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盘丝系腕,巧篆垂簪rdq [复制链接]

1#

近代以来,上海女人似乎一直都走在时尚的前沿,而实际上自古她们就对美有追求,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她们琳琅满目的首饰。

六千年前的上海妇女已经佩戴玉玦

中国首饰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已经用兽牙、贝壳、骨、石等天然物制作成串饰,表明在遥远的蒙昧时代,原始人已经产生了美的观念。

原始人配饰展示图而上海,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六千年前的青浦崧泽遗址马家浜文化中发现了当时的先民佩戴的耳饰玉玦,形制小巧规正;在距今五千年的崧泽文化中发现了玉玦和佩饰玉璜等,玉璜有扁条、半环、桥形、半璧形、动物形等,形制丰富,表现出崧泽人心目中的美感世界逐渐丰富;而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辉煌发达的文化之一,孕育了最繁盛的古代文明,在福泉山良渚墓葬中发现了玉镯、玉佩、玉璜、玉珠、玉项饰、绿松石石片等饰件,使上海原始人对美的追求进入了全新阶段。玉玦(马家浜文化),动物形玉璜(崧泽文化)在良渚墓葬中,有一件琮形玉镯堪称惊世国宝。玉镯玉质晶莹剔透,镯面在圆柱体上凸起四块方座,以四角的中线,各刻一组神像纹,每面四只展翅飞翔的小鸟,神奇精美。此外,还有件高仅1.3厘米的垂胆形玉坠和一件猪形玉坠,造型生动朴实,令人喜爱。这些首饰即使同现代饰件相比也毫不逊色,从中折射出上海原始人的审美意识达到了较高水平。琮形玉镯宋代上海妇女的首饰绚丽多彩物换星移,社会发展到距今一千年的宋代。随着宋王室南迁临安(今杭州),加速了上海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首饰上,尽管宋王朝在服饰上提倡简朴,禁止民间使用金翠等珍宝首饰,然而宋代妇女的首饰还是很有特色的,以金银为主,纹饰多为花鸟动物,形制精美,工艺精湛。金银饰物在上海地区也是比较常见的。如宝山月浦南宋宝庆二年(公元年)的谭氏夫妇墓,其夫人发插金发钗3件、凤首金簪1件、银发饰1件及金花片9件,耳上佩带动物金耳饰1一副,手腕戴金镯1对,身上饰卧狮鎏金银链饰1件、鎏金鸳鸯戏荷霞帔坠饰1件。凤首金簪(南宋)动物形耳饰霞帔坠饰用两片银片锤压成鸡心形,银片上以百年好合、鸳鸯比翼、连生贵子之意构成一幅充满吉祥气氛的荷花鸳鸯图案。霞帔坠饰,顾名思义为霞帔上的饰件。霞帔是在妇女裙衫外另加的一种装饰性帔子,它的形状像两条彩练,披挂在胸前。宋代妇女为使霞帔平整下垂,多在霞帔的下端垂以金银、玉质的坠子。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当时临安富贵之家婚嫁时,必备金钏、金镯、金霞坠这三件金聘礼,若无金器,则以银镀金代之。由此可见,霞帔在南宋社会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装饰品。霞帔坠饰(南宋)再看松江地下发现的一罐南宋金饰件,有发簪、额带饰、耳坠、手镯等十多件。其中的一件双龙戏牡丹簪,簪首双龙托一束牡丹花,花盛叶茂。一件松鼠石榴簪,在花叶盛开、果实累累的石榴花中,一只小松鼠栖息其间,松鼠的机警、灵活被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件童子牡丹簪,童子双手于胸前执一折枝牡丹,憨态可掬。一件额带饰,正面剔刻出人物故事、楼阁、花卉等,左端刻“张壹郎”,右端刻“十分金造”铭文。“张壹郎”是宋代男子的称谓,“壹郎”想来是排行老大;“十分金造”为金子的成色,是纯金。宋代为了商业竞争和维护各自商品的信誉,以区别产品质量的优劣,不少作行和工匠常把行名、匠名及金子成色,砸印于器物上,颇有今天“名牌产品”的意思。额带饰(南宋)这两批饰物,均以金银设计出富有创意、精巧细致的动物和花卉造型,从中展现出上海宋代妇女首饰的精巧绚丽和多姿多彩。明代上海妇女首饰已注重“金玉搭配”上海明代首饰在继承宋首饰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突出表现在选材丰富,有金、银、铜、玉、宝石、木等等。