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
——《羽林郎》
感谢各家雷人的古装剧、影楼装,让吾等刁民有机会深思:什么是美?
也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即使时光飞逝、即使物是人非,留下了如此丰富如此精美的手作…
没有亮片、没有水钻,却美得震撼!美得逆天!
哼哼,吾等刁民可没那么容易唬弄~
翠花~上图~~~
先秦两汉
『笄』
▲汉?白玉笄
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
男子经“冠礼”,女子经“笄礼”,方可论婚嫁,开始人生的重要转折。
『步摇』
▲汉至魏晋时期的花树状金步摇
▲陕西乾县出土文物的复原图
步摇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征。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隋唐五代
『钗』
▲唐?鎏金银钗西安南郊惠家村出土
▲唐?鎏金银钗瑞典东方博物馆藏
“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温飞卿《菩萨蛮》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为中国古代妇女最为寻常的发饰。与簪的区别在于: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冠』
▲唐?李倕公主墓出土冠貌及复原像
▲唐?凤冠李倕公主墓出土
▲唐?敦煌61窟壁画
唐代敦煌艺术画中的凤冠,唐公主李倕墓的凤冠,就是把各种花钗、步摇之类与凤凰相组合。顶部所插的钗上有金凤一只,真正的“钗头凤”。
南北宋
『梳篦』
▲宋?玉梳篦南京宋墓出土
▲宋?半月形卷草狮子纹银梳北宋易氏墓出土
“栉”上有背,下有齿。齿有疏密,疏者称梳,用以梳理头发;密者称篦,用以篦除发垢。栉也可以直接戴在头上作为装饰。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较之先秦两汉时期高度明显降低,其质料及装饰视用途而别。宋朝以后,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时期的梳篦样式,基本保持宋代的形制。
『花巾环』
▲宋?花巾环国家博物馆藏
▲宋?鸟衔花巾环
宋代开始流行,两枚为一副,底边留有大孔,作为男子头巾上束巾之带相互穿过系结之用,好风雅*w*~
来~跟小编默念:这是男人戴的…男人戴的…QvQ……竟然是男人!
煌煌大明
『(髟狄)髻』
▲明?金嵌宝石狄髻头面南京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
▲《大明衣冠图志》撷芳夫人(著)
▲《大明衣冠图志》狄髻搭配人物像
(髟狄)--上髟下狄,音dí(狄)。(髟狄)髻从宋代的特髻、冠子发展而来,是明代已婚妇女的主要首服,多用金丝、银丝或马尾、蔑丝、头发等编成(也有用纸或织物做的),外面通常覆以黑纱,形似圆锥,罩住头顶的发髻。
(髟狄)髻上插戴有各式首饰,称为头面。一套标准的(髟狄)髻头面有戴在正中的分心、戴在底部的鈿儿、戴在顶部的挑心、戴在后部的满冠、分心左右的草虫簪、两侧的金银头花脚簪、戴在鬓边的掩鬓等,这些簪子插在(髟狄)髻上,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
▲孝髻---白色(髟狄)髻
还有一种孝髻,即白色的(髟狄)髻,上面可以插戴素银头面。
明代女性在丧礼及守孝期间头戴孝髻(或用白布包头),身穿白衣或孝衣、孝裙(麻布裙),即使是会客、出行或在一些吉礼场合仍不变装束,以示有服在身。
『凤冠』
▲宋?皇后像
▲明?三龙二凤冠定陵墓出土
▲明定陵墓出土凤冠与佩戴示意图
把凤凰钗装饰在冠上就形成凤凰之冠,即凤冠,也是身份尊贵者的标志,寻常人家的女子只有在出嫁时可以佩戴。
幽幽数千年,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定陵的遗物……
近现代
▲据说中国人人手一支的豆芽发夹……=皿=……
骗人!香菇蓝瘦QvQ……
我也想逢年过节、雅集聚会的时候,穿上汉服!带上漂亮头饰!
整理/厦门汉服协会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共建厦门汉服家园
厦门市汉服文化交流协会
HanFuCultureExchangeAssociationofXiamen
为厦门市唯一的市级汉服社团,简称“厦门汉服协会”。是由热爱传统文化、立志推广与复兴汉服、汉礼、民俗文化的汉服同袍组成的一
个温暖大家庭。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厦门汉服协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