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南无阿弥陀佛
极乐是家乡
体夫生理,谓之净土。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
“体夫生理,谓之净土”,真正亲身证悟到无生的境界、真理的境界,这才叫作净土。反过来说,一旦入了净土,就一定能够亲身证得无生的终极真理,也就是“第一义谛”,这才是净土。
“净土之宅,所谓十七句是也”,“宅”就是家,“净土之宅”就是净土之家。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的家乡。昙鸾大师用的这些字眼都非常考究。
我们说一个人某方面的水平怎么样,就会说他“功夫到家没到家”,没到家,还得继续努力;到家了,好了,可以了。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生生世世不断地修行,各种修行方法都试过,但是只要不到净土,就没到家;到了净土,就到家了。
各位都是“到家”的人。以后别人问你“你修行怎么样啊?”“我到家了!”这是昙鸾大师说的,“净土之宅”嘛,不可能比这个再高了。
所以,印光大师说:
应当发愿愿往生,
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
自己家的月亮,谁跟你争啊?“自是不归归便得”,要么不归;但凡有想要回家的心,就一定能够回家。
这个问题,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问,“求生极乐世界何如在这个世界证无生法忍呢?生到极乐世界还得使劲地修行”,就感觉极乐世界并不高明。很多人会高夸无生的境界,不求往生,“何必要往生呢?我根机这么好,干吗需要他力?我都这么厉害了,还需要他力吗?这里就是家,极乐世界不是家;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他们是这么一种心理。
其实古人也有回答,但是我觉得都不如昙鸾大师这一段回答得彻底、究竟。比如天如惟则法师,他也回答过,他是宋朝的一位高僧。别人问他:“能往生吗?”他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肯定能往生,但实际上是去不了的。这话不是矛盾吗?其实他想表达的是,极乐世界是无生的境界,没有一个凡夫虚妄的心体真的到极乐世界,所以是去不了的。
但是这句话就把很多老菩萨搞蒙了,经常有老菩萨颤巍巍地问我:“啊?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啊?”以前在书屋,就有一个老菩萨问过我。让老菩萨理解这个,多难啊!小菩萨们都理解不了,是吧?就不如昙鸾大师说得明确,“是得生者之情耳”“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虚妄生也”,这样说,就不会让老菩萨觉得“极乐世界没有我的分儿”。
以前有一个莲友,年纪不大,他跟我讲过一句话,“我现在听不得任何一句说不能往生的话,只要一听,心里就起烦恼”。我就很肯定他这个境界,“对啊,说明你真愿意往生啊”。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愿生心,“无所谓!能往生吗?好。不能往生?哦,好”,就跟他没关系。而那位莲友都听不了说不能往生的话,把“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讲给他听,他都受不了,必须听那种铁板钉钉的,“能往生!”
下面这部分是跟前面的“云何起次”连着的。国土十七种庄严有什么样的次第相承关系呢?这里就说得很清楚,一环扣一环,先说这个,再说那个,它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就像导游一样,告诉你“先去哪,顺着哪条小道再到哪,再顺着哪条路再到哪……”,这样就不会走冤枉路,走一圈下来就都看到了。
总相别相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
初句是总相,所谓是清净佛土,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
“十七句中,总别为二”,十七种功德庄严有两种,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
总相,大家还记得是哪首偈子吗?对,“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总相,极乐世界这么大,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清净”。为什么说“胜过三界道”?因为三界是不清净的。三界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不清净、浊染,所以叫“五浊恶世”。而净土能够胜过三界,所以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彼过三界,有何相?下十六种庄严功德成就相是也”,下面就细说了,把具体如何清净,从十六个角度来说。换句话说,下面的十六种庄严,都贯穿着同一个共性,就是“清净”,量是清净的,相也是清净,妙色是清净的,触也是清净,等等。
十七句次第
一者量,“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比如你说“我家,就俩字——清净”,但是别人接下来肯定问你“多少平米?”就是问你家到底多大。极乐世界也一样,先说极乐世界很清净,接下来我们就会问“极乐世界多大呀?”这就是量功德。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大得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我们家就很小了,只有几十平米,一百多平米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是故观性。“性”是“本”义。彼净土,从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既知量,此量以何为本?”问完量之后,又问“极乐世界本质而言是怎样的呢?”这里的“本”,我们可以理解成“是什么材料建的?是木结构的?还是水泥钢筋的?还是钢结构啊?”就会问这个。这是哪首偈子?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就是性功德。性有不改之义,大家还记得吧?
