金丝桃》愈发得风流婉转:

柔条委地碧葳蕤,缃瓣檀心吐异姿。风剪歌莺衣上缕,露寒舞柳嫩时丝。临河堪共*姑匹,藉草宜眠幼妇碑。桃叶桃根通别谱,郁金连得路傍枝。

彭大诗人典用“葳蕤”,可见爱之深,爱一种花,不是初见的惊艳,而是爱其茂盛、生命力勃发,才见真心。自古以来,诗人笔下的“葳蕤”之物,无不华彩夺目。

最善辞藻华丽的东方朔在《七谏·初放》中说: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草木茂盛的样子,就能带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希望。

蔚昙昙其杳蔼,象翠盖之葳蕤。《柳赋》是汉代陈琳眼中的翠盖柳如烟;当户种蔷薇,枝叶太葳蕤。《咏蔷薇》是南朝梁江洪笔下的四月蔷薇爬满墙;而唐代张九龄《感遇》中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则又带来的幽香的秋思和充实的桂华。

如此“葳蕤自生辉”的金丝桃,怎么可能不惹诗人牵挂,于是,诗中也不再有调侃的“*芽”和“菜花”之字眼,而是充满了褒赞之意的“风剪歌莺衣上缕,露寒舞柳嫩时丝”。不过也可见,诗人最爱的还是那风中的偶遇,以及金丝桃的临风而舞的丰姿绰约。

宋代的“东莱先生”吕本中就极爱这金丝桃的热情洋溢,于是也留下一首名曰《金丝桃》的诗:

菲菲红紫送春去,独自*葩夏日闲。那得文仙归故园,*冠相向到邱山。

如此田园之趣,能有“*葩”相伴,独自一人也不会孤独,而是夏日之闲趣。

旧时闲趣不可追,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步履匆匆中,邂逅临风而立的金丝桃,如此已是幸运至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