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9009223282739515&wfr=spider&for=pc年豫东地区花生播种及生产技术总的要求是落实《河南省优质花生发展工作方案》,大力推广高油、高油酸等优质花生品种,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旱薄地花生丰产增效种植技术、减肥增效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高油酸花生种子繁育技术、花生产地减损技术等实用技术,实现豫东地区优质花生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促进花生生产增产增收。
一、选用优质花生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
大果花生,高油花生品种建议选用豫花、远杂、豫花47、商花、豫花15号、商花21号等;高油酸花生品种建议选用开农61、开农、开农、商花26号等,大果花生多为中早熟品种,可作麦套、春播、大蒜茬、油菜茬种植。
小果花生,高油花生品种建议选用远杂、远杂12号、远杂、商花5号、豫花22号、商花32号等;高油酸花生建议选用豫花37号、豫花65号、商花30号等。小果花生生育期较短,可作春播、麦套、夏直播种植。
二、优化种植制度,合理轮作倒茬,提升土壤肥力
1、加大轮作倒茬力度,实现藏粮于地。有条件的区域,应加大花生与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轮作倒茬力度,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环境,减小连作障碍,提升土壤肥力,减轻土壤消耗和病虫害危害,实现双减目标,促进增产增收。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区也可用大蒜、马铃薯、油菜与小麦轮作,这些作物是发展夏直播花生的优质茬口,有利于实现夏花生高产,取得更好的效益。
2、稳定春花生面积。豫东沿*河故道两侧沙土地、旱薄地面积较大,这些土地保水保肥能力差,在这些区域一年两熟成本高,效益差,益鼓励一年一熟种植春花生。这些区域应通过地膜覆盖提早播种,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等长效肥料,采用深耕翻增厚活土层、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关键技术措施,培肥地力,实现高产早熟,通过花生早上市,增加收益,且减轻对资源的消耗。
3、推进麦套改夏播技术的应用,提高花生种植机械化水平。豫东地区麦套花生种植面积仍较大,不利于机械化播种的实现,不利于花生生产的规模化。建议中等土壤肥力水平以上的地块通过引进早熟高产新品种,改麦套为夏直播。通过机械起垄、单粒精播等措施,有效解决麦套花生播种质量较差、苗弱和不宜机械作业等突出问题,提高花生生产效率。
三、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
豫东地区花生中低产田仍占较大比例,产量较低,改善生产条件仍是促进花生产业发展重要措施。要着力抓好平衡施肥、微灌滴灌等关键技术措施,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满足不同阶段花生生长发育对水肥的需求。
1、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腐质酸复混肥等长效肥料,配方施用化肥,推广施用缓控释肥,提高土壤肥力,保持花生全生育期养分全面、持久供应。
2、科学耕作。对于麦后直播花生,秸杆还田量大的,应先粉碎后深翻,然后旋耕播种;对于秸杆还田量少的田块,可以旋耕播种,旋耕地深度一般应在20厘米左右,但每3~4年应有一次30~33厘米深耕。
3、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花生适宜轻浇润灌,推广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实现节水和高产双目标。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通过滴灌优化水肥管理,使花生在吸收水分的同时吸收养分,彻底解决肥料的均衡供应,提高水肥利用率,提高花生产量的品质。
四、推进全程机械化,提高花生生产效率
花生播种、收获等各个生产环节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加快推进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势在必行。花生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机械选用要与当地的种植方式相适应,并考虑当地的土壤特性、耕整地情况、现有动力的配套等问题,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确保花生丰产丰收,大幅度提高花生生产效率。
1、加强机械选择宣传,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适应规模化、标准化要求,根据当地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选择适宜的农机,使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能够协调作用,农机农艺能够较好融合,提高农机的效率。
2、加强精播机械和技术推广,保证播种质量。目前豫东地区花生机械播种率还很低,且大多使用的是小型多功能播种机械,一些播种设备老旧,质量差,播种质量达不到农艺要求,花生缺苗断垄现象经常发生,不利于产量效益的提高。应加强新型花生精播机械的研制推广,不断提高播种质量,为花生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3、加强花生联合收获机械的推广,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花生联合收获分分段收获和一次收获。一次性收获采用的半喂入四行花生联合收获技术已经成熟,可以推广应用;分段收获采用的高效捡拾联合收获机已在部分地区应用,应加大推广使用力度。
