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雕细刻木韵流香古悦新喜 [复制链接]

1#
中科爱心救助 http://nb.ifeng.com/a/20180426/6532940_0.shtml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郑巨欣

《人民日报》(年05月12日第08版)


  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长河中,木雕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植根中华文化沃土,绽放时代芳华。木雕艺人灵巧的双手、精湛的技艺赋予木料勃勃生机。木雕工艺诠释着生活智慧,也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在发现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中不断开枝散叶。


  天然之美


  几千年来,木制品贯穿于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镌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初时,先民为生存而作木器,将木材稍作加工,便有了棒状器、尖状器,用以农耕或狩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木雕鱼等器物证明,中国木雕历史不下年。大到房屋建筑,小到一桌一椅、一碗一筷,木始终默默陪伴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天然带着与生活、生命的亲近感。


  木雕,始于取木为用之道。木雕工艺,实由感知木料而渐入佳境。木料有曲、直之形,软、硬之质,知木之性,方得木艺之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就被写入《周礼·考工记》,成为木工技艺的国家规范。更多的用木取料之法,还见于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清代福长安《钦定工部则例》等著作。


  一代代木雕艺人因循物性,将对自然的谦恭与生活的诗意结合起来,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充分发掘利用不同木材的天然之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像福建龙眼木雕和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均以选用材质独特的木料并因材施艺为特色。福建盛产龙眼木,此木纹质细密,色泽光润柔和,故多取其为材。特别是虬根疤节的老树姿态万千,成为木雕艺人依形度势、发挥想象力的灵感源泉。他们在创作中追求斧痕凿韵,在似与不似之间、虚实相生之中塑造出各种令人惊叹的艺术形象。与龙眼木雕善取虬根疤节之变化不同,乐清黄杨木雕以古朴典雅著称。黄杨树生长奇缓,小叶黄杨尤甚。因此,黄杨木雕追求以小见大,刻画精致,刀法清澈,并因格调雅润被誉为“木中谦谦君子”,从木雕工艺中脱颖而出。其实,无论是紫檀木、黄杨木、黄花梨木、沉香木、金丝楠木等珍贵木材,还是相对量大价低的柚木、椴木、桧木、樟木、红豆杉、崖柏、琥珀木、古沉木麻柳等,经过匠心雕琢,都可能成为天工与巧手的完美结合体。换言之,只要艺术取乎其上,则木料之贵贱未必重要。


  木之美今天依旧润泽着人们的美好生活。当下,科技发展为木文化注入新活力,不仅仿木纹装饰更加缤纷斑斓,木雕艺人还将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融入创作,让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使木雕的表现形式更多样、风格更多元。老手艺+新技术、经典工艺+现代设计理念,让木雕工艺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人文之盛


  应天时,承地气,“就地取材”成就了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地域性特色。如著名的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四大流派”,以及云南剑川木雕、湖北鄂南木雕、江苏苏州木雕、安徽徽州木雕、湖南木雕、四川木雕、甘肃木雕等,都自成一格,称誉一方。木雕工艺风格和流派的形成,与地方民风民俗、木料材质、制品功能等因素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成于风物相宜。


  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使各地木雕的创作题材和用途不尽相同。例如,龙眼木雕可分为三大流派,象园流派擅长雕刻虫草花卉、果盘、庙宇建筑构件、造像等;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兼备;雁塔流派则长于图案花纹雕刻以及漆器框架垫座的装饰,刀法流畅。整体来看,传统木雕题材涵盖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可谓无所不包。木雕工艺广泛应用于宅第、祠堂、寺庙、园林等建筑装饰,家具、摆件、游艺道具等物件,以及民间婚礼、赛会等活动。


  建筑木雕尤能体现不同地区的人们取材用木的智慧和审美观念。比如,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均常见于各种建筑装饰,但因两地的自然人文环境迥异,故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风格。东阳木雕擅用融中国画艺术元素于传统雕法的“画工体”平面浅浮雕,结合“雕花体”高浮雕,清髹不上色,显天然木纹,格调素朴雅致。其构图注重留白,纹饰以诗礼传家故事题材为代表,恰当的雕刻手法使木质与纹饰主题相得益彰。浙江东阳的史家庄花厅、画溪村世美堂和许宅村熏风自南小院的门窗格扇、轩廊外檐、梁枋雀替、斗拱牛腿等,均凝结着地域文化和工艺精华。与其工艺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潮州木雕,则通体布施雕刻,构图饱满,纹饰多取自潮州戏曲人物故事,多层镂通呈立体形态,经髹饰贴金后,更是雕缋满眼、错彩镂金。不同的工艺风格,反映了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美学追求。


  非遗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木雕工艺日益呈现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年,潮州木雕、宁波朱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等便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各地非遗馆、高校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非遗+研学”等模式的探索,创新型技能人才不断涌现,为传统木雕行业注入新活力,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木雕流派得到进一步发展。


  时代之新


  木雕工艺的价值和魅力,主要体现在人的创造。木雕旧称“凿花”,木雕艺人又称“雕花匠”,原来其工作以配合大、小木作进行装饰为主,如今则从木工行业脱颖而出。一批木雕艺人融工艺之巧和艺术之思于一体,精雕细刻,翻开木雕工艺新篇章。


  作为指尖上的技艺,木雕工艺或雕、或刻、或凿,往往取决于塑造要求,根据木料特点、作品部位、整体布局、表现效果灵活掌握。不同的工艺技法,带给人各不相同的美感。圆雕浑厚,圆满敦实藏神骨;浮雕纤巧,铺锦列绣含万象;透雕玲珑,虚实相生意蕴长。人物、山水、花木、草虫及器用之形,或写实,或写意,生动有趣。不同技法的相济妙用,成就了木雕工艺的万千变化。


  新时代,木雕艺人将工艺之巧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之美。在国家重大活动和赛事上,木雕作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譬如,G20杭州峰会主会场木制浮雕《中华二十景》,以立屏形式、独板深浮雕手法,表现了故宫、都江堰、莫高窟等20处风景胜地的壮阔景观。青岛上合峰会主会场大型木雕《锦绣河山》,运用多种技法雕刻出峰峦叠嶂肃穆与奇秀交织的壮美,精雕细刻中尽显大国风范和工匠精神。


  木雕新探索引人
  当下,木雕从业者与艺术类高校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式更加多样。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等,木雕艺人活化传统,引入现代设计理念,使作品更加适应当代社会审美和生活需要。木雕工艺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也不断加强。例如,在“喜迎二十大——‘新征程·新民艺’浙江木雕艺术大展”“当代工艺美术批评论坛学术提名展(木雕艺术)”等展览上,策展人力求从广义的木雕艺术角度,集传统木雕作品、当代木雕作品、时尚木雕用品于同一空间,引导行业思维转变,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


  抚今追昔,中国木雕工艺多元一体,筑木成林。当下传统工艺的振兴,鼓舞着更多木雕艺人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用心、用情、用力传承好、发扬好传统手工艺。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


  版式设计:蔡华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