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鸭嘴龙,这一在白垩纪时期盛极一时的恐龙,属于鸟臀目中的角足下目鸟脚类。尽管其骨盆结构与鸟类有相似之处,但鸭嘴龙并非鸟类的直系祖先。在整个白垩纪期间,这类恐龙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角色颇有些类似于现今非洲大陆上的斑马与角马。而它们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特征,无疑是那宛如鸭嘴般的喙部以及各式各样的头饰。迁徙的鸭嘴龙与迁徙的角马和斑马对比,来自网络
在众多关于恐龙的书籍、图片及影片中,鸭嘴龙常作为背景角色出现,其出镜率相当高。然而,它们并非总是被动地成为霸王龙等食肉恐龙的猎物。事实上,鸭嘴龙在白垩纪时期是极具优势的物种。其化石广泛分布于欧亚非至北美大陆,这从侧面反映出它们的数量之多,进而推测其活体数量也相当可观。
除了数量上的优势,鸭嘴龙还具备其他生存技能。首先,它们的体型相当可观,尤其是白垩纪晚期的鸭嘴龙,大多数都是大型恐龙。此外,根据对骨骼肌肉附着痕迹的研究,鸭嘴龙可能拥有出色的速度和耐力,这使得霸王龙等食肉恐龙在捕捉它们时面临不小的挑战。要想成功捕捉鸭嘴龙,食肉恐龙往往需要靠近并采取伏击策略。这种生存状态与现代食肉动物的猎食方式颇为相似——面对看似无防御能力但数量众多、难以捕捉的猎物。新购的书籍,封面描绘了诸城暴龙捕猎山东龙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鸭嘴龙,这一在博物馆中常见的恐龙种类,在我国有着多种不同的亚种。其中,青岛龙、山东龙以及巴克龙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恐龙名字。它们生动的复原图,不仅展示了这种恐龙独特的外形特征,更让人们有机会一窥远古世界的神秘与壮观。
哥仨齐聚天津自然博物馆
左图展示的是棘鼻青岛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鸭嘴龙,其独特之处在于头顶上那根醒目的棒状物。这具恐龙化石骨架,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成为我国恐龙研究的珍贵标本。而中图和右图则分别展示了巴克龙和山东龙,这两位恐龙界的佼佼者,同样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棘鼻青岛龙正型标本-中国古动物馆
小时候,我常常在自然博物馆里见到一具棘鼻青岛龙的化石骨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它后来被珍藏在库房中,成为了我国恐龙研究的宝贵财富。如今,它依然静静地躺在库房的一角,等待着下一次与公众的见面。棘鼻青岛龙,这一在95年于青岛附近的莱阳市金刚口村被发现的恐龙化石,由我国古生物学界的泰斗杨钟健老先生亲自命名。因其发现地、主要研究团队所在地以及首次展出地均在青岛,故得名青岛龙。这种恐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无疑是它头上的棘,其复原形象酷似独角兽,甚至被外国人称为独角兽恐龙。然而,根据最新的研究,这根单棘实际上是它们头饰的一部分,整个头饰更像是戴着一顶古老的头盔,这一发现无疑为青岛龙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青岛龙头冠的复原形象,展现了其独特而神秘的一面。从最初被误认为是独角兽的特征,到后来被揭示为头饰的一部分,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青岛龙的信息,也为其增添了更多迷人的色彩。山东龙,这一目前已知的最大鸭嘴龙类,是在诸城被发现的。继蜥脚类恐龙之后,鸭嘴龙也迈入了大型化恐龙的行列。其庞大的体型,或许正是它们在白垩纪晚期能够占据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年,一具出土的鸭嘴龙化石长达22米,令人惊叹,甚至超过了我国著名的马门溪龙(有关马门溪龙的具体信息,请参阅第一期)。这样的体型,除了成年暴龙外,很少有白垩纪的食肉恐龙能够与之抗衡。
