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楼梦薛宝钗家的罪孽不止薛蟠亲王谋反,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关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一家子出场就造两场孽:买卖人口,害了才貌俱全的甄英莲,草菅人命,打杀了多情公子冯渊。

薛姨妈拖儿带女跑到京城避难,躲进贾府七八年不出来才苟全了薛蟠的性命,又抛出“金玉良缘”,苦心经营,全家上阵,害的宝黛的感情一波三折,宝黛的身体更加多病多灾。

可是细读原文却发现薛宝钗家的罪孽远不止于此,其父亲薛姨夫之死很可能与亲王造反有关,下面咱们详细来分析。

一、薛姨夫给义忠亲王买寿材是什么意思?“樯木棺材”正是败家的根本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葬礼上,贾珍找不到满意的棺材板,正巧薛蟠跑来献上一块极好的。

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

这段话信息量极其丰富,甚至可以说暗藏了许多隐藏的背景剧情,主要分为以下几条:

1、金陵薛家的店铺里存放的樯木板子是薛姨夫当年采办的,是他从潢海铁网山带到了京城。

2、薛姨夫帮义忠亲王老千岁办私事的,这个樯木棺材是义忠亲王吩咐他去采买的寿木。

3、义忠亲王老千岁早就坏了事儿,薛姨夫却私藏樯木板多年,京城里无人出价敢买。

这一段内容,也是全书唯二两次提到薛蟠和宝钗之父,头一次提到他是在第四回中:“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第四回中还介绍说金陵薛家是:“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

那么问题就来了:薛姨夫当年做皇商的时候如果也是采办杂料业务的,他是如何有资格去采办“樯木”这种高等珍稀木材的呢?一个负责供应内府杂货的中小采办,如何能得到义忠亲王老千岁看重委以重任呢?

答案就藏在第三条里:义忠亲王坏了事儿,但薛姨夫一家并没事儿,但那块樯木板子,他却私藏在店里多年。

义忠亲王坏了什么事儿呢?这也不难猜,大概率就是谋反,或者谋反未遂。

“潢海”对应的是“弄兵潢池”的典故,出自《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翻译一下就是:“海边遥远,不能受到圣上的教化。那的民众被饥寒所困而官吏却不抚恤,所以使陛下善良的子民,偷了您的兵器在你的土地上作乱。”

这个典故中的“潢海”指的是渤海,偏偏书中贾宝玉的《姽婳词》中又有出镇青州的恒王,又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抢掠山左一带,恒王轻骑前剿,两战不胜,为众贼所戮。

《姽婳词有一句写作:“明年流寇走山东,强吞虎豹势如蜂”,文中渤海、青州、山东等地名很可能不是巧合,而黄巾、赤眉也都是古代起义。

更巧合的是《红楼梦》中后文还提到冯紫英的父亲伴驾狩猎,又在潢海铁网山遇险,冯紫英说是“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个人理解就是皇帝在狩猎中遇到了袭击,但是被众武官救了。

那么这座潢海铁网山是不是义忠亲王的曾经的据点?袭击皇帝的是不是义忠亲王的余党?都未可知,但引人遐思。

“铁网山”一名历来众说纷纭,个人理解可对照书中的“铁门槛”,都有指富贵高门的意思,“网”应该也有为功名权势羁绊,尘网难逃之意,在书中屡次也提到“到底碰在网里了”、“何苦来往网里碰去”等语,均是指相应的人物遇到了麻烦。

义忠亲王老千岁,这人一听名号就是妥妥的皇室宗亲,不是皇叔就是皇子,为了避讳说谋反,只能说“坏了事儿”,既然如此,那满京城里里谁还敢买他曾预定的樯木寿材呢?

不只是太不吉利了,而是这种欺君的滔天大罪,沾上一点儿只怕就是个死,甚至抄家灭族。别说出高价买,就是薛蟠贴高价白送,只怕也没人敢要。

可贾珍偏偏给秦可卿用了这块板子,秦可卿的葬礼上偏偏又聚集了那么多四王八公的京城勋贵官宦们,贾府抬着那么高档的樯木棺材招摇过市,谁人不见呢?

怪不得作者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写:“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后来贾敬猝死,皇帝亲自下旨规定其丧事规格,就更说明问题了。

二、贾府多年庇护薛蟠母子有内情,薛姨妈可能掌握“一损俱损”的把柄

既然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儿,他预定的寿材无人敢买,那么贾珍为什么乐呵呵的接受了呢?是贾珍不要命在作死吗?