4、推广花生荚果烘干设备,实现丰产丰收。针对花生收获季节高湿多雨、种植大户对荚果烘干作业需求,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出了一次性可烘干10亩地花生的花生换向通风干燥机,干燥过程花生降水速率约1%每小时,干燥成本约每kg干花生0.1~0.15元。
五、规范生产管理,促进绿色生产
全面推广应用最新研究的双减新技术,实现花生绿色生产。
1、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1)虫害防控:用杀虫灯诱控蛴螬成虫及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50亩一盏灯即可起到较好效果;性诱剂诱杀蛴螬、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体型较大的害虫;生物制剂防控蛾类害虫,单独使用Bt、白僵菌、绿僵菌或多角体病*制剂,亦可配合化学农药一起施用,以增强防控效果,延长持效期;用吡虫啉类药剂拌种的花生田一般不用防控蚜虫,防治红蜘蛛推荐使用阿维菌素+哒螨灵(扫螨净)或噻螨酮,防治蓟马和盲蝽象,优先推荐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
(2)病害防控:叶部病害推荐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B)、木霉制剂(绿木霉、哈茨木霉)、粒得金等生物制剂于苗后40天、60天和80天前后进行叶面喷施;推荐使用免疫诱抗剂寡居多糖、申嗪霉素、芸薹素内脂等诱导植株增强抗病能力;病害较重地块推荐使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化学药剂防控。
(3)病虫一体化防治:通过杀虫与杀菌剂(包括化学杀菌剂和生物制剂)混合拌种,解决花生苗期病害,花生蚜虫、蛴螬等虫害危害。常用杀虫剂有吡虫啉,*死蜱,噻虫嗪、噻虫胺等,杀菌剂有咯菌腈、卫福、甲霜恶霉灵、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等。
2、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料。通过施用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菌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控制重金属污染以及亚硝酸积累。多年连作种植花生的地块,一般养分平衡性差,土传病害较重,建议施用有机土壤调理剂80-公斤或生物改良剂3-5公斤,进行土壤改良处理,并注重钙、硫和微量元素施用,做到营养平衡供应。对于酸化土壤种植花生,要减少使用双氯肥料,在调整施用碱性肥料基础上,重视有机肥施用,可适当调减10~15%化肥用量。
3、大力推广降解地膜、液态地膜。在春播地膜花生区,大力推广诱导期适宜、覆盖效应较好、在规定时间内可以完全降解的地膜,保证花生持续增产的同时消除“白色污染”,也可推广使用液态地膜,避免污染。
4、科学使用除草剂。(1)播后苗前除草技术:通常情况下可选用乙草胺、二甲戊灵和除草通封闭用药,也可用灭草丹、扑草净等,防除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等单子叶杂草及藜、苋、马齿苋等部分阔叶杂草。(2)苗后除草技术:麦茬灭茬后或贴茬播种的花生田,在花生出苗后进行茎叶喷雾处理。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使用精喹禾灵、烯草酮、高效盖草能、威霸、双草克、禾草灵等;阔叶杂草发生都较重的地块,使用精奎?氟磺胺、精喹禾灵+乙羧氟草醚、草克星等。
六、进行科学管理,促进丰产丰收
1、精选种子,提高种子质量。选择饱满、均匀、活力强的种子,并且对种子进行分级、药剂拌种,保证出苗均匀,苗齐苗壮,预防苗期病害。
2、提倡机械起垄单粒精播,提高出苗质量。单粒精播是培育苗匀、苗齐、苗壮的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适当增加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亩播~粒。二是控制播深,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5厘米,播后覆膜镇压。
3、优化肥水,提高幼苗质量。苗期遇旱,推荐使用微灌或滴灌技术,确保一播全苗。
4、适时化控,提高群体质量。在盛花后期至结荚前期,可用多效唑、烯效唑或壮饱安进行叶面喷施,防止徒长和倒伏,确保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能力和物质积累能力。
5、及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控。播种前药剂拌种防治苗期病虫害,生育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
6、适期收获,安全贮藏。生产上一般在植株由绿变*、主茎保留3-4片绿叶、大部分荚果饱满成熟时及时收获,具体收获期应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收获后应尽快晾晒或烘干干燥,使荚果含水量降到10%以下。注意控制贮藏条件,防治贮藏害虫的危害,防止*曲霉*素污染的发生。(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花生团队,河南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团队,河南省“四优四化”优质花生专项豫东专题项目组)
花生新品种介绍
高油高产花生新品种商花21号
商花21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高油高产花生新品种。于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花生()。
一、特征特性
该品种植株直立、疏枝,连续开花。春播生育期天左右,主茎高52.2厘米左右,侧枝长56.3厘米左右,总分枝8.0条左右,结果枝6.0条左右,单株饱果数13.6个左右。叶片绿色程度中等、椭圆形、中等大小,荚果普通形,荚果缩缢程度弱,果嘴明显程度弱,荚果表面质地光滑,平均百果重.3克,平均饱果率87.0%。籽仁柱形,种皮浅红色,内种皮深*色,平均百仁重.7克,平均出仁率68.9%。
