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在我国是一种发生历史久远的真菌病害,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春多雨,易生黄疽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条锈病。它由条形柄锈菌引起,属于低温、高湿、强光型跨区域气传病害,病原菌随高空气流作远距离传播,完成周年侵染循环。具有分布广、流行暴发性强、发病率高、破坏度大的特点,对小麦生产具有毁灭性危害。
条锈病对小麦的为害,并不局限于发病部位,而是影响小麦整个植株的生长发育。随着条锈菌侵入程度的不断加深,小麦叶片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光能转换效率均不断下降,叶片光合产物随之不断减少,小麦籽粒灌浆功能严重受损,直接导致小麦品质及产量的严重降低,流行年份可导致小麦减产40%以上,甚至绝收。给小麦产业尤其是西南、黄淮海冬麦区和西北、西南春麦区小麦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本文从小麦条锈病病原及侵染循环规律、发病症状、及高效防治措施,3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高效防治小麦条锈病,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确保小麦减灾增产提供参考。
一、小麦条锈病的致病病原及侵染循环特点
1、致病病原及其特点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柄锈菌属,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是专性寄生菌,喜凉怕热,生长繁殖最适温为5-12℃,最高温为20-26℃,侵入最适温9-12℃,主要寄生于小麦,个别小种可侵染大麦、黑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在整个侵染循环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孢子类型是夏孢子,条锈病每平米日可产万个孢子,一个夏孢子侵入3-10天可产生夏孢子多万个。夏孢子球形或卵形,淡黄色单胞,大小(18-28)μm×(18-24)μm,表面有细刺,有6-12个散生发芽孔,排列不整齐。夏孢子堆长椭圆形,裸露后呈橙黄色粉状,强气流和大风可将孢子传播至公里的范围对小麦进行侵染发病。
2、侵染循环及流行规律
根据条锈菌的特点,喜凉怕热,长距离气流传播的特点,可以推测它主要在纬度较高或高海拔地区越夏,并在越夏区和与之毗邻相连小麦种植区流行。整个循环过程分为冬麦和春麦夏孢子越夏——冬麦秋播出土后侵染秋苗——以菌丝体在叶片中或以夏孢子在孢子堆中越冬——春季侵染新叶流行,4个环节。
越夏:是小麦条诱病菌侵染循环中的关键环节。该病菌在平均气温超过22-23℃的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山区不能越夏。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在陇南、陇东、川西北、青海及云南等高山和高原地区的晚熟麦区和白生苗上越夏,越夏菌源随气流传播到早播冬麦区,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侵染冬麦秋苗。
侵染秋苗:越夏的夏孢子随气流远距离传播至平原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度(菌丝体和夏孢子的发育适温分别为13-16℃、9-11℃)条件,导致冬麦秋苗感染,一般在播种后一个月左右发病,发病的早晚与发病程度,与距离菌源远近和播期早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越近、播种越早,则秋苗发病越重。
越冬:当旬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病菌以菌丝体在麦叶组织内休眠越冬。
春季流行:第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度上升到5℃以上时,开始显症产生夏孢子。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周围返青后的麦苗新叶上,若遇雨或结露,病害逐渐扩大侵染,造成春季病害的流行,成为该病主要为害时期。
越冬菌源数量大,且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前提下,春季降雨是小麦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如果春季降雨少,长时间处于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不利于夏孢子萌发入侵,条锈病发病就轻。相反,如果春季结露、降雾、下雨等低温潮湿天气多,就有利于夏孢子萌发入侵,条锈病就会爆发流行;
返青拔节期和后期均干旱,条锈病发生极轻。4月底至5月中旬有雨,以后条锈病普遍发生,后期造成局部地区条锈病中轻度流行。
二、小麦条锈病发病症状
小麦条锈病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会发生,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发病,叶片(尤其是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被破坏,在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末,即夏孢子。夏孢子堆多为小长条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行,呈虚线状。
发病后期突破麦叶表皮,出现锈色粉状物,水分蒸腾量大大增加,重病株蒸腾量增加%-%,光合作用弱,甚至丧失光合作用,最后叶片干枯死亡。(流向麦穗的光合产物减少,是条锈病发生后麦穗出现秕粒或者无籽粒的原因)
条锈病发生严重时也会危害到穗部,受害麦穗、颖壳和芒上有黄色病斑,严重时整个麦穗呈现出黄色。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三、高效防治措施
小麦条锈病是气传病害,它的发生流行,除了与菌源、侵染力和致病力有关外,还与品种抗性、气象因素、耕作制度、栽培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因此,高效防治小麦条锈病,除了加强病情监测,搞好预报工作,还必须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为辅的分区综合防治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针对秋季菌源基地:即陇南陇东、川西北、宁夏南部、青海东部等越夏易变区,也是核心菌源区,选用抗条锈病品种+药剂拌种,并结合换茬或适期晚播等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春季菌源基地:川东、陕南、渝北、鄂西北、豫南及滇、黔等冬季繁殖区,需抓好早期药剂防治,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
针对春季流行区:包括河南大部、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江苏、四川、陕西等,结合小麦一喷三防,用农药、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复配,统防统治,以控制病害的区域扩散蔓延。
1、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的根本方法。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更换抗病性弱的品种,选择不同抗病品种,如陕、天选40、绵阳15、冀麦19、冀麦38、豫麦35、皖麦26等等。对抗病品种做到合理布局和定期轮换,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定期轮作,防止抗性丧失。
2、使用药剂拌种
针对条锈病发病早、严重程度高的特点,使用药剂拌种可以使冬前麦苗发病率显著降低,早春缺乏菌源,切断小麦条锈病的传播桥梁,进而控制病害流行。
常用的拌种剂有三唑酮、苯醚甲环唑、特普唑等,其中3%苯甲醚环唑悬浮种衣剂,药种比1:或者12.5%特普唑包衣可湿性粉剂,拌种药剂比为1: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比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kg效果更好,增产显著。
3、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包括合理轮作换茬;与非寄主作物大豆、马铃薯、油菜、花生、蚕豆等非寄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消除或降低土壤中残留的病原菌,减少菌源。施足有机肥,忌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使小麦生长健壮,增强小麦抗病力。适期播种;在秋苗易发生锈病的地块,适当晚播(常推迟播种5-7天),减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4、及时用化学药剂防治
药剂防控是根据病害中短期监测预报,在小麦拔节期明显见病或孕穗至抽穗期病叶率达到5%时进行化学统防统治,具体的防治时间、药剂用量根据当地植保专家的指导进行防治。
春季流行区大田喷药防治方面,一般在发病初期,采用三唑类、烯唑类为主的高效低毒内吸杀菌剂喷雾防治。
常见的有:每亩用15%三唑酮粉剂80-g、25%烯唑醇粉剂30-40g或12.5%悬浮剂40mL、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40ml,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ml、g/l戊唑醇悬浮剂制剂量20ml,g/L噻呋酰胺悬浮剂、38%氟环唑悬浮剂15ml、75%戊唑·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20ml等,防效都在80%以上。可以与氰烯菌酯、吡虫啉、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等复配,可同时防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穗蚜虫,防早衰,促灌浆结实。
总结
小麦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农作物,现阶段小麦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是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现象也越来越多。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疾病,发病迅速、危害严重,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加强病情监测的工作力度,搞好预测预报,以预防为主,做到防治结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在防治过程中,无论是拌种还是药剂喷雾,一定要合理选择药剂,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替使用不同的药剂进行防治。
此外,每亩用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克、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克等生物农药在发病初期喷施,防治小麦条锈病,也具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