贾珍固然是懂作死的,但应该也是因为薛蟠当众说破了这块樯木板的来历,贾珍作为贾府的族长深知其中利害关系,不得不收,不得不用。

我在之前的视频中曾经细读过这一段,薛蟠这种“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的呆霸王,他怎么可能这么精明的适时来献出樯木板子讨好贾珍?又怎么可能准确的记得铺子里多年的存货?更诡异的说出了这块木板的来历呢?

这大约更像是他那聪明的妹妹薛宝钗耍把戏罢了,趁机对贾府小露一手,不是为了表明他们家有如此珍稀昂贵的好东西,而是为了警醒贾府:别看他们家如今破败了,举家寄人篱下避难,但他们娘儿们手里仍旧有重要的资本让贾府不得不庇护照顾他们。

这个“重要的资本”很可能就是除了樯木板子之外,当年薛姨夫还留下的一些给妻子儿女和他的家族保命的东西:关于他和义忠亲王老千岁结交的证据,关于贾府、王家甚至史家和义忠亲王结交的把柄。

我们经常会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薛姨夫已经不在了,而且从后文看王子腾和王夫人等跟薛姨妈感情也不咋样,伯爵王家的人都是精致利己,为了利益可以牺牲亲情亲人的。

那么贾府和王家为什么还要为了早已失去利用价值的“金陵一霸”这种奇葩熊亲戚操那么多心呢?为了给薛蟠保命,巴巴的弄个贾雨村去判断葫芦案,毁名声,担风险,还把薛蟠窝藏在贾府七八年,任凭他们母子三人上蹿下跳,作出那么多幺蛾子,愣是能容得下?

真的只是为爱发电,血浓于水,割舍不下的亲人血缘吗?

在《红楼梦》第四回中薛宝钗一家子登场,作者借门子之口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

贾府、史家都是京城顶流权贵公侯豪门,王家虽然爵位低,但富得流油,王夫人和王熙凤姑侄俩的嫁妆多到了足以让贾府两代爷们低头怕老婆的程度。

这三家在金陵当地也是颇有势力的世家望族,封建大地主。

那么金陵薛家有什么呢?除了薛宝钗的曾祖或曾是五品文官紫薇舍人之外,其百万家资并不全是薛蟠的,且总数只怕也不够伯爵王家十分之一,完全没有资格和其他三家相提并论,不过是老王家当年把持海关搞外贸发财的工具人罢了。

如果说贾史王三家和金陵一霸家是“一荣皆荣”,但金陵一霸家却只能带给另外三家“一损皆损”了,而“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很可能不止是说薛蟠出场时闹出的人命案子给贾府和王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恐怕薛姨夫当年沾惹的祸事更可怕。

三、薛姨夫可能是“替死鬼”,保全家族活命,只在原籍发展

如果薛姨夫当年就是采办杂料的内府商人,却为义忠亲王擅自采办了樯木就已经是一层僭越之罪,结交谋逆罪臣更是一层欺君之罪。

因为古代的皇帝大多喜爱修建宫殿,皇木的采办是一件大事,尤其是明清两朝更为重要。《明史·食货六》谓:“采造之事,最巨且难者,曰采木。”

当时有专门负责长期外派督办征采木材的官员,更有明朝时西南深山生产长优质楠木的林子被封为“皇林”,甚至每一棵树上都烙上官印,称之为“皇木”,只有皇族中身份贵重的人才可以使用,比如皇帝、皇后、皇太子等。

普通官员和平民一旦偷偷砍伐倒卖“皇木”都是重罪,比如和珅因为在府里用了金丝楠木,因此被嘉庆列入了他的二十宗死罪之一,只因逾越了身份,就是挑战皇权。

《红楼梦》里贾府虽然是一门二国公的荣耀,宁国公冢孙妇秦可卿也只能用上等杉木做棺材,这是贾政亲口说的。

而薛姨夫当年给义忠亲王老千岁采购的樯木板子:“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显然是比金丝楠木更好了,重点是:“作了棺材,万年不坏”,且“樯”又是桅杆之意,桅杆可是船上挂风帆的杆子,风帆可是调整航行方向用的。

所以义忠亲王的这份司马昭之心,作者虽然没有直白明写,但是也已经暗示的太多,太清楚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介绍皇商薛家的业务范围是这样说的:“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也就是说薛蟠这一辈是采办杂料的,如宫花扇坠文房四宝,特产小玩具胭脂水粉等,所以薛宝钗送了林黛玉一堆礼物,贾宝玉就打趣说:“哪里这些东西,不是妹妹要开杂货铺啊?”

