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寻梦菱湖rdquo4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我的母亲

陈顺财

我的母亲

今年是我的母亲诞辰一百周年。在先母“满百”那天,母亲的六个子女及眷属从湖州、金华、宁波等地回到家乡,在鄞州区见心寺为母亲诵经礼忏,祭祀跪拜,深切怀念母亲仁爱贤良、勤劳简朴的一生。

我家原在鄞州区钟公庙慧灯寺村,解放前属鄞县一个小村。全家虽居农村却无一分土地,全靠在宁波市内正大鱼行打工的父亲工薪维持生计。生活十分拮据,母亲除操持家务外,揽接了加工外贸产品的活计——编结金丝草帽:原材料是色泽银白、细如发丝的金丝草,要用两手编织成帽坯,质量要求甚严。在手工编织过程中,金丝草很容易折断而打结过多,就成了次品;有时浸泡时间稍长,成品见风收干、收缩松垮也成了次品。人辛苦更不用说了,手指被金丝草勒得出血是常事。但母亲不畏艰难,总能按时保质完成,从未出过次品。有时为了多结一顶草帽,每到晚上照顾我们睡后,就一人点着一盏灯光如豆的菜油灯,忍着手指开裂的疼痛编织到深夜。外婆曾告诉我,母亲在年轻时就学会了编织技术,又肯吃苦耐劳,所以成为村里编织金丝草帽的能手。母亲赚来的加工费解决了家庭一大困难。

我们虽然不是农民,在解放初期,母亲仍积极参加乡村扫盲识字、稻田治虫等各种社会活动,和村里妇女儿童们一起赤脚下田拔掉已收割后的稻根,铲除越冬螟虫,一起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年曾被推选为村妇女主任,还当选过新南乡第一届人民代表。

年夏天,我考上了宁波三中。暑假里我跟着母亲每天迎着红猛日头,背个大眼竹篰到金家槽、后庙、姚家等村庄的人行石板道两旁和田埂小路上去耙乱草绒(农民把稻草收去后落下的散乱稻草),一个多月下来,耙来的乱稻草堆满了柴房,足够家里烧一二个月。而母亲却因劳累过度中暑病倒了,请郎中花去不少钱。母亲原本打算用省下的柴火钱给我买一双鞋上学穿,这样一来当然买不成了。当时已在上海做工的小舅父知道了,给我邮寄来一双新球鞋。开学那天,我穿着新鞋,背着被包,步行去15里外的三中报到时,心里太感恩母亲的良苦用心,感恩舅父的雪中送炭。

年母亲和弟妹迁居菱湖(父亲已于年调到菱湖省淡水所工作);年夏天我也迁来菱湖落户,在家未呆上二个月即去菱湖农村工作了。虽然离家较近,每月也就回家一二次,至年全家随父亲精简下放迁回鄞州老家支农,我也下放到下昂山塘大队,从此陪伴父母亲的日子更少了。

那时无船路不通,从我所在的山塘大队到下昂搭农船要一个小时,下昂坐航船到菱湖二个小时,菱湖乘杭班轮船到杭州六个多小时,从杭州乘客车到宁波也需六个多小时,还需步行、候公交,回家一次路上就要花去四天时间,因此每年也仅在春节时回家团聚,住上三四天就要返回大队。直至母亲仙逝,再没有陪伴母亲一星期以上的日子。子欲孝而亲不待,留下永久的内疚和遗憾。

我家住在菱湖河西墩时,正逢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下放去了浙东四明山林场,两个弟妹在菱湖中学和菱湖小学读书,三个弟妹年纪幼小,正是长身体之时,但却无法吃饱,因为居民定粮很低又无副食可吃,最小的弟弟饿得皮包骨。一次大队书记来菱湖办事,来我家看到三个小弟妹争相舔着盛过粥的锅盆铲勺上的粥糊,回队后他把自家自留地上收获的蕃薯,以低于黑市价的价格买了斤给我们,还亲自摇船送到我家里,母亲和我很是感动。而我每次回家也和母亲弟妹们一起,沿利济桥至龙溪港的河滩、塘埂上捡拾枯枝烂木等可当柴烧的杂物。我把每月给家的18元加到20元(当时月工资38元,剩余18元是我的生活费),一起度过那艰难的岁月。

支农回乡第一年,由于农活生疏和体力等因素,父亲和大的二个弟妹参加生产队放牛割草、晒谷耘田割稻等农活,评工分却只有同等劳力的一半,年终分配时就成了吃口重、劳力少的超支户,队里把所欠款项划给了同村的一户亲戚。为了省一元多点的汇款费,把每月寄家20元的钱到过年回家时才带去。除夕我赶到家中时已是傍晚五时多了,·等候取钱的远亲已回去吃年夜饭,母亲接过我的钱马上叫弟弟送去远亲家。我们虽然清贫,但不能失去诚信和尊严。弟妹们告诉我,母亲经常到集市上去卖自家种的蔬菜,多的时候由弟弟帮着挑到集市,卖完后母亲一人挑着空担步行七八里路回来。更令我动容的是为了省下五分钱的摆渡费(我家到宁波三市须经奉化江周宿渡),常绕道灵桥多走六七里路回家。

光阴如箭,敬爱的母亲离开我们已十三年了。从小到大母亲从未打骂过我们,甚至连重话也很少训斥,幼时看到邻居家大人打小孩像家常便饭,深为有这样慈祥仁爱的母亲而倍感幸福。回想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岁月和那物资贫乏的日子,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六个兄弟姐妹扶养长大,没有一个子女因家境而辍学,经历了从居民到农家的考验,更能体会到母亲的吃苦耐劳、持家有方、宽容仁爱的美德。

年1月8日

温暖一家人

作者简介:陈顺财,男,年8月出生于宁波鄞州区。年7月来菱湖,同年9月参加吴兴干校学习,1O月到东河社当小会计。年7月调山塘大队任会计(62年户籍迁入)。年11月上调下昂信用社工作。年1月退休,现住下昂老街。

作者近照

出版《寻梦菱湖》众筹启事

一、前言

故乡的消逝是一种哀痛。转眼间,曾经鲜活的人物、曾经清晰的场景渐行渐远,三代之后或许都将淹没在茫茫尘土之下。我们来过吗?说过吗?笑过吗?痛过吗?有谁还记得我们轻微的旅痕?有谁还知道精彩的陈年往事?

所幸有这样一本书——《寻梦菱湖》,由你我身边的写作者,把过往点点滴滴深情展现,留住金贵的记忆……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是菱湖作为转型中国缩影的金贵的集体记忆、智慧与成果。

“寻梦菱湖”集体写作活动由杨宏伟老师主持发起,自年8月5日启动以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