既言出世善根,此善根生何等相?是故次观庄严形相。
在相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所以又观形相功德。形相功德是哪首偈子?“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极乐世界的东西,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相,但是在各种相里有一个共通的相,就是都很亮,杯子发光,桌子发光,地板也发光。“净光明满足”,自发光,什么东西都是亮的;“如镜日月轮”,像月亮一样,非常圆满。
既知形相,宜知形相何等体,是故次观种种事。
种种事功德是哪首偈子?“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极乐世界有这么多东西,都是好东西,都是宝贝,宝贝都有宝性,又很宝贝,又很好看。
既知种种事,宜知种种事妙色,是故次观妙色。
这些东西怎么好看呢?是什么颜色的?看起来是什么样的?所以又观妙色功德。这是哪首偈子?“无垢光炎炽,明净曜世间”。这是第二次说到“光”,第一次是“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第二次的“光”跟第一次的“光”不一样,大家还记得吗?对,第一次的“光”是形色,第二次的“光”是显色。
既知妙色,此色有何触?是故次观触。
极乐世界的东西这么好,如果碰一碰是什么感觉呢?所以又观触功德,就是“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
我前两天认识一个在首都博物馆工作的莲友,我就问他“我下次去你们博物馆,能不能把玻璃柜打开,让我摸一摸?”(众笑)人看到特别好的东西,就想摸一摸,想知道摸一下是什么感觉。
极乐世界的东西摸起来都非常舒服,舒服到“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我们在这个世界摸过什么“生胜乐”的东西吗?可能摸一下金丝绒的面也觉得挺舒服的,大概就是那个感觉吧。“柔软左右旋”,像水里的水草一样。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
“既知身触,应知眼触”,我的手摸到它了,但是我的眼睛还想看一看,目光相触。
“是故次观水、地、虚空庄严三事”,看看天空是怎样的,大地是怎样的,虚空是怎样的。这里就有三首偈子,大家还记得吗?水功德是:“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地功德是:“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虚空功德是:“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这就是水、地、虚空三种功德。这是眼触。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是故次观衣华香熏。
“既知眼触,应知鼻触”,眼睛看到了还不算,鼻子也要闻一闻味道。
“是故次观衣华香熏”,这是哪首偈子?“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
既知眼、鼻等触,须知离染,是故次观佛慧明照。
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接触了那么多东西,会不会让我们产生染著之乐啊?比如吃到好吃的,还想再吃;看到好看的,还想再看。
极乐世界是不是也这样呢?不一样。“离染”,极乐世界是清净的。所以又观佛慧明照,这是哪首偈子?“佛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染著的状态是很愚痴的,所以佛光一照,吃过就吃过了,不会染著。
既知慧光净力,宜知声名远近,是故次观梵声远闻。
如果我们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名声如何?
所以又观妙声功德。这是哪首偈子?“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名声非常远,大家都知道,所谓“天下谁人不识君”。
既知声名,宜知谁为增上,是故次观主。
这些声名啊、眼触啊、鼻触啊,是谁给我们的?“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这叫主功德。
既知有主,谁为主眷属?是故次观眷属。
有主就有眷属,眷属是谁?“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就是未来的我们,都是从莲花里化生的。
既知眷属,宜知此眷属若为受用,是故次观受用。
生到极乐世界之后,有什么样的受用呢?“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在极乐世界,比吃好吃的更好的,就是闻法。
在我们这个地方就很难,来书屋听一次法都觉得累得不行,很难生起爱乐佛法的心。当然,也可能书屋的法餐不够微妙,不够好吃。
既知受用,宜知此受用有难无难,是故次观无诸难。
得到了这些受用,但是会不会像我们这个世界有这么多灾难呢?比如空难、海难、风难,各种灾难,会不会有这些呢?所以又观无诸难功德。这是哪首偈子?“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不但没有难,而且这种快乐是没有间断的,永生不息的。
我们这个世间是受苦无间。当然,人间还算好的,还是受苦有间,阿鼻地狱才是受苦无间。其实我们人间也是受苦无间,只不过跟阿鼻地狱比,相对来说是有间。人间不是剧苦,是堪忍,这种苦再掺上一点乐,就可以忍受,所以叫堪忍,“娑婆世界”翻译过来,就是堪忍世界。
既知无诸难,以何义故无诸难?是故次观大义门。
“大义门”是什么意思,大家还记得吗?“‘大义’者,大乘所以也”。极乐世界不是二乘,是大乘。大义门功德是哪首偈子?“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这是大义门功德。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是故次观所求满足。
“既知大义门,宜知大义门满不满”,能不能满我们所有的愿望呢?
“是故次观所求满足”,这是哪首偈子?“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也就是我们上次讲的“万事如意”。
年10月讲于善导书屋
END
念
佛
不负余年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