回忆起在山东上大学时的毕业季,我曾专门前往诸城,亲眼目睹了这头巨兽的震撼。山东龙:“轻视第四纪的两足动物们”-诸城恐龙博物馆在诸城恐龙博物馆中,山东龙似乎在对着我们这些“渺小的第四纪两脚兽们”扬眉吐气。它的庞大体型,令人叹为观止,仿佛在诉说着它在白垩纪晚期的辉煌与统治地位。在诸城恐龙博物馆的展厅中,一排恐龙化石依次展出,其中左首位置的是体格庞大的山东龙,它以红色标本独树一帜。而其他恐龙,如盔龙、埃德蒙顿龙、蜥冠龙、阔步龙、副栉龙以及禽龙,它们虽各有千秋,但在山东龙面前也显得相形见绌。这一排恐龙化石,仿佛是白垩纪晚期的霸主们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PNSO山东龙模型
巴克龙,意为“大夏蜥蜴”,属于植食性恐龙,生活在上白垩纪的东亚地区,距今已有约97至85百万年的历史。尽管其化石并不完整,但巴克龙仍被视为研究早期鸭嘴龙类的重要对象之一。在博物馆中,这具恐龙的复制骨骼模型颇为常见,其外貌特征介于禽龙与鸭嘴龙之间,引人驻足。
鸭嘴龙那别具一格的头饰
鸭嘴龙的头饰形态各异,其功能众说纷纭。一种可能的说法是,这些头饰被用作炫耀之用,或是为了增强声音的穿透力,旨在向竞争对手展示其强大的实力。它们可能被用于争夺配偶、食物、领地,甚至作为面对掠食者的防御手段。
鸭嘴龙类的多样化头饰
鸭嘴龙的头饰不仅形态各异,还可能与其声音有关。这些头饰的结构类似于共鸣腔,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知的某些动物的发声器官。古生物学家已经成功还原了两种鸭嘴龙类的叫声,包括副栉龙和盔龙,进一步证明了这些头饰与声音的关联。
牙齿繁多的“细嚼慢咽龙”
鸭嘴龙以其超过颗的菱形牙齿而闻名,这些牙齿长在其颌骨两侧,堪称恐龙界的牙齿之最。每侧上颌有排牙齿,下颌则有排,每排整齐地排列着6~0颗树叶状的小牙。这种牙齿结构使得鸭嘴龙具备了细嚼慢咽的能力。通过分析其牙齿磨耗情况和粪化石,我们发现鸭嘴龙是松柏植物的专家,擅长咬碎和消化坚硬的松针和松果,同时也能应对白垩纪新生的开花植物。这样的饮食习惯无疑为其在食物链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鸭嘴龙的食谱里,有“草”
延续前文关于鸭嘴龙饮食习惯的探讨,我们得知其以松柏植物为专长,同时也能够应对白垩纪新生的开花植物。但值得一提的是,白垩纪时期还存在着另一种重要植物——禾本科植物。尽管今天我们熟知的如狗尾草、水稻、小麦、玉米、芦苇甚至竹子都属于禾本科,但在恐龙时代,这些植物还未登上历史舞台。然而,我国科学家在鸭嘴龙的牙齿化石上却发现了禾本科的表皮结构痕迹,这证明在白垩纪晚期,至少有一种我们今天视为“草”的植物已经存在。这一发现为我们揭示了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马鬃龙(一种鸭嘴龙)的化石上,科学家们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植物表皮和植硅体显微结构。这些结构揭示了禾本科植物的两大显著特征:表皮细胞中蕴含的短细胞对,以及植硅体所呈现的哑铃状形态。这些发现不仅来自中科院双古所的精心研究,更让我们对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鸭嘴龙家族的观念之强,从其恐龙蛋和窝的化石中可见一斑。成年鸭嘴龙会精心守护巢穴,并悉心照料幼龙,直至它们具备独立觅食的能力。这一行为模式,无疑加深了我们对这一古老物种家庭观念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恐龙干尸,也是鸭嘴龙类的一种——埃德蒙顿龙。其皮肤和肌肉等软组织均有完美保存,使得我们能够一窥恐龙生前的真实样貌。今年在福井恐龙博物馆,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它的复制品模型,深感震撼。
埃德蒙顿龙干尸:皮肤与肌肉的完美保存
在福井恐龙博物馆,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了埃德蒙顿龙的复制品模型。这具干尸不仅骨骼完整,更令人惊叹的是其皮肤和肌肉等软组织也得到了完美的保存。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真实地一窥恐龙生前的样貌,感受到其强健与生机。这一发现,无疑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让我们对恐龙时代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加生动的了解。
有奖竞答:
青岛龙的发掘地点如今属于哪个地级市?答对者即可获得精美表情包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