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宋朝开创了新局面从他们的日常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zj/

随着宋*在崖山海战中全*覆没,立国余年的赵宋王朝最终灭亡。

回望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新局面”。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真实的宋朝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历史上,宋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和浙江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吴铮强所著的《宋朝简史》中,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以下内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授权节选自《宋朝简史》第七章《宋人的社会生活》,标题为摘编者所取。

原文作者丨包伟民吴铮强

摘编丨安也

《宋朝简史》,包伟民、吴铮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年8月。

宋朝人日常吃什么?

宋人吃五谷杂食、饮酒饮茶,物品比前代更为丰富。

宋人一般一日三餐。一般人家常食,两次正餐,日午别有点心。贫苦人家为缩衣节食,每日只用两餐。常人每餐口粮大约半升,饮食结构仍以淀粉类谷物为主。宋人因地制宜,北方人的粮食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稻米为主。

主要的面食有烧饼、汤饼、蒸饼等。烧饼又称胡饼,火上烧烤而成,有的有馅,如白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等。汤饼就是面片汤,处在向面条的演变过程中,有软羊面、桐皮面、丝鸡面、三鲜面等。蒸饼类似馒头,因避宋仁宗赵祯讳,又称炊饼、笼饼。面食又有带馅的包子、馄饨、毕罗、馉饳等。毕罗外包面皮,内装水果或肉类,烤熟而食。馉饳则类似锅贴或饺子。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稻和粟主要用于煮饭和熬粥,粥的品种很多,如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宋人已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开封称七宝五味粥,临安称五味粥。糯米食品有栗粽、糍糕、豆团、麻团、汤团、水团、糖糕、蜜糕、栗糕、乳糕等。宋时将米置于新竹筒中,或加枣、栗、胡桃等类蒸食之,称为粽子,又名角黍,端午节食用。宋时已有米面,时称米缆或米线。

宋时蔬菜品种十分丰富。文献所见,两浙路的临安府有薹心、矮*、大白头、小白头、*芽、芥、生菜、菠菜、莴苣、苦荬、姜、葱、薤、韭、大蒜、小蒜、茄、梢瓜、*瓜、冬瓜、葫芦、瓠、芋、山药、牛蒡、萝卜、甘露子、茭白、蕨、芹、菌等;江南东路的徽州,则有芥、芹、蒜、葱、姜、韭、胡荽、芸台、苜蓿、菠菜、芦菔、百合、芋、牛蒡、茭白、菌、笋、枸杞、蒿、苦荬、苦薏、马兰、荠、苋、藜、蕨、瓠等;福建路的福州,则有菘、芥、莱菔、凫葵、白豆、莴苣、芸台、雍菜、水靳、菠菜、苦荬、莙荙、东风菜、茄、苋胡荽、茼蒿、蕨、姜、葱、韭、薤、葫、冬瓜、瓠、白菱荷、紫苏、香芹子、茵陈、紫菜、鹿角菜、芋、枸杞等。

宋人食腌渍蔬菜,如开封市中出售的辣脚子姜、辣萝卜、咸菜、梅子姜、辣瓜儿等,临安市中出售的糟琼枝、莼菜笋、糟*芽、糟瓜虀、淡盐虀、鲊菜、醋姜、脂麻辣菜、拌生菜、诸般糟腌、盐芥等。宋时的肉食,北方上层社会以羊肉为主,猪肉更为普通。南宋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食羊肉的爱好也影响到了南方。

为了保证农耕有足够的畜力,宋朝*府禁止宰杀耕牛,牛肉成为珍肴。此外还有鸡、鸭、鹅等家禽,兔肉、各类野味,以及各类水产。肉食也有相当发达的腌、腊、糟加工方法。宋时果品非常丰富,葡萄已传入中原,以太原所产最为有名。宋人喜食荔枝与龙眼,以福建与广西所产最佳,也将荔枝、龙眼、香莲、梨肉、枣圈、林檎旋等水果制成干果食用,还将藕、菱、莲等食品视为果品。宋时所谓“果子”有时指蜜饯类食品,如橘红膏、荔枝膏、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蜜枣儿、乌梅糖、薄荷蜜一类食品。