可薛姨夫能和伯爵王家联姻,当年少不了在海关山给老丈人打工,他的弟弟薛宝琴之父还去西海沿子倒腾洋货呢,没道理薛姨夫就办杂货这种利润较低的采购项目了,商人都是逐利的,不可能放着大买卖不做。

所以大胆推测当年薛姨夫和他的父亲是负责过征采皇木这种重要暴利项目的,正因为“皇木”与皇权关联重大,动用资金数额高,义忠亲王才会与薛姨夫联络在一起。

从书中“今上”对贾府的诡异态度来看,当年贾府、王家甚至史家都可能与义忠亲王老千岁有交情,因为当年的京营节度使可是宁国府的贾代化,如果义忠亲王有叛乱行动,他是绝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贾史王这几家都是老狐狸,又在京城根基深厚人脉广,所以才能在那场风波中全身而退。

薛姨夫就是那个倒霉的“替死鬼”,这三家把他舍出去,条件就是保全他的家人。当然薛姨夫应该也没经过官府,否则那三家也跑不了罪责,他很可能是自尽的。

薛姨夫也是个很精明的商贾,虽然知道必死无疑,但必然留着后手,以防这些“好亲戚们”在他死后言而无信,所以他才封存了那块樯木板子。

他至少告诉了爱女薛宝钗什么时候该拿出来,如何使用。毕竟薛蟠指不上,薛姨妈可能也没那个脑子。

秦可卿之死正是最合适的时机,因为薛宝钗已经开始图谋金玉良缘,薛蟠又在贾府的私塾里闹了个天翻地覆,眼看他们娘儿们已经更进一步得罪了贾母、贾政和贾珍这三个贾府的重要掌权者。

若是他们娘三想要继续住在贾府搞名堂,那么只靠薛宝钗小恩小惠,阿谀奉承,每天走好几里路应酬社交,亲自配小丫鬟们玩儿,围着宝玉打卡说笑绣内衣纳鞋垫子都是不够的。

他们需要尽快修复与贾府这几位高层的关系,顺便提醒他们一下:虽然不能让你们“一荣俱荣”,但是有本事让大家“一损俱损”哦。

于是封存多年、京城里无人敢用的樯木板子重见天日,这样被拿出来献给了贾珍,薛蟠还特特当众说破来历。

贾珍作为贾府族长,应该是秒懂了。他一来无法无天惯了,二来可能提前接收到元春升职的信息飘了,三来他也不得不接下薛蟠抛过来的这块“烫手山芋”,毕竟薛蟠一家子来都来了,撵也撵不走,大家本来就呆在一条贼船上,如此也不过捆绑的更结实一些罢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薛蟠挨揍之后,薛宝钗笃定贾珍不会不管的原因,毕竟早就拖他下水了,而且贾府中谁也不知道他们娘儿们手里还有什么把柄。

很可能正是凭借这些把柄,才让薛姨妈打秋风愣是打的那么理所当然,那么霸道横行。她不仅纵容薛蟠依旧在京城里浪,还敢明晃晃要让宝钗的金锁“拣有玉的男人正配”,矛头直指贾母的眼珠子贾宝玉不说,还一副拿着宝玉当备胎的张狂样子。

贾府和王家自然有被薛姨妈拿捏的软肋,不得不收留,不得不庇护他们母子三人。

只是薛姨妈也不敢过分凭这些和大家撕破脸,因为那是她们母子最后的底牌,真的都亮出来,贾府等大树遭殃,对他们自己也没好处。

如此一想,薛宝钗说的那一番:“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真的又是别有一种感受了。

而且从这个角度看,更能合理解释为什么薛宝钗家有钱却无人捐官做官的,毕竟捐官的几千两银子对百万富商来说也是小意思了,而且其家族虽然买卖遍布多省,但始终只在金陵本地发展,并没有在“街市繁华,人烟阜盛”的京城更好的发展。

甚至薛姨夫过世多年后,薛蟠这种纨绔子弟,既然有钱有时间,又有权贵亲戚,“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满心里向往上国风光,竟然一次也没来过,也并不正常。因为李婶娘一个寡妇,都不只是头一次带着两个女儿进京城探亲了。

很可能是都是因为薛姨夫当年的事儿,刻意的避讳这些,就连他们家的皇商业务,都从暴利的重点项目变成了边缘化的杂料。而薛宝琴的父亲多年漂泊在外行商,带着老婆孩子一起,也未必没有避祸的意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