特别是随着红、蓝、绿各色宝石、珊瑚、玛瑙、水晶等珍贵材料的使用,出现了金玉、金银宝石等多种材料搭配在一起的饰件。金玉搭配,有多种美好的含义,金玉满堂象征财富,金枝玉叶喻指高贵的出身。这种独特的色彩搭配使明代首饰锦上添花,愈发显得绚丽多姿。戴簪钗的明代妇女考古出土的明代首饰,最常见的有发罩、额带饰、簪、耳坠、戒指、三事件(俗称“三事儿”)、霞帔坠饰等。发罩,明代称“荻髻”,是已婚妇女的正装,在家或外出会见亲友时都可以佩戴。李惠利中学明墓发现的一件银丝发罩,采用细如发丝的银丝精工编制而成,孔眼均匀,没有接头破绽。发罩前部边缘插鎏金仙女亭台楼阁簪,后部边缘嵌鎏金人物故事、楼阁、杂宝纹弧状条饰,发罩上插20多件有金鎏金、玉、各色宝石制作的发簪,簪首有鎏金蚂蚱、虾、蝴蝶、菊花、牡丹花、莲花等,珠光宝气。李惠利中学明墓发现的银丝鎏金发罩额带饰,明代称头箍,先用布、绸类纺织品缝成条状带子,再缝合后套于额头,在前额部位饰金玉饰件等。打浦桥顾氏墓发现的额带饰,前额正中缝制玉雕团龙。左右依次对称排列同一题材的白玉饰件16件,分别是凤饰、荷叶水草饰、雁衔草纹饰、牡丹饰、梅花饰、螭虎纹饰、菱形饰、三足蛙饰。每件玉饰用金片托底缝于布带上,有的嵌以宝石,用*金、白玉和红蓝宝石等不同质料的工艺品相互装点,光彩照人。打浦桥顾氏墓发现的额带饰白玉荷叶水草纹额带饰(左)白玉凤纹额带饰(右)白玉螭纹额带饰(左)白玉雁衔水草纹额带饰(右)发簪发现最多,质地、形制、纹饰丰富多彩。一件金镶青玉观音簪,观音头顶雕一鸟,胸前嵌红宝石一颗,置身金莲座上。金镶玉玉观音发簪耳坠,最为常见的是葫芦形耳坠,可能同葫芦的谐音“护禄”“福禄”有关,人们认为它可以驱灾避邪,祈祷幸福,使子孙蔓延,人丁兴旺。一件金镶白玉镂孔葫芦耳坠,耳坠上部用一根金丝弯成“S”形,似葫芦蔓,下垂金片锤打镂刻出的双层覆莲瓣,盖在玉葫芦上,似莲盖顶,玉葫芦由大小两颗圆形玉珠组成,玉珠通体透雕镂空钱纹,两葫芦间,为金片制成的仰覆莲瓣,葫芦底部由金片仰莲瓣托起,造型精巧,工艺精湛。另外一件金镶玉莲花童子耳坠极为少见。童子头顶托金片锤揲的花叶宝盖,肩披帛带,腰束带,双手合十,立于盛开的莲花座上。明代金镶玉葫芦耳坠(左)明代金镶玉莲花童子耳坠(右)戒指有翻面戒、对戒等。一枚翻面金戒极为罕见,戒心可以来回翻动,戒心一面饰阳文楷书“安”,字,另面錾刻人物纹。一对双龙连珠纹金对戒,两端锤揲錾刻*首,两龙昂首张口,似在抢珠,龙睛、龙须雕刻细腻,一丝不苟,出土时分戴在左右手指上,这种配对使用的戒指称为对戒。明代翻面戒指金事件,明代的名称叫“事儿”,有“三事儿”“七事儿”等等。“三事儿”的基本组成是牙签、耳挖和镊子,具有剔牙、挖耳、钳东西三种功能。一件金事件,长链条做成连珠纹,链首套一圆环,链条中部系一金葫芦,一件钱形饰件,钱形饰件下坠一圆环,环内挂一件牙签、一件耳挖。牙签、耳挖由一根圆柱状金条一分为二切割分铸而成,不使用时,合起来为一体,既卫生又便于携带,使用时各自打开。这件金事件上只有牙签和耳挖两种,但将牙签和耳挖合起来可作为镊子使用,是极具巧思的一例。“三事儿”多半是拴在衣巾角上,揣在衣裳袖子里,随身携带。明代三件事(俗称”三事儿“)霞帔坠饰中,一件鸡心形银质鎏金白玉花鸟纹坠装饰在霞帔下部,内区镶嵌玉镂雕牡丹绶带鸟纹,外区錾刻繁密的花朵,每朵花芯镶嵌红色或蓝色圆宝石,背面镂刻龙凤牡丹纹,左右两条龙,昂首张口穿插在牡丹丛中,上下各一只凤凰展翅翱翔。明代对霞帔的使用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即一至五品的命妇可用金霞帔,六至七品者用镀金霞帔,八至九品用银霞帔。可见霞帔不仅是一种装饰品,也是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白玉镂雕花鸟纹银质鎏金霞披坠饰白玉镂雕松鹿、牡丹纹六边形霞帔坠饰由于凤冠霞帔是命妇的标志,所以它成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一种追求目标。实在不行,也要在婚礼上戴一下仿制品。直至民国期间,老式婚礼上也要给新娘穿戴一下凤冠霞帔。现在它已经变成了民俗中的一种有趣的回忆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上海通志馆”(ID:tongzhigua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