纪录片《宋之韵》()画面。

茶和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品

茶和酒是宋时最重要的饮品,由于赢利丰厚,一直归官府专卖。饮茶自唐代始,宋代更为普遍。宋人制茶分散茶和片茶,将茶蒸熟焙干即成散茶,片茶又称饼茶或团茶,将蒸熟茶叶碾磨成粉,放入茶模内压制成形。宋人饮茶也用唐人煎煮之法,多以沸水冲泡,称为点茶,唐代在茶中加姜与盐的习惯宋人已不再沿袭。宋时的酒有*酒、果酒、配制酒等。

*酒以谷类为原料,南方糯米取代黍秫成为主要的酿酒原料。果酒包括葡萄酒、蜜酒、*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以葡萄酒最多,但制作水平不高。配制酒多属滋补性药酒,如有酴醾酒、菊花酒、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酒、枸杞酒、麝香酒等,今人统计约近百种。宋代文献记载白酒多指白色的酒,是否已有蒸馏白酒,学界尚无共识,现存金代蒸馏制酒器实物或许说明宋代已有少量蒸馏白酒出现。

宋代大城市餐饮业发达,有酒楼、食店、饼店和茶肆等各种形式,商人喜欢在酒楼、饮食店用餐。开封城中有的餐饮业三更才结束营业,五更再次开张,著名的酒楼有白矾楼,后改称丰乐楼,宣和年间(—)重修时形成了五座三层高楼相连的规模。

食店按饮食风格可分为北食、南食和川饭三类,又有寺院素斋。城市中又有卖团子、馒头、灌肺等的点心作坊,及沿街叫卖吃食的小贩。小市镇和交通要冲也有酒肆等方便来往客商和赴考举子。宋代的豪华宴会有所谓“四司六局”十种细分的服务种类,帐设司掌管各种陈设,茶酒司掌管茶汤、热酒,安排座次,迎送等,厨司掌管烹饪,台盘司管杯盏碗碟的传送之类,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负责三种食品的供送,油烛局、香药局和排办局负责灯烛、香料以及打扫等事。

宋代民居建筑形态多样。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绘有大量房屋建筑,城内建筑多为瓦房合围成院子。南宋《中兴祯应图》中表现的贵族官僚的宅第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有耳房或偏院。营建第宅是士大夫的时髦风气,都城一带公卿第宅最为集中,有的构造精妙称如神工。

如北宋开封王拱辰第宅甚侈且极高大,有“巢居”之讥。欧阳修《寿楼》诗云,“碧瓦照日生青烟,谁家高楼当道边?昨日丁丁斤且斫,今朝朱栏横翠幕。主人起楼何太高,欲夸富力压群豪”,生动描绘了筑室竞富的心态。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富贵家庭还多建私家园林,除京城外,北宋的洛阳与南宋的湖州,都以私家园林精美众多而著称,有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周密《吴兴园林记》等专著记述,《洛阳名园记》记载董氏西园有三重堂屋,“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吴自牧的《梦粱录·园囿》详述遍布临安的苑囿,包括韩侂胄的南园、贾似道的园池等。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绘乡村住宅较为规整,以瓦房为主,有围墙、大门、厢房,还有厅、廊等。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卷》绘有江南村落和住宅,有庭园、围墙,竹木围绕,或依山构廊,或临水筑台,均非普通农户的住宅。

农村住宅以简陋的草房为主,长江中游沿岸所见乡村中几乎全是茅荻结庐。宋代砖瓦业有明显发展,李诫的《营造法式》记载砖型13种,瓦按质地分为素白、青棍、琉璃三大类。宋代城镇中瓦料已较多使用,在一些官员的倡导下,有些城镇改茅屋为瓦屋以防火灾。南方城市还多以砖石铺设街道地面。

