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为什么会患上青枯病?发病规律又是什么?一起了解下吧
玉米全蚀病年,国内首次报道了在辽宁省发现侵染小麦引起全蚀病的病原菌禾顶囊壳菌能严重危害玉米,引起玉米根系腐烂,植株早衰,导致全蚀病。—年,全蚀病在山东省的夏玉米上严重发生,减产7.0%~35.9%。病原菌全蚀病菌是禾顶囊壳菌玉米变种Gaeumannomycesgraminis(Sacc.)Arx.etOl??iviervar.maydisYao,WangetZhu。症状特点病害初期叶尖和叶缘变黄,慢慢向叶基和中脉扩展,随着玉米生长,叶片自下而上变为黄褐色枯死,严重时茎秆松软,根系呈栗褐色腐烂,易折断倒伏。收获后,褐色菌丝在根组织内继续发展并集结,使根皮变黑发亮,并向根基延伸,形成典型的“黑膏药”和“黑脚”症状。剥开茎基表皮内侧,可见小黑点。发病规律病根茬内菌丝是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
病菌自苗期种子根侵入,侵染时间较长,侵入后病菌不断地向次生根蔓延,使根皮变色,在玉米灌浆乳熟期次生根不再生,地上植株开始显症,根系坏死1/2时,植株叶片枯死到中部,收获前后在早衰的植株上形成子囊壳。玉米收割后,病菌转入腐生生活,根茬组织内菌丝逐渐转变为粗壮褐色休眠菌丝越冬。高温多雨利于病害的发生。防治方法①该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应种植抗、耐病品种。沈单7、铁单8、掖单4、掖单13等品种较抗病。②合理施肥,配合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防病效果较好。③加强田间管理,翻耕灭茬,减少菌源,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与豆类、薯类、棉花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尽量不与高粱、谷子等作物轮作。④化学防治:速保利和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量的0.2%~0.3%拌种,效果较好。玉米种衣剂含多菌灵、吠喃丹等杀菌杀虫剂,能刺激幼苗生长,并兼治地下害虫,对全蚀病也有一定效果。
玉米茎腐病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青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茎腐病如在籽粒生理成熟之前发生,影响玉米灌浆,导致籽粒不实,形成轻穗,直接影响产量;如果病害发生较晚,虽对灌浆的影响较小,但是降低茎秆的机械强度,导致茎秆破裂,严重倒折,使穗落地发生腐烂而影响产量和品质。病原菌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引起茎腐病的病原菌有20余种,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病原菌种类也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有三大类:镰孢菌侵染、腐霉菌侵染、腐霉菌和镰孢菌复合侵染。镰孢菌主要种类有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Schwabe和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Sacc.)Ni??renberg,腐霉菌主要种类为肿囊腐霉PythiuminflatumMatthews。症状特点病菌主要侵染玉米根系和茎基1~3节,使其腐烂。田间症状主要有急性型和普通型。急性型又称青枯型,多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遇乍雨乍晴的天气,发病速度快,通常在1~2d内全株迅速失水枯萎,似开水烫,呈灰绿色青枯状,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已变褐色,最后导致水渍状坏死,果穗下垂;普通型又称黄枯型,多在连续阴雨天发生,一般5~10d全株才表现症状,整株叶片自下端开始依次黄枯,有时也呈现水烫状青黄枯,茎基初呈褐色水渍状斑,表皮失水轻微皱缩,进而变软成条纹凹陷,严重者叶片全部黄枯,根坏死,果穗下垂,茎基髓部中空,极易折倒。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主要病原菌以卵孢子或休眠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镰孢菌主要侵染胚根,腐霉菌主要侵染次生根和须根。玉米品种间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一般感病品种发病高峰从散粉盛期开始,而抗病品种则从灌浆期开始。在正常气候条件下,玉米黄熟期病株率高于乳熟中期,乳熟中期又高于灌浆期。一般来说,中晚熟品种较抗病。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与雨水关系最大。玉米生长中后期遇久旱,而乳熟末期至蜡熟期雨水偏多,雨后突然转晴,发病迅速而严重,常在1~2d之内全株叶片迅速失水青枯,果穗下垂,其症状全部呈现急性型。
而在玉米生育后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则田间病株发生少,其症状多属普通型。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由于茎腐病多发生在生育后期,因此采用种衣剂效果不理想,选育和种植抗病、耐病优良品种是防治茎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病杂交种有丹玉16、农大60、沈试29、铁单8、沈单5等。②农业防治措施:调整播期,适期晚播;及时清理田间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同时实行玉米和其他非寄主作物轮作,防止土壤病原菌积累;降低种植密度,增加田间通透性,适当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③化学防治:目前没有特效的化学药剂,但采用满适金或生物型种衣剂ZSB可降低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