二、产量表现
年参加河南省花生联合体麦套花生区域试验,8个试点荚果平均亩产.48公斤,籽仁平均亩产.93公斤,分别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和第1位,分别比对照豫花增产12.51%和13.72%。年参加河南省花生联合体麦套(一组)花生区域试验,8个试点荚果平均亩产.55公斤,籽仁平均亩产.17公斤,分别居13个参试品种的第1位和第1位,分别比对照豫花增产16.16%和18.55%。
三、品质分析
-年品质检测结果:两年平均蛋白质含量20.15%,粗脂肪含量55.10%,油酸含量50.60%,亚油酸含量28.95%,油酸亚油酸比值1.75。
四、抗病鉴定
-年抗性鉴定结果:中抗青枯病,中抗网斑病、褐斑病、黑斑病和叶斑病,中抗锈病,高抗颈腐病,抗倒伏性强。
五、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在河南省各地春播、麦套、油菜茬、大蒜茬种植。
高产广适大果花生品种商花11号
商花11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高产广适大果花生新品种。于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花生()。
一、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大果型花生品种,春播生育期天左右,麦垄套种生育期天左右。连续开花,疏枝直立,叶片绿色、长椭圆形、中大,花色橙*;主茎高46.6cm,侧枝长50.7cm,结果枝7条,单株结果数16个。荚果普通形,果嘴短,网纹细、较深,缩缢浅,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白色,无油斑、无裂纹,种子休眠性中。百果重.9克,百仁重克,公斤果数个,出仁率70.95%。长势较强;结实性好,结实集中。抗旱性强,耐涝性强,抗倒性中等。
二、产量表现
年参加国家北方片花生大粒2组区域试验,19个试点平均荚果亩产.8公斤,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8.36%,居13个参试品种第2位,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籽仁平均亩产.06公斤,比对照花育33号增产10.02%,居第4位。年续试,19个试点平均荚果亩产.69公斤,比对照对照花育33号增产9.03%,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居第4位;籽仁平均亩产.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7.68%,居第4位。
三、品质分析
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粗脂肪含量52.91%,粗蛋白含量23.32%,油酸含量51.6%,亚油酸含量27.8%,油亚比1.86。年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粗脂肪含量53.76%,粗蛋白含量22.75%,油酸含量53%,亚油酸含量26.4,油亚比2.01。
四、抗病鉴定
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年商花11号表现为中抗叶斑病、中抗网斑病,抗茎腐病。
五、适宜区域
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春播、麦垄套种及油菜茬、大蒜茬种植。
高产早熟大果花生品种商花17号
商花17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育成的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于年通过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GPD花生()。
一、特征特性
该品种为大果型花生品种,麦垄套种生育期天左右,连续开花,疏枝直立,叶片浓绿色、椭圆、中,花色橙*;主茎高46.8cm,侧枝长50.1cm,结果枝5.6条,单株结果数12.6个。荚果普通形,果嘴钝,网纹粗、浅,缩缢浅,籽仁椭圆形,种皮粉红色,内种皮金*色,无油斑、无裂纹,种子休眠性中。百果重.7克,百仁重.4克,公斤果数个,出仁率69.3%。长势较强;结实性好,结实集中,商品性好。抗旱性强,耐涝性强,抗倒性强。
二、产量表现
年参加河南省麦套花生多点品比试验,平均荚果亩产.75公斤,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21.94%,居28个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籽仁平均亩产.38公斤,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22.89%,居第1位。年续试,平均荚果亩产.88公斤,比对照对照豫花15号增产16.68%,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居第1位;籽仁平均亩产.63公斤,比对照豫花15号增产15.97%,居第2位。
三、品质分析
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23.7%,粗脂肪含量50.3%,油酸含量51.4%,亚油酸含量28.0%,油酸亚油酸比值(O/L)1.84。年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检测,蛋白质含量25.96%,脂肪含量49.19%,油酸含量45.87%,亚油酸含量35.79%,油酸亚油酸比值1.28。
四、抗病鉴定
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商花17号表现为抗颈腐病、抗锈病、感叶斑病。
五、适宜区域
河南省春播、麦垄套种及油菜茬、大蒜茬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