宋代以*人为递夫实施邮递

唐代以前一般“席地而坐”,即地上铺席而跪坐。魏晋以来,受北方游牧民族起居方式、佛教徒跏趺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古坐式发生变化。椅子起于唐代,只有尊长及老人使用,正式场合未使用椅子及与之配套的桌子等。五代顾闳中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所绘人物既有跪坐,又有垂足座椅。宋代开始习惯于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清明上河图》所绘店铺内有大量桌子和条凳,有靠背的交椅很少。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表现有中间置桌、两旁双椅对坐的形式,河北巨鹿出土有长方桌、靠背椅,宁波东钱湖南宋史氏家族墓有石雕座椅。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富人的床榻,有的前置脚踏,内置支架以放衣物。被褥富者用锦,普通人用麻。夏天流行瓷枕,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北宋磁州窑烧制的白地黑花“婴戏纹枕”,椭圆形,前低后高,中部枕面微凹,十分精美。此外,*庭坚称石枕可“一卧洗烦劳”,王安石夏日常用可以转面的方枕,司马光以圆木作为“警枕”,各类药枕在宋代也广泛使用,如菊花枕。席则以竹席最为普遍,又有雅称“竹夫人”的取凉用具竹几,苏轼有诗《送竹几与谢秀才》称“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脚婆又称汤婆,即暖足瓶,是冬日床上用品。夏天喜用扇,团扇使用普遍,文人喜作画于扇面,也有用禽羽制作的羽扇,还有纸做的折叠扇,出自日本,由朝鲜传入。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宋代的交通工具,畜力占重要地位,驴马是较为普遍的交通工具。货运用驼、马、骡、驴等,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人负六斗”而“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宋代的车乘有畜力车和人力车,因缺马,畜力车多用牛、驴、骡等,以牛车最多。开封的太平车,上有箱而无盖,前以骡或驴20余头分两行,或者以牛五至七头拉行。达官贵人也常乘轿,轿又称肩舆、檐子、兜子等,北宋时百官只乘马,只有元老大臣和有疾者才许乘轿,还经常禁止平民乘轿,如禁止工商、庶人乘坐四人、八人抬的檐子,王安石辞相后常乘驴,有人劝他坐肩舆,他说“自古王公虽不道,未尝敢以人代畜也”。不过《清明上河图》绘有好几乘轿子,南宋初年赵构在扬州称路滑,下令百官可以乘轿,对乘轿的禁令正式解除。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海船以福建为佳,尖底,大者可载重石,乘余人,平底船用于内河不可入海。船的动力除传统的帆、桨以外,还有车船,即以人力踩踏翼轮,激水而行。宋人已开始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宋代以*人为递夫实施邮递。邮递制度依快慢分类,金字牌递规定日行里,专门传递皇帝御前发下的急件,金字牌用红漆,上有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其次是急脚递,再次是马递和步递,其速度分别规定为日行里、里和里。

纪录片《开封府》()画面。

城镇工商各行穿着特定服饰

宋代士大夫主张服饰不宜过分华丽,崇尚简朴,袁采《袁氏世范》要求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色彩不如唐代鲜艳。服饰演变大体有两种趋势,一是常服的礼服化,二是下层民众模仿上层社会的服饰习俗。

古人蓄发,因此头的巾、帽是重要服饰。宋代男子的首服主要是幞头,即使帝王、百官,除祭祀典礼、隆重朝会需要服冠冕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由东汉幅巾演变而成,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后系头上,又称“四脚”“上巾”“折上巾”。宋代幞头脱离巾帕形式,演变为一种帽子。

宋代官员的幞头,以藤草编成内型,外糊以纱,纱涂以漆,改唐人常用的软脚幞头为硬脚幞头,即幞头后面的两脚加入丝弦,使之坚挺上翘。此外有交脚、曲脚,为仆从、公差或卑贱服用,高脚、卷脚、银叶弓脚、一脚朝天一脚蜷曲等式幞头,多用于仪卫及歌乐杂职。取鲜艳颜色加金丝线的幞头,多用于婚礼等喜庆场合,南宋有婚前三日女家向男家赠紫花幞头的习俗。后由于幞头成为文武百官的法定服饰,黎民百姓并不多用。一般文人又恢复古代幅巾制度,以裹巾为雅。苏轼“桶高檐短”,时人多效之,谓“东坡巾”,又有所谓“程子巾”“逍遥巾”“山谷巾”等,种类繁多。南宋戴巾风气更盛,高级将官也以包裹巾帛为尚。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

宋代官员朝服基本沿袭汉唐的形制,只是颈间多戴方心曲领,形似璎珞锁片,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色仍为帝王专用服色,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即是*袍加身而称帝的。下属臣僚,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员上朝时多佩鱼袋,唐时作为出入宫禁证件的鱼符至宋代演变为等级标志。武将的胄甲,宋代大体继承晚唐五代遗制而略有变化,南宋以后,由于火器发展,铠甲之制逐步被淘汰。

士大夫社会交际,一般头戴乌纱帽,身着皂罗衫,束角带,登革靴。两宋时期男子常服以襕衫为主,圆领大袖,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各个阶层均喜穿着,有不施横襕者,称为直身或直缀,居家穿用更加轻便。劳动人民服式多样,但多短衣、紧腿裤、缚鞋、褐布,以便劳作。城镇工商各行穿着特定服饰,俗称百工百衣。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载,东京开封府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穿皂衫角带,不顶帽,等等,一望便知从事的职业。

宋代妇女的发式承晚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尚,年轻的妇女,髻高往往逾尺,有的还梳成“朝天髻”式,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宫女所示。这种高髻一般都掺有假发。发髻装饰通常是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宋代妇女还有插戴花冠的习俗。花冠的材料有罗绢、通草、金玉、玳瑁,制成的花朵有桃、杏、荷、菊、梅等,有的将四季花杂合于一冠,称“一年景”。

电视剧《清平乐》剧照。

在宋代,花冠不仅妇女喜戴,男子也有戴的。妇女上装有襦、袄、衫、褙子、半臂、背心。襦是短衣,初为亵衣,因式样紧小,外穿便于做事,唐代时已成为妇女的主要服饰。袄比襦长,腰袖宽松,多加棉絮或衬以里子。衫为夏季单衣,袖口敞式,长度不一,一般以纱罗制。褙子在腋下开胯。半臂即短袖,原为武士服,唐代妇女喜穿,宋代男子着于内,女子着于外。背心则无袖。

妇女下装是裙,宋代时兴“千褶”“百迭”裙,以数幅布帛制成,周身施裥,少则数十,多则数百,裙腰往往降至腰间,系以绸带,佩绶环垂下。又有前后开衩的“旋裙”,便于乘骑,初流行于京城妓女,后影响至士庶间,再发展为拖地长裙,名曰“赶上裙”。汉族古裤无裆,因而外着裙。宋代风俗画《纺车图》中怀抱婴儿坐在纺车之前的少妇与撑线老妇都穿着束口长裈,老妇裤外有裙,或许因为劳动时需要,将长裙卷至腰间。宋代妇女着靴已不多见,一般都穿鞋。鞋以锦缎为之,上绣各式图案。

宋代服饰的纺织原料仍以丝、麻为主。一般所说的布就是麻布,是平民的主要衣料,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丝织品较贵重,由富贵家享用。宋代闽广地区已有棉花种植,并逐渐向北发展,棉成为仅次于丝、麻的衣物原料。

原文作者丨包伟民吴铮强

摘编丨安也

编辑丨罗东

